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的辛勤园丁(陕西)
2006-09-12

黄土塬上的辛勤园丁

——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中心小学崔晓梅老师先进事迹

 

今年28岁的崔晓梅是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洪家中心校的教师,她长期工作在希望小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黄土高原山沟塬畔的孩子。参加教育工作10年来,她先后荣获 “咸阳市优秀辅导员”、“咸阳市教学能手”、“长武县教学能手”以及“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奖励20多次。她的事迹在全县乡村家喻户晓,被人们亲切的称为“爱花使者、育花园丁”。                                                  

长武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北临甘肃省的庆阳,是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境内泾河绕于北,南河穿于南,黑河贯于中,全县有883条支毛沟,自然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崔晓梅从小就立志要教育山里的孩子早日用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扎根山区——奏响少队主旋律

 

1997年,刚刚学校毕业的崔晓梅来到了冉店乡海门希望小学。这里地处偏僻山区,离县城很远,村民们祖祖辈辈跟着牛屁股过日子,识字的人很少。刚到学校时,由于贫穷和落后,这里的少先队工作基本上处于“一条红领巾、几首革命歌曲”的状况。年轻而又充满责任心的她担当起了这个重任。

创业时期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活动室,她就硬是从自己每月200多元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图书,邮购队史挂图,自己糊顶棚、粉刷墙壁,自制队徽,写队歌、誓词,为学校建起了少先队活动室。没有经费,她就带领师生拾废纸,捡破烂,用勤工俭学换来的钱给每个班订了份少儿报刊。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两站”(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天地小记者站)、“两岗”(红领巾监督岗、文明示范岗)、“一刊”(少先队信息)、“一箱”(手拉手信箱)、“一班”(国旗班)等活动阵地的创建,少先队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备,使整个学校都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创新让繁琐而又平淡的少先队工作充满了活力,创新让崔晓梅找到了开创少先队事业新局面的突破点。她打破了队干部多年不变的惯例,大中队干部、国旗班队员每学期换一次,让人人都能当队干部、国旗班队员,让他们从体验中得到教育。每年101日和清明节,她都要组织少先队员前往附近的烈士纪念碑,开展“学习老革命,当好接班人”活动,对学生进行实地革命传统教育;经她创新策划并精心组织的“新世纪我能行”主题班会,在全县引起了轰动;“雏鹰争章达标”、“争做合格小公民”、“校园是我家,我要爱护它”、“争做环保小卫士”等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少先队教育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年儿童发挥了积极模范作用。

 

倾情相助——爱心哺育满园花

 

冉店乡地处长武县的中部山区,地形恶劣,干旱缺水,长期以来,该乡镇的大部分群众吃的是窖水,群众遭受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困扰,群众因病致贫,生产生活也成问题,在学校里念书的孩子大多衣服破旧,辍学是经常遇见的事。为了孩子不失学,老师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一个山村。

1999年,冉店乡礼村杨牛娃给人家打零工回家时遭遇车祸,被撞身亡。次年,媳妇吴月英打窖水时滑下水窖又被淹死,家里只剩下了9岁的女儿杨转娥和7岁的弟弟杨金鹏。当转娥的班主任崔晓梅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为了让两个孩子尽快摆脱失去双亲的阴影,她把两个孩子的衣服和学习用品拿到学校自己的宿舍,让他们跟自己住、吃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除了辅导她们两人学习外,还要为两个孩子洗衣服,帮她们干地里的活,这对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未婚女青年来说,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在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因为她知道,一颗爱的种子,哺育的是两个幼小的花朵。孩子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感动的叫她“妈妈”。最后,连敬老院的老人都被她感动了,主动要求收留了两个孩子。直到现在,她的心里还挂念着杨转娥姐弟俩,过上几个礼拜,就买些学习用品和蔬菜去看望她们。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在中学读书了,姐姐转娥感动地说:“离开了父母,我们原以为走投无路,是崔老师和王伯伯给我了新家。”

