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中 有 个 大 写 的爱
——湖北省建始县茅田乡封竹小学教师唐良桃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唐良桃,女,土家族,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是建始县茅田乡封竹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197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6个春秋。36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自兴办寄宿制学校以来,她已任住宿女生管理员10年。在三尺讲台上,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耕耘出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洲,用真挚和博爱营造了这方爱的乐土,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生育人”赞歌。她把青春奉献给茅田封竹的青山绿水,奉献给了封竹人民。她也因此赢得了信赖、尊重和爱戴。
36年痴情呵护学生心灵
1970年9月,她在极其偏远、条件简陋的铁厂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当时家中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上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日子确实艰难。但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激情,毅然把两个孩子带到学校,把老人托给丈夫,以校为家。有人劝她:“民办教师只教书,不拿钱,给几百斤粮食,这日子咋过呀!”,她微笑着说:“我喜欢孩子们,再说山里的娃总得有人教啊”。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她白天教学,下午孩子们回家了,就开荒种地解决生计,晚上挑灯夜读,钻研教材,学习大纲,批改作业,精心备课。
封竹小学没有煤烧,要在十几里外背煤。没有水饮,要在五里外背水。她逢周末就去背煤、背水,蓄积一个礼拜的用量。每天起早摸黑给学生烧开水、备凉茶,一做就成了习惯,3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对待学生,倾注爱心,胜似慈母。36年班主任工作中,由于她细致的关怀,慈母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所任班级从未出现大小事故。天气凉了,总听到我问候学生的话语:“唉呀,你穿这么少,怎么行,快点来”。于是在自家翻箱倒柜把自己孩子衣裤找出来,分别给路远的、体弱的孩子穿上,将孩子们淋湿的衣服,给换下来洗净烘干。她自备了针线包,每当学生的衣裤裂了口子或者脱了扣子,她都会像母亲一样及时地给缝上、钉上。
她对住读生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学校住读生中那些六七岁的小孩子,常常尿床,更有来不及者把屎拉在裤头里的,她给她们洗床单、裤头,任劳任怨,从不吱声。去年12月3日的晚上,她查寝时发现年仅七岁的二年级女生向远春,将大便解在床上。她不但没有批评她,还连忙安慰“不要紧,不要紧……”立即为远春同学找来了短裤、被子给换上,连夜为她清洗了弄脏的衣裤和被子,并在火炉上烤干,直到4日凌晨2时才上床休息。远春的家长刘齐堂激动地说:“我们当家长的都很少做到这样啊!”每天清晨,她都要忙个不停地给小女孩们梳头打扮,还要扎出个蝴蝶结什么样的……“唐老师比我妈妈还好,我喜欢她给我梳头打扮。”一年级的李容同学逢人便夸。
她还经常备有常用药品,每当学生有感冒发烧的,总能听到她亲切的话语:“快点来,吃点药,想吃什么我给你煮……”
在她的办公室里写着这样一句朴实的话:放弃一个“问题”学生,对班级来说,可能只是几十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她每接手一个班级,首先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交谈,一起做“山羊抓小鸡”、“贴鼻子”等山里孩子喜欢的游戏,开展一些诸如“我能行、我进步了”等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形成情感共振,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003年秋季,一个叫李明的同学在初中读书硬是“搞不成器”了,茅田乡中心学校校长左思右想,最后把他送到唐老师班上(六年级)来了。唐老师了解具体情况后,把他带到班上,向同学们做了介绍,说了他的许多优点,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到这个班上。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找回了自尊和信心。从此,他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带头热爱劳动、遵守纪律……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如今他已顺利进入到初中学习。“每逢放假,我都要到唐老师那里去玩,听她讲故事,吃她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李明同学发自肺腑地说出了知心话。中心学校校长肖永泽感慨地说:“当时已是无法可想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一试还真的挽救了一名‘问题’学生。”
