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雪山峡谷间 躬耕教育为人梯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希望小学教师和汉英先进事迹
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教师正伏下身子用手握住学生的小手,温和地说“这个字先写撇、再写捺,记住了吗?”学生点点头,在作业本上工整地写下了个“人”字。这位年近半百的藏族女教师就是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希望小学教师、校长和汉英同志,几十年来,她始终战斗在乡村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乡村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和汉英老师不仅培养了无数的学子,还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创造了很多业绩。
七十年代后期,和汉英从师类学校毕业,分配到县城小学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在她每次放假回家,看到家乡父辈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同辈和下一辈正面临着没有文化和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现状,和城里穿着干净整洁、健康向上的孩子相比,她深深地感到家乡多么需要像她一样的人去工作呀!于是在城里呆了几年后,她决定放弃这里优厚的条件,自愿申请调到自己的家乡去,为家乡人民服务。这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决定呀!
在组织的安排下,她先后在五境乡多个一师一校执教,二十多年来,一直留连在最艰苦的教育一线,在昏黄的灯光下、在崎岖的山路间度过了几十载春秋,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教育教学中,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祖祖辈辈都没有讲汉语的习惯,所以,首先教学生如何学会说汉话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要比别人付出几倍的努力。日积月累,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教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她成了老百姓眼中的“能人”,谁家的孩子病了,大人就跑来说“老师,你是有文化的人,能帮我看看这孩子得了什么病?”,“能不能给他一点药?”。多年来,和老师总是购买了一些药,准备着给那些小感冒、拉肚子的学生。谁家没有了油盐酱茶洗衣粉,都会跑来找她要,多年来,她习惯了这种“倾其所有”的生活方式。作为年轻又有文化的教师,她还成了山区群众的“邮差总代理”,写信、回信、带信、读信,都要帮助他们,和老师成了老百姓忠诚的办事员。她的热情和耐心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家长的喜爱。在这样的生活和言传身教中,很多群众从她的身上体会到了送孩子读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作用。1998年,她被调到仓觉小学担任校长,小学有一至四年级,四五十个学生,有的学生背着干粮、柴火,从几十里外的山路赶来到学校上课,还要自己做饭解决温饱,看着几岁的孩子在烟熏火燎中做饭和他们饥饱无定的学习生活,她揪心极了。学校的围墙过去由村民用石块粗糙砌成,学校的基础设施非常破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乡村教育的发展,她看到这样的学校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于是,她积极争取,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人士的重视和支持。2001年5月在共青团全国青基会牵头下,香港杜彼得先生捐资修建了五百多平米的两层钢混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她不断的努力和争取也得到了国际一些慈善机构的支持,争取到了学生早餐营养补足,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每一年的植树节,和老师都带领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内外植树种草。校舍有了极大的改善,校园也越来越整洁美丽,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几年之内学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在校点设施逐渐陈旧和生源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非常艰难,她又想到要集中师资力量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家长放心、老师安心,可以实现提高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双赢的效果。于是,她带领教职工尝试走集中办学的路子。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她撤掉了有少于五六个学生的所有校点,把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到仓觉小学,统一管理,集中办学。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长们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部门劝学难的问题,提高了巩固率。学生从几十人一下增加到一百多人,成为了有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的学校教育成绩始终走在全乡教育工作前列。集中办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成为全州集中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典范。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和老师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跋涉者。教学中,她精益求精,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力求创新。在管理中,她总是以身作则,并认真关心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她深受同事的爱戴。在她民主科学的管理下,仓觉希望小学有了一个团结、敬业、活泼、向上的集体。和汉英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坚守清贫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乡村一线。由于工作出色,她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曾先后四次被州级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先后七次被县级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