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探索者
记云南省巧家县海口苗圃希望小学
在贫困的巧家县海口村,当人们看到两次从废墟中建起的猫猫箐小学,看到崭新的海口苗圃希望小学拔地而起,全村四百多适龄儿童都上学读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考起县城中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科学种田的知识得到了推广,建设新农村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无不恭认
“人生存在一方,就应该扎根在哪里,改造发展创新造福一方”这是史德权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山区教师的职业信念。史德权从教25年来凭借对党、对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奋斗着,追求着,奉献着,为发展地方基础教育作不懈努力。
一、矢志不移,艰苦创业,发展一方教育
史德权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那是1981年的秋天,他以一个代课教师的身份来到了海口村猫猫箐小学。一到学校,他愣住了,这哪是什么学校,学生只有3人,教室里没有黑板,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他的心凉了,教书的信心动摇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猫猫箐小学覆盖两个社,600多人口,经了解,是由于猫猫箐小学太偏僻,条件太差,离集镇约10多里山路,既不通电,也不通水,历任教师都不安心教学,致使学生在家中放羊,
2002年春,史德权教师从猫猫箐小学调海口村完小任毕业班语文教学,72名小学生参加“小升初”考试,54人被中学录取,其中被巧家县一中、玉屏中学、职业中学择优录用的有18人,在大寨首次实现了乡村孩子到城区就读的愿望,首次实现了0的突破。
就在同时,猫猫箐小学在暴风雨的袭击下倒塌了,
二、当好排头兵,教研教改勇创新
2003年巧家县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史德权教师在全村教师的公选中,就任海口小学校长。家长们紧紧拉住史老师的手,含着眼泪深情的说:“以后我们的孩子怎么办?你能不能不走?”学生们泪流满面等待史老师的答复,史老师深情地说:“猫猫箐小学是各位家长的希望,也是我的希望,我会常来看你们的,也会派你们满意的老师来组织好教学的。”
以三个正本,11个附件组合而成的《燎原的火炬》一书,提出了学校管理的“1345678”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拟定了“三种制度”(班级操行考评制、学生德能考评制、例会制)。加强“四化”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的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五环教学方法”(改革旧五环,创新五环)。提倡“六字方针”(自主、探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学生管理学校,做学校与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性十方法”的培养)。实施“七个一”工程(一件精美的制作,一篇理想的作文,一回精彩的亮像,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次成功的主人)。创新“八给”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们自己去主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为契机,探索新时期山区农村少先队工作改革的出路,强化少先队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模范先锋作用。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在农村小学建立学生会,由少先队兼管学生会工作,形成学生会、少先队两个职能部门参予学校管理,让少先队干部兼任学生会干部,实现少先队抓组织建设,学生会抓学校外部管理,强化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
大胆的尝试,勇跃的改革,拉开了全镇教研教改的序幕,给新时期农村少先队工作的改革,山区素质教育的探索打开了局面,提供了可研性材料。
三、发扬“苗圃”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在巧家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建设的关键时刻,苗圃工程给山区教育带来了希望。
2005年8月海口苗圃希望小学破土动工,史德权老师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校址选定、土地调整、农户搬迁、监督工程质量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个人得到的却是委屈、指责,甚至是漫骂。看着宽敞明亮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他笑了,忘记了委屈、伤痛、指责和漫骂。
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为农业生产培养科技人才,把学校办成农民满意的学校。本着教育服务“三农”的原则,
云南省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二〇〇六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