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杨红霞(安徽)
2006-09-12

默默无闻苦奉献  丹心一片育英才

—记安徽省舒城县柏林乡德仁希望小学校长杨红霞同志

 

杨红霞同志,女,现年三十六岁,是安徽省舒城县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舒城县科协委员,六安市一届团代表,现任舒城县柏林乡德仁希望小学校长。近二十年的从教生涯,她默默奉献、不计名利,把平凡朴实的行动、博大无私的师爱化作丝丝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以献身家乡教育的一泓深情,致力家乡教育发展的一腔热血,为舒城教育竖起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似春雨随风入夜,育幼苗于无声中。近二十年来,杨红霞同志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绘就了一幅幅感人的爱生画面。19899月,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老师来到舒城县西北角最贫困的边远乡村柏林乡汪庙小学任教。当她一路颠簸,满身灰尘地踏上这片黄土地时,展现在她眼前的是几间破旧的茅草房,没有操场和围墙;一大群衣着破烂的孩子,拖着鼻涕赤着脚,用胆怯而好奇的眼神迎接着她。尽管与想象中美丽的校园相差太远,但年轻的她没有怨言。满怀激情的老师接受了两个年级的语文课、全校音乐课,兼任两班班主任,同时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周课时达30节。走马上任的她信心百倍,整天像个陀螺似的辗转于教室和教室之间。一星期下来,她的嗓子全哑了,嘴角起满了水泡,繁重的工作使她深切体会到当一名农村教师的艰辛。为了成功地上好每一节课,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乡村的夜晚经常停电,一盏昏黄的油灯伴她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夏夜,屋里热得像个蒸笼,到处都是蚊虫,由于经常熬夜,她的双眼又红又肿,腿脚被叮咬得发炎溃烂,全身起满了热疹,那滋味真是难受。但只要她一踏上讲台,看到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交织成一片美丽的“树林”,她青春的愁绪一扫而光;学校没钱购置音乐器材,她把自己的口琴、笛子带进课堂;为开展课外活动,她自己编排舞蹈、童话剧,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站在学生们中间,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辉映成一片动人的风景,腰酸背痛的她忘却了身心的疲惫。19919月,老师调入柏林乡蔡店小学,授学前班所有的课程,兼任班主任。全班五六十名学生,均为五六岁的农村孩子,杨校长至今还记得给这些淘气的孩子上第一节课的情景:上课铃响了好久,教室里仍是乱哄哄的一片,五十多个孩子挤在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教室里,他们有的横骑在板凳上,有的爬上了课桌,还有几个在课桌底下打滚,其中一个小男孩竟光着屁股大哭,原来不知哪个调皮的孩子脱下了他的短裤。见到这幅场景,老师真是哭笑不得;面对着这样一群孩子,她竭力告诫自己:要耐心、细心,还要付出全部的爱心。因为都是农村孩子,在家散漫惯了,他们上课不守纪律,随便说话;下课爱吃零食,乱扔果皮纸屑,甚至随地大小便。对此,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一遍遍教他们注意卫生、遵守纪律外,还经常把要大小便的孩子领到厕所,堂堂课如此,天天如此,直到他们养成了良好习惯为止。平时,孩子们衣服扣子掉了,口袋裂了,老师拿出针线替他们钉上,补上;学生不小心擦破皮,划破了手,她拿出“创可贴”给他们治治小伤;夏日,五十多人挤在教室里又闷又热,她端来了凉水,替他们擦汗;冬天,遇上下雨雪,她常常是牵着、抱着或背着孩子们送他们回家……这样的琐事,老师做了不计其数。拳拳之心,慈母之爱,深深温暖着家长们的心。婷婷同学是个身有残疾的孩子,不爱说话,右手右脚严重萎缩变形。孩子的母亲将孩子送到附近好几个学校想随班就读,可没有哪个学校的老师肯接收她。母亲是含着泪把孩子送到老师班的,看到别的小朋友轻轻松松的写字,这个要强的孩子只能躲在一边悄悄落泪。老师便亲切地鼓励她:有的孩子没有手,用脚都能写出字,何况你还有手呢?可老师也知道,那是一只什么样的手呢?