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托起了图河教育的希望
——记宁沪高速公路图河希望小学校长于通元
曹 玮
江苏省灌云县的图河乡,多年来,一直是闻名省内的贫困乡之一。
由于地方经济的贫困,严重地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在2003年,图河中心小学的现状还是:校园杂乱,校舍破旧,设备简陋,教师素质较差,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县游。
就在图河中心小学后无追兵的窘境时,县教育局授命于年仅32岁的于通元,出任图河中心小学校长,寄希望于他,尽快让学校走出低谷。
于通元,没有辜负领导的重托,在穷乡僻壤的图河,演绎着乡村教育的绚丽与精彩。
“组织给我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
我在采访于通元时,看到了2004年8月25日“就职演说”的文稿,似乎听到了他掷地有声的誓言:“组织上给我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我要痛下决心,与老师们一道,升腾起图河中心小学的教育希望。”
现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58岁的老校长潘生华对我说:“于校长面对学校的破旧,真是揪心啊,焦虑得寝食不安。”老书记给我看了一份于通元关于学校办学条件的调研材料:
图河中心小学,有26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56名教师。50岁以上教师10人,70年代“民转公”教师15人。40%的教师合格学历是中师函授毕业。
校舍破旧,有18间教室已属D级危房。没有音乐室、美术室等设备用房。连小黑板等常规教学设备都不齐全,实验仪器紧缺,图书资料数量严重不足,全校只有20台电脑。
教师的业务素质较差,教育观念滞后。在县综合评估中,2002年倒数第二,2003年倒数第四。
于通元在思考:振兴图河中心小学的第一线希望,当务之急就是改善办学条件。于是,他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筹措基本建设资金。
这时,正值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布局调整。于通元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完成了全乡小学教育的布局调整任务:将全乡原来的24所小学调整为6所完小10个教学点,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学校数量下去了,为提升办学水平,整合了教育资源。陪同采访的县教育局徐鹤春股长对我说:“为布局调整通元足足瘦了10斤肉。”
“就算我欠你们的钱,欠你们的情”
危房改造,整理校园,增添设备,需要大量资金,钱从何而来?
于通元在为钱苦思冥想时,突然想到了正在图河境内施工的宁沪高速公路的领导。
他有意识地与施工领导“交朋友”,邀请他们参观学校。指挥部的沈总、谢总看到了学校的破旧、简陋,心头颇为触动,萌生支援学校的意愿。于通元趁着这个“火候”,开始了苦苦哀求:“你们造福学校,图河人民永远忘不了。再说,就算我欠你们的钱,欠你们的情!”
宁沪高速公路指挥部决定:将图河中心小学命名为“宁沪高速公路图河希望小学 ”,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之后,他们多次专程从南京来校捐款捐物,资助特困学生。他们先后为学校捐款100余万元。
于通元又借机与江苏省教育厅杨湘林副厅长取得联系,得到了40余万元的帮扶款。
于通元狠抓学校内部的增资节流,带头勒紧裤带过穷日子。副校长李中浩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于校长在县里开会,有紧急事散会后一定要赶回学校。如乘公交车时间就来不及了,如果“打的”,要花50元钱。于是,他借了一辆摩托车赶回了学校。
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艰苦工作,图河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李中浩向我列出了如下数据:
新建综合楼1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980平方米,师生餐厅850平方米,校门15万元,130平方米50个蹲位的水刷厕所。铺设10000平方米的操场草坪、250米煤渣跑道、1500平方米的水泥球场。投入20万元建造花园、花坛、栽植名贵花木、校园亮化工程。
添置学生宿舍双人床230张,餐桌60张,教学电脑51台,教师办公电脑14台,液晶投影仪1台。学校实现了“校校通”。
副校长周伟林给我看了一位校友的来信:“我这次返乡看望母校,学校的变化太大了。我漫步其中,给人一种和谐幽雅、舒展优美、富有生机的动态美感。驻足校园,尽享淳美的情感陶冶。”
“庄稼耽误是一季,孩子耽误是一生”
多年来,图河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群众气愤地说:“孩子上图河小学花钱不识字。”
于通元是有责任感的人。他语重心长地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不把质量抓上去,就对不起社会对我们的支持,也对不起图河人民。庄稼耽误是一季,孩子耽误是一生啊!我们要拼死拼活把质量抓上去。”
提高教学质量是个系统工程。而于通元认为,学习决定态度、学习决定能力。于是,他把“增强教师的学习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关键“抓手”。
针对乡村教师“课务重,学习时间紧”的实际情况,于通元独运匠心地采用了“读书卡”的方法。学校印制了大量的读书卡发给教师,让他们随身带着,在平时读书学习、听报告讲座、同伴相互交流等机会中,把一些对自己有启发作用的格言警句、片断理论、精辟经验等,随时摘录在卡片上。老师们使用“读书卡”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期全校教师写了上万条。有位老师在读书卡片上写了陶行知“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的教育名言。之后他写了一篇《课堂巧问例谈》的教学随笔。“读书卡”的运用,丰富了教师的理论观念,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于通元不惜花钱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无锡等地的名校长、名教师来校作讲座、上示范课,聘请县内两名特级教师作为学校顾问。
引领教师认真读书学习,增强了教师的内涵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超越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图河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一跃位居全县上游水平。
“扬起科研风帆,驶向品牌学校彼岸”
我在翻阅于通元的学习笔记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学校已初具规模,今后要创建品牌学校,就要靠教育科研。我们要扬起科研风帆,乘风破浪,驶向品牌学校彼岸。”
于通元在学校主持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两个市级“十五”课题,又申报了《教师群体专业成长途径研究》的“十一五”课题。在召开的教师座谈会上,学校教科室主任孙玉桥作了这样的比喻:“于校长的几个课题,如同投入学校的几颗石子,打破了学校科研的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人们科研的思维活力。”
为了推动多数教师能够投入教育科研,于通元采取了“小课题,短周期”的策略。在连云港市教科所召开的“新课改校长论坛”上,于通元作的《小课题,大成效》的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校长们的一致好评。
对于课程改革,于通元的见地是:“人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充满了无限激情和美好渴望。但是,美好的理想并不等于现实。特别像在我们图河这样薄弱学校,更需要冷静与平静。理想要向现实回归。”
对此,于通元采取了“两个狠抓两个提高”的助推措施。即狠抓“叙事研究”,提高理论认识;狠抓“案例研究”,提高操作技能。学校出版了教师的“叙事”、“案例”的研究专集。学校还开发了《家禽饲养》等校本课程,让学校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于通元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江苏教育”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先后有三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王余宽副校长对我说:“于校长不管怎么忙,总要抽出时间写作。经常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他房间里的灯光还在亮着,仍在伏案疾书。”
在于通元的影响下,图河希望小学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有20多名教师在县、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比赛、“五四杯”论文评比中获得好的奖项。
近两年,图河希望小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耀眼的荣誉称号:市示范性实验小学、市窗口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先进学校……在县综合评估中连续两年跻入前列。
是于通元,托起了图河的教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