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恋 这 把 土
——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连云港连云区赤泥沟希望小学教师樊建晖纪事
2004年9月10日,陈仓区人民剧院内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区级模范教师表彰大会正在隆重举行。十位模范教师披红戴花,手捧奖杯,在向观众频频致谢。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左面第一位就是在山区从教30年的陈仓区拓石镇连云港连云区赤泥沟希望小学教师樊建晖同志。
赤泥沟因泥沙赤红而得名。他位于陈仓区西部深山区,关山山脉南麓。呈一沟二梁四面坡之势,这是樊建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踏上这块土地,萧索之感充塞着脑际。
悠悠岁月,山颜依旧。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依靠牛耕背驮世代传承。勤劳的人们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然而留下的只是刀刻的皱纹和厚重的老茧,留守心头的只有对美好生活的奢望。贫困像一条巨蟒吞噬着这里憨厚的山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心灵手巧的女儿家,熬不住沉重的岁月,打点思绪,在父辈们无奈的眼神中,去山外边寻找撑起生活的支点。
天上总是不会掉下馅饼的。走出大山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等待,等待,不在等待中死亡就要在等待中爆发。燎原的思想火花往往是从生活的夹缝中迸射出来的。提高智商,改变现状,才是吾辈努力的方向。治穷必先治愚,治愚就要兴学。樊建晖同志是这样想的,他的一生也是为之坚持不懈实践与搏击的。
(一)
樊建晖,1957年生,1976年参加工作。中等身体,面容黎黑,虽说是山里汉子,却无半点剽悍。因为劳累,疲惫的脸上一双眼睛布满血丝,但却炯炯有神。因为负重,矫健的身躯略现弧形。他不太健谈,但语言中流淌着真诚与质朴。他曾先后在吴家坡、湫池沟、北山梁等薄弱校任教,也曾经历过从民办教师走到公办教师的苦难历程。谈及往事,他自豪地说:“能走到今天,我感到很幸运,如果有机会让我再一次抉择,我依然选择当教师!”
(二)
爱是春阳,营养着生命,爱是雨露,滋润着心田。爱,支撑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76年,正值吃“大锅饭”的年头,师范毕业的樊建晖回乡参加了生产劳动。当时的村小学处于瘫痪状态。有人提议让樊建晖进校做老师,但生产队长死活不放。理由简单而充分:一是怕流失了一个好劳力,二是当老师干轻松差事还要划高工分。当时的樊建晖虽在接受劳动锻炼,但那颗炽热的心早以飞进了破败的校园。一天夜里,他背过父母买了两盒大雁塔——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高档礼品。找到生产队长,苦口婆心的请求加上雁塔的魅力,张队长终于勉强答应了。
那年丹桂飘香的时节,村小学校园里多了一个快乐的身影。从此他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用辛勤的汗水和踏实的脚步不断地书写着自己的理想,用智慧和才华描绘着为师者的人生。
那些年,山区经济不发达,生活非常困窘。当时的学校有十七、八个孩子家庭极为困难。樊建晖为了能让他们正常学习,就带孩子挖山药、捡废品,开辟勤工俭学基地。什么招儿都想到了,最后硬是拉回了徘徊在校园门口的孩子们。
他把爱的阳光不仅撒满校园里大多数的孩子,而且把爱的种子深植于那些缺失爱的生命个体。他在北山梁任教时,班里有个小女孩叫赵小梅。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小梅缺课了。按理说,刚过完双休日,学生是不应该缺课的,是有事,还是有病?樊建晖整个上午都在郁闷。待到放学后,随便应付了一下肚子,就匆匆的赶往小梅家里。寒风中气喘吁吁的他惊呆了:三间土坯房包裹着相依为命的婆孙俩个,奶奶蜷缩着身子呻吟着,小梅无奈的眼泪凝结在红红的小脸上。原来小女孩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了。看着眼前的情景,樊建晖读懂了一个11岁女孩的内心悲痛。他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徒步20多里请来了医生,为老人家治病,并告知医生和小梅,医药费和今后的学费全部由他来承担。留下安慰和叮嘱,二次返回的他是踩着寒冷的月光、夹着洒满汗水的棉袄回家的。
三天后,赵小梅到校了,但不是一个人来的。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紧紧地拉着
有人说,生命如水,撞击岩石能溅出美丽的水花,跌下悬崖则形成壮丽的瀑布,即使在最平坦的地方,亦能奉献点滴,滋润万物。樊建晖说:“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把爱像水一样渗进学生的心田。”
(三)
教师的形象是用无私的爱心、渊博的知识和高洁的人格一点一点建树起来的。当一名好老师,不光能吃苦,更要有实力。樊建晖在岁月的砺练中,成长为教坛熠熠生辉的优秀教师。
在他还是民办教师那会儿,就下定决心,非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点名堂不可。他从来不信,农村的孩子天生会比城里的孩子笨。樊建晖在教学中,首先把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突破口。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整体阅读、分步训练、检查指导、分层提高的新教法和合理调控、动静结合、两相兼顾、人人吃饱的复式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教学格局。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孩子的特点,总结出了五步训练法,并根据小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了“动、乐、爱”的教学活动。在他的引领下,苦涩的语文教学变得精彩而鲜活。
樊建晖不仅善于研究总结,而且注重实践操作。没有站稳讲台的时候,他深知自己工夫浅,底子薄,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把教案改了又改,翻了又翻,请教同事,反复推敲后在带着自信踏上讲台。每逢学校工作有空档,他都会去聆听别人的课,课后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探讨。
三十年来,樊建晖就是这样,不论从教在那所学校,不论代那门课程,他都给自己定出标准,追求大面积收获,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进步和发展。