她对学生细说细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家长们充满敬意地说:“娃娃儿在唐老师班上读书,是一种福分呀。”
春雨淅淅,滴滴入土。前不久,唐老师因病住院,同学们走了十多里山路来看她,孩子们拿着几个鸡蛋,几斤大米,几个“烂巴儿”苹果……面对此情此景,她抱着心爱的孩子们泣不成声。每年都有雪片般的书信从四面八方“飞”到唐老师这里,望着厚厚的一堆学生来信,唐老师感到无比的欣慰。
“你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颈椎病,怎么还长时间当班主任?”她笑着说:“当老师,就要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享受教书的乐趣。”
是啊,为了这“乐趣”,她在封竹方圆几十里的悬崖峭壁间已经奔波不息36年了。36年来,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句哲语的真正内涵,用心中那个大写的“爱”温暖着一个个农家学子。
2万元真情资助寒门学子
每当她遇到学生交不起费用的时候,总是从经济上给予资助。自从1970年拿4块钱的工资起,她就不断地资助那些贫困学生……
“尽管当时学校只收5角钱的书杂费,但我们仍然交不起,她及时替我们交上……”读完大学现已参加工作多年的侯艳、侯青姊妹俩来看望
她资助学生不分本班、外班。2001年9月的一天,她在家访时发现外班的学生胡红梅家的情况很糟糕,父亲入狱,母亲外出打工……胡红梅已辍学。她把胡红梅接到学校,为她安排了生活,购买了学习用具,交了书杂费。胡红梅的学习有长进了。狱中的父亲给
受到资助的学生何止一二!学生王克山父亲病故,母亲残疾,家境贫寒,负债累累,上学连书本费都交不起。其母迫于生计,打算让孩子外出打工。她得知后,主动上门劝其母亲说:“大山里的人脱贫治富需要有文化的人,可不能因眼前的困难耽误孩子一辈子!克山的学费由我来想办法。”其母感动不已,让孩子留在了学校。其实,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刚开始任民办教师时,一年只分几百斤粮食,后来民师的待遇逐年提高,直到八七年才转为公办教师,家里有两个孩子读书,全靠丈夫在家务农、做手艺维持生活,可她把微薄的工资拿出相当一部分来资助学生。
校长游泽青说,学校为她作了一个统计,从拿4块钱的工资起到现在,她为学生资助的费用多达2万余元。
“一桶水”精心浇灌棵棵幼苗
她自走上讲台以来,就有一股倔劲,千方百计一定要把书教好,“师范生能教书,不是师范生也能教书”这句话,正是她的缩影。刚参加工作时,深感自己水平有限,但坚信,通过自己努力,一定能把书教好,一定对得起人民群众。她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备课,谨慎琢磨各个教学环节,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主动多听他们的课,同时不断苦学,开始业余“充电”。她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必须随时更新。她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专业知识。拜同行为师,以书本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7年11月取得了建始师范中师文凭,但她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向更高要求、目标奋斗。有老师劝她:“你已经五十多岁的人啦,何必还考什么专科文凭”,她却微笑着说:“能力、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还在干就要不断地学习。”正是由于有了学而不厌,终身不懈的精神,终于在2002年6月,顺利完成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取得了中文专科文凭。
有了更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对学生的爱升华到了更深的层次。她在教学中因材、因人施教,分层次教学,让优等生“吃”得好,让中等生“吃” 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所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个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仅如此,在教学工作中,她抓住一切学习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探讨,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撰写的《培养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把爱心献给高寒山区的孩子们》等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省一等奖。
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书写了人生的光辉篇章!以高尚的师德,塑造着良好的教师形象!她多次被评为 “茅田乡优秀教师”、 “建始县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恩施州师德标兵”。2004年荣获恩施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恩施州优秀党员。
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她要当一辈子“孩子王”的决心。
50多岁的她掷地有声地说:她要把这颗无私的爱心永远献给高寒山区的孩子们!
二00六年六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