像这样救助失学或即将失学儿童的事在老师身上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2003年调到洪家中心校工作以后,三(一)班的李艳梅家境贫穷,她就经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她穿,困难的时候给她垫交学费。当她听说洼边村一名学生因家里贫困准备外出打工时,她立即连夜走了十几里山路赶到这位同学的家中,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上学。她还多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贫困的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这项开支近年来累计达到5000多元,救助面临辍学的儿童14人。这是一颗博大的爱心,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她身上的升华。  

 

精益求精——三尺讲台创佳绩

 

由于教师人数少,每学期她都要同时担任几个班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面对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的现状,她毫无怨言,积极克服来自家庭,生活及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工作上。2001年夏天,为了上好一节地理课,准备一件教具地球仪,下午放学后她竟然骑自行车跑了十几里山路到老同学所在的学校去借。回来时天色已晚,加之天又下起了大雨,她只好推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就连她自己也记不清这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跤,等到她踉踉跄跄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12点多钟,自行车撞坏了,腿也摔青了好大的一块伤。第二天,她没有把自己的伤情告诉任何人,当校长得知情况后,劝她到附近的医院看病休息,她急了,一定坚持要上完几天的课程,等到周末再休息。她说,我少上一节课,耽误的就是40多个孩子,我怎么能“因小失大”呢?正是因为这样的敬业精神,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不但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具有很强的观察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综合知识,就是初中毕业走上社会的孩子,也都成了农村生产和各行业的佼佼者。

她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我就要有一桶水”。她积极参加了陕西省、咸阳市各级类业务培训,顺利地拿到了普通话二甲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自己还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了西北大学中文专业的自考学习,如今又正在参加本科自考。在工作中,她精心解读新课程标准,积极组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深入挖掘教材,经常和同课的教师一起探讨新教法,没课的时候,就主动拿上听课笔记听其他老师授课课,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帮助年轻老师。在备课上讲求创新求实,课堂上讲求教学艺术,课外辅导及作业批改讲求一丝不苟。她还用自己的工资订阅了《小学语文报》、《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与研究》等多种报刊杂志,整理摘抄笔记20余万字,剪贴的资料本子有十几个。如今,她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界的行家里手,简笔画、五笔字、弹琴识谱样样皆能,她以不断创新的教法,幽默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几年来,她为学校及学区教教授观摩课、示范课30多节,她所教班级多次在全县和全乡小学语文年级评比中获奖,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她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撰写论文,《语文阅读与语文教学》、《论环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等11篇论文发表在省市教育杂志和报纸上,并在全县推广。2005年自学电脑制作的课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获得全县一等奖。

 

爱字当头——班级管理具特色

 

刚刚开始担任班主任时,学生与她的交流很少,总对她敬而远之。她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取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于是,她下课后不顾劳累,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和学生跳皮筋,跳绳、踢毽子,孩子们开心极了。渐渐的,孩子们也愿意告诉她们的快乐和烦恼。就连几个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喜欢追跑打闹的调皮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老师。她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教给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多年来,她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和各种评比总是全年级最好的。

崔晓梅心中装有学生,把爱心和关怀时时处处带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把自己的全身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把学生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在老师班上每一堵墙仿佛都会说话,因为在她精心的设计下,班级的每一次环境布置、每一次黑板报都漂亮美观、喜闻乐见、启迪深刻。她每次新接班级,都要在暑假中走访每一位同学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家庭情况,与家长构通,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002年年秋季,长武县彭公乡、芋元乡、相公镇、亭口乡等乡镇发生严重水灾,受灾群众房屋倒塌严重,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崔晓梅得到这个消息后,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了号召,开展了“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几天时间,全校捐款100多元,学习用品60多件,衣服20多件。虽然捐的东西不多,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了孩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

几度耕耘,几番收获。崔晓梅工作过的学校,先后被市、县、乡有关部门多次授予“红旗大队”、 “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50名多少先队员被市、县有关部门表彰奖励。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永远感到年轻,我要尽职尽责的培育好黄土塬上的每一朵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