有时,他把备课本和资料带回家,妻子打趣地说:“都几十年的老教师了,还这么认真吗?”樊建晖的回答总是一本正经:与年轻人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距离,不学习,不认真就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对于樊建晖这位年近半百的老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他如饥似渴。远程教育设备配发后,他加班加点常常熬到深夜,并牺牲双休日拜师学艺,学电脑,做课件。他让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服务于教学的效能。同时还利用节假日为“三农”服务。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在推动村域经济的进程中努力着、探索着。
有付出就有回报。历年来樊建晖所代的成绩在全镇范围内屡屡夺魁。他的“靠什么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发掘潜力保运转——关于乡村小学资金困扰的思考与对策”的理论交流以及“观察作文”、“应用题解析”的观察示范课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一批教师,成为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在樊建晖的工作日记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是率先垂苑,就是要做点实在的事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是老师,误人子弟,我于心不忍。”
(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长折射着学校的管理。在教学实践中樊建晖淋漓尽致的渗透着一种理念: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谈及管理,他爽朗的说:“举起别人,就能举起管理的大旗”。
1997年,教育扶贫的阳光照进西山,东部江苏省连云港连云区援建的赤泥沟希望小学顺利封顶。它成为山村现代文明的标志,更成为见证连云港携手宝鸡的一座友谊丰碑。那年的赤泥沟小学似乎很幸运,与其说樊建晖选择了赤泥沟,还不如说赤泥沟与他有缘。欢笑充满校园的九月,他带着组织的重托,带者满腔的热情踏进了赤泥沟希望小学。从此,名不见经传的赤泥沟在希望中茁壮成长。
他是教师,是班主任,更是校长。为了让外面的教师进的来、留的住。他从关心教师生活入手,在打造团队力量上大做文章。教师石小军的妻子在城里医院做剖腹产手术,眼看手术告急,但医疗费难以凑齐。樊建晖得知后,将自己积攒的为儿子办婚事的2000元及时送到医院。救人于难,感恩不尽。现如今的小石琨已经活蹦乱跳,但每每提及此事,
山外教师赵从良,刚踏出师范校门,就被分配到赤泥沟小学。陌生的环境,寂寥的山村使小赵无所适从。樊建晖很理解年轻人的心情,经常抽
他不仅关怀同事的生活,而且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前年,学校评选先进工作者,有人提名樊建晖,但他想都没想就把申请表转给了教育组,并恳请教委领导:“还是把这一份荣誉给年轻教师吧,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肯定,学校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能看到他们更快乐成长,我也是快乐的。”朴实的语言,流露着对教育的情感、对年轻教师的希望。在他的培养带领下,先后有8名同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1名教师受到过表彰奖励,6名教师自修完了专科学业。
雁排长空,风景无限。最前面的那一只就是领头雁。无论是现在的赤泥沟希望小学,还是任教过的其他学校,樊建晖总能以人为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碰撞一个个制高点,去叩响斐然业绩的大门。连续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安全管理在全镇评比中蝉联桂冠。
(五)
教师是红烛,照亮了别人,熄灭了自己。樊建晖常讲:“当老师,就意味着奉献。”
镜头回放到6年前,人到中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可偏在这个时候,父亲偏瘫母亲高血压,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本来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命运似乎是在考验他。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樊建晖没有放弃挣扎。他白天出没在校园,晚上筹钱,为父母奔走医治,节假日四处打听,寻访名医。两年多来,债台高筑。但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父母相继撒手人寰。他送走了父母,把痛楚掩埋在心底,第四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有个懂事的小男孩用泪水安慰樊校长:“老师把心思都用在我们身上,耽误了爷爷奶奶的病。我们想说,老师您不要难过,我们相信爷爷奶奶是含着微笑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知道你把我们看的比谁都重要。”
有人说,爱到深处就是痴迷。樊建晖挑着家庭和学校的担子,走得执着而痴迷。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在一次查体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血压已经相当高。医生劝他卧床休息。可他回来后,却将病历藏了起来。血压高的事没告诉任何人,连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身体有病是小事,耽误学校工作是大事。后来,他听说喝点醋能缓解高血压,于是就将一坛醋悄悄放在办公桌后,每当觉得身体不适,就喝一点。
樊建晖的妻子田银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照顾孩子,下地干活,全部由她一人承担,就连家里盖房子这样的农村大事,她也没能让丈夫耽误学生一节课。农忙时节,看着别人都把庄稼收回了家,而自家的庄稼还长在地里。她心慌的埋怨丈夫:“学校里就你一个人忙啊,咱的家还要不要,请一天假吧!”这时的樊建晖总是说:“学校的事离不开我。”时间长了,妻子也慢慢认同了,家里的事再也不找他,都是自己默默的扛着。
难道说,樊建晖不懂爱,没有情?当然不是。只是在这种取舍之间,他化小爱为大爱,舍小家为大家。熟悉樊建晖的人都说:“
执教30年,樊建晖已记不清自己教了多少学生。每逢教师节,总有一摞摞来自四面八方的贺卡飞到他的手上。翻阅着一句句激情洋溢的贺词,重温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他知道,自己的路没有走错。他的学子遍及祖国大地,他本人也先后获得模范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殊荣。
路曲心直,追梦不止。中国大地上像樊建晖一样的教师有千千万万,正是他们支撑着基础教育不朽的大厦,正是他们开启了孩子们纯洁的心扉,正是他们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樊建晖那深邃的目光和稳健的身影,解读着人生的真谛,昭示着大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