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山的呼唤(广西)
2006-09-12

为了大山的呼唤

 

(周标亮,女,壮族,1981 9 月生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巴雄屯,2000   6月入党,2000   7月毕业后至今一直就任于平果县希望小学,现为该校校长。)

 

对于她的职业,曾经有人这样问: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周标亮的回答是:为了大山的呼唤。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她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做这份工作的。

周标亮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石山村,那里山多地少,贫穷落后。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如此,周标亮的父母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让她上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的一天,一场意外的大火把她家烧了个精光。这对于他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终于有一天,父亲难过地对她说:孩子,家里现在连饭都没有吃了,你就别读书了,行吗?等以后日子好了,一定让你去上学。说完悄悄把头转过一边去。懂事的周标亮知道,父亲其实也很难过,只是没有办法而已。那一天,她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书包,把它藏起来。想到自己今后再也不能上学了,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标亮的心越来越沉。几个月后的一天,班主任黎老师突然来到她家通知她去上学。后来她才知道,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同志的资助让她和其他24位失学的同学重新回到学校的怀抱!

从重回学校的那一天起,周标亮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发奋图强,用自己的成绩来回报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在后来的岁月中,周标亮了解到,原来社会上有许许多多象自己一样不幸的孩子,因为贫困面临失学的厄运,但大多数最终都能回到学校的怀抱,因为有希望工程的资助。周标亮发奋读书的目的更明确了:我要做一个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给山里贫穷的孩子撒播幸福的希望!在她的努力下,1997  年升入百色地区田东民族师范学校,2000  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一些人嘲笑她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这些都未能改变周标亮的决心。她知道,这里才是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她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感化这里的孩子,改变大山的命运。

为了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提高教学质量。她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积极查阅各种教学资料,经常忙到很晚。周标亮浑身充满着激情,整天来回穿梭于校园之间,以自己的活泼和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师生。她很快就被学校领导任命为少先队辅导员。她带领着少先队干部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给原先死气沉沉的校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有特色的是开设红领巾广播室。她每天中午顾不上休息,指导小编辑们修改同学们投的稿子。以至于到了每周的星期三下午,出现了同学们有的三三两两扶在走廊扶梯上,有的静静坐在树阴下听学校广播的场面。高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朝她翘起大拇指说周老师,你可帮了我的大忙了。以前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现在可积极了。由于稿件不断增多,应同学们的要求,红领巾广播室由一周开播一次变为一周开播两次。这无疑又增加了她的工作负担,但她觉得只要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自己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20014月,周标亮去上海参加为期20天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回到学校后,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穿插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学习,她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她针对山区学生语言能力差的状况,加大拼音教学力度。如今她的学生一个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同时还教学生音乐。接手时,这些乡村娃娃们都是音盲,老师教他们几首歌,他们就只懂唱这几首歌。在周标亮的调教下,如今班上已有好几位同学会唱谱了。

  2005 3月,凭着优异的教学成绩,周标亮当选为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她给自己提出三个要求:

一是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周标亮深深地知道,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她重视抓学科教学质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为了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周标亮的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管理思路。在教师会上,她具体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四个观点:有序的教学常规成为教学质量的保障;活跃的教科研活动成为教学质量的生命活力;良好的教学风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全体教师首次教学质量分析会,语文和数学组组长先后做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各分管教师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生成长、各类竞赛、教师教改措施等多个方面对上一学年的学科教学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一张张统计图、一份份数据表,直观形象地展示上学年的教育质量情况,由点带面,结合区教学质量常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找不足,寻差距,提精神,鼓干劲;了解自己,明确目标,确定发展思路。通过整改,2005——2006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中,学校6个教学班,有8个教师所教科目的成绩在乡里都分别排在了前三名。

    二是学生一个不能少:周标亮饱受过失学的痛苦。她暗暗下定决心 ,在她上任期间,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辍学。为此,她一方面抓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与学校老师一起走村串户,宣传发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另一方面,抓好社会各界资金的落实,多方联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去年,通过《南国早报》记者发动,争取社会资助50名贫困生。周标亮甚至想过,如果争取不了外界的支持,她将个人扶持或发动全校师生为贫困生捐款,决不能让她小时侯失血的痛苦再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重演。

三是身先士卒做老师们的榜样:平果县希望小学有14位教职工。周标亮是比较年轻的一个。她知道,对于年轻的她当校长,有些资深的教师心里肯定不服气。如果刚上任就用校长的权力规定这规定那,那么,教师工作起来是很被动的。自己管理起来也会很累。为此,她决定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比如,她规定学生要讲究卫生,不能随便扔垃圾。可是,学生做到了,有些教师却不严格要求自己,有时在自己的宿舍楼前择菜,烂菜叶也不收拾;有时吃完东西,瓜果皮随便乱撒一地。第二天学生扫清洁区才把它打扫干净。这样怎能为人师表呢?周标亮就天天盯住那几个教师,等他们择完菜,她走过去打完招呼不吭声就自己收拾菜叶;和教师们一起吃东西,她就事先拿个纸篓出来,招呼大家把垃圾往里扔,吃完后她也不安排别人拿去倒,而是自己拿去。一来二去,那些教师也觉得羞愧了,校长都能做到,我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这期间,党和政府还给了她许多的荣誉。1998年和2001心连心艺术团在广西百色和浙江嘉兴演出,她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20019月,她又荣幸地被希望工程选为希望之星,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参加为期20天的奥运会青年营活动;2004710日,在重庆参加为了山里的孩子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所有的这一切,周标亮不是把它看做一种荣誉,而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她渴望回报社会,渴望成为构筑希望工程大军中的一员,渴望更多家庭贫穷的困难学生像她一样,走进充满希望的课堂。

回首一路走过的酸甜苦辣,周标亮深深地知道,如果当年没有邓小平爷爷地资助和希望工程的帮助,便没有她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和领导,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一个较为深入地了解:它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一份责任和一份奉献精神。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