太行山顶上的一面旗帜(河北)
2006-09-12

 

太行山顶上的一面旗帜

 

张胜利,男,1976年出生,他是全国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他是全国第一批希望之星;他是桃木疙瘩村第一代农村大学生
  
张胜利于1976年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最北端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他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爹爹病故,哑吧娘改嫁,大弟弟被人领养,小弟、小妹和近80岁的奶奶寄养在哑吧六叔家。为了生活,13岁的张胜利离开心爱的学校,到山外讨饭。19891017,中国希望工程从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拉开了帷幕,张胜利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199596,初中毕业的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为了改变由于学习基础差而造成与其他同学成绩距离大的状况,为了学有所成早日回报社会,张胜利没日没夜的刻苦学习,入学一年就变成了高度近视,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胜利第一学期就赶上了其他同学,并且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学校三年的全部课程。1996627,他代表全国125万受助生参加了美国亚特兰大百年奥运圣火接力活动。
    1997
612日张胜利拒绝各种挽留,从上海回到他日夜牵挂的家乡桃木疙瘩,回到和他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小山村学校,回到他做梦都想着的那些渴望知识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回到桃木疙瘩后,张胜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他仅有的5名学生,在学校院子里竖起了国旗旗杆,之后,每天都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的活动;又修建了花坛,平整了小操场和道路。张胜利还把下学期课程详细研读了一遍,并写出了教学计划和教案。814新学期开学每一天,张胜利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了希望工程四个大字,并深情的对在场的学生和县、乡领导及记者说:是希望工程变了我的命运,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用优异的教学成绩来回报社会的爱心。而且,张胜利也深深知道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道理。他说,回到桃木疙瘩,就是要把这里的教育办好,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终于,张胜利在回乡的第二年就取得了全乡39个教学中的第五名的好成绩,甩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几年来,在他任教的四年级17名学生中有13人获得乡优生。接着张胜利任教的社会课又取得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荣誉面前,张胜利说:我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学成之后,再回到大山,大山就又多了一份希望1998年暑假期间,张胜利受乡校长的委托走访了全村14个自然村中的5个教学点。当看到了破旧的危房,残缺的桌凳,还有失学的孩子们,他决心要把关爱延伸到更贫穷的地方。199891,在他的奔走下,中国青基会决定在桃木疙瘩村办起全国第一所公助寄宿制学校。每年拨款2万元由张胜利任校长,张胜利又请回了他的小学教师张智,学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18人。2001112,他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北京天安门升旗班命名的北京升旗希望小学校长,全村5个教学点合并成一个完小,学生发展到100人左右。200591,由于全县教育并点合校,桃木疙瘩升旗希望小学辙消,张胜利调任东团堡中心学校任副校长至今。
   
张胜利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回报爱心。学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100人,这些学生都是张胜利挨门串户找来的,尤其是那些流失学生。张胜利对他们父母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学前,张胜利都要进行家访,学生王小风的姐姐刚失学不久,她又要失学了,除了贫困的原因之外,她的父亲认为女孩子长大了是人家的,念不念书也没用,于是张胜利就说服了她的父亲,并且决定救助她,王小凤成了张胜利救助的第一个学生。就在这一年张胜利又救助了3名学生:吕海红、石溶溶、赵章儿,另外又救助南石塘村的4名学生。1998年暑假开始,南石塘村小学因代课老师不来了,4名学生停课在家,张胜利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把他们接到桃木疙瘩村,并且用自己的钱负担他们一年的生活费。1999年张胜利又救助了3名大学生、3名中学生。20003月,我县一中学生张春玲因患脑瘤要做手术,张胜利捐款1千元。2001年我县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邬雪山因患尿毒症要做手术,张胜利又捐款1千元,几年来,张胜利累计个人救助了16名大、中、小贫困学生,合款达万元。不要以为张胜利有钱,他第一年每月工资仅120元,他后二年每月工资300元,如今月工资637元,同时他还要养活弟妹,他是用平时节省下来的积蓄来回报社会。他曾说过:被烛光点亮的人,最终自己也应做一支蜡烛才是。除个人捐助外,他曾先后给本乡联系建立5所希望小学,合款68万元。他还联系救助120人次,合款6万元。此外,河北电视台以张胜利为素材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希望》,也为涞源争取了200国家教育专项扶贫款,全部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其中东团堡乡用这笔款新建了198间教室,实现了全乡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张胜利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他把宿舍让给张智老师住,他和学生一起挤在大通铺,有个叫吕海红的男孩,有尿炕的习惯,张胜利给他买药吃,晚上按时叫他起床,有时一晚叫他起床9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病治好了,张胜利也舒了一口气,张胜利是在爱的怀抱中长大的,因此他也用自己火热的真情关爱着别人。
   
张胜利执着地守望在桃木疙瘩村,三年来,他用行动去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步伐。桃木疙瘩位于海拨1800米高的太行山顶上,这里全村10户,40口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海拨高,无霜期仅有80天,一年300天刮风,山顶土只能种植莜麦和土豆,一年打的粮食半年也不够吃,尤其严重的缺水。张胜利团结村里的人共同跟贫困抗争,一起生产劳动,想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他坚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家乡的面貌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张胜利在希望工程热心人的帮助下,由中国青基会无息贷款10万元给桃木疙瘩村买羊。如今,桃木疙瘩村家家发了羊财,再也不愁吃穿了,同时全村2户盖了新房,3户娶了新媳妇,4户有了黑白电视。张胜利回村后为了能让学生喝水,借款买了一头骡子驮水,为了引进新技术张胜利曾去县有关科局了解畜牧防疫,种植大棚菜的技术。如今桃木疙瘩村家家都养羊、养猪、养鸡,还有的种错季蔬菜。张胜利说:家乡要致富,就要科技兴农,今后还要发展引进大棚菜,旱小麦,走综合致富之路。近十年来,张胜利也曾遇到过种种困难,他的回答是:志在山顶,就不会半途停下来。他还说:我决不会离开桃木疙瘩,哪怕把我烧成灰,也要洒要桃木疙瘩的土地上
   
张胜利毕业回到家乡任教,引起了社会各界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等全国百余种报纸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各省市新闻媒体以及港、澳、东南亚甚至日本朝日新闻都做了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由于希望工程的巨大影响,张胜利已成了一位新闻人物,歌星宋祖英、中央电视台导演张晓海、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焦波以及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顾晓今及省市县各级领导都曾到过桃木疙瘩。几年来,清华、北大等30多所大学也都到过桃木疙瘩。张胜利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教诲。革命老妈妈帅梦奇和冰心老人都曾关心过张胜利,还给过他题词留念。
   
张胜利出名了,但他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想实实在在的干些事,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的所作所为就是想证明,人穷志不穷,人穷了智慧也不穷,山沟里出来的人并不比城市人差!如今,已有6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考进了县城重点中学。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张胜利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在家乡的太行山顶上高高树起了一面希望的旗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