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五个手指全都伸不直,几乎没有知觉,让这样的手和正常人一样写字,困难可想而知。第一次,老师捉住婷婷的手教她握笔,只要稍一松动,笔就从手缝间滑落下来,因为婷婷残缺的手实在是太细小、太无力了。而且那畸形的手指哪能叫握,简直是抓。母亲看见孩子写字的一次次失败,哽咽着说:“老师,算了吧,孩子的这只手没用了……”可老师并不灰心,一次次捉住她细小的手指,帮助她握笔,几十次、几百次、上千次……每次练写字,师生俩都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有一天,当母亲目睹自己的孩子用颤抖的小手写出自己的名字时,她紧紧抓住老师的手臂,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一个劲掉泪。当时杨老师也很激动,因为她能理解:作为残疾孩子的母亲,有着一颗怎样痛苦而脆弱的心!孩子这一小小的进步,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学生吴侠是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他只好和瞎眼爷爷生活在一起,因为生活无人料理,自小生了一头的黄水疮(俗称癞子头)。一到夏天,头顶一大块皮肉全被脓血包围,苍蝇在头顶直打旋,腥臭无比。同学们不愿和他同座,见了他也远远的掩起口鼻。老师没有嫌弃他,总是抽空帮他清洗创口,再贴上膏药;还多方打听,向农村老中药寻来偏方给他敷上。经过两年多精心的调治,孩子的病情得到抑制,并最终痊愈,后来头顶长出了稀疏的头发。孩子的父亲十分感动,逢人便说:老师真是好人呐……多年来,正是这种对学生无私的爱,驱使着老师对工作满腔热忱;正是这种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迫使她心中的砝码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间一次次倾斜。1994年春,即将临产的老师授四年级语文,不知什么原因全身起满疹子,又痒又痛,每天还得步行三、四里路到学校,走上讲台一站几十分钟给学生讲课,那滋味很不好受。但老师望着全班几十双企盼的目光,咬咬牙,硬是未请一天假。199438日,她的孩子出生了,可谁会想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她还坚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由于整天忙于教学,辅导差生,对孩子照料不周,结果老师才五个月大的孩子就患了慢性肠炎。19952月,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毅然将不满周岁的孩子托付给乡下的婆婆。而一到放学时,她的房里却挤满了“小萝卜头”,那都是班上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们,他们有的寄宿在叔伯婶娘家,有的和不识字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他们都来找老师。老师那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屋,每晚的灯光熄得最迟;而老师亲切的笑容、温柔的话语,给这些幼小的心灵多少慈母般的抚慰,所以老师上课的时候,班上总是很安静,因为懂事的孩子们知道:老师为了让班上的孩子们学得更好,才将自己的宝贝儿子送走啊!不料,一天清晨,老师的婆婆急匆匆来到学校,告诉她孩子患了结核性肺炎,老师一路小跑着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孩子瘦弱的身体、满嘴的水泡,摸着孩子身上密密的针眼,一块块的硬结,她的心很酸。病房内她几次坐下又站起来。为人师,为人母的职责真的让她难以取舍。终于她忍住泪,俯下身子贴了贴孩子的脸,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便匆匆走出了医院的大门……白天,她照样步履坚定地走进教室;傍晚,她才拖着无力的脚步匆匆赶往医院。一个星期下来,人又黑又瘦,一坐下就睁不开眼皮;可一走上讲台,她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只有乡村夜晚洒满月光的小路知道她匆匆的来去之间,胸中藏着怎样的心痛?也许,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就伴随着一种牺牲。如果说对孩子的歉疚一言难尽,那么和父亲的永别则更使她痛不欲生。那是19891119日上午,老师正精心准备着走上讲台的第一次示范课。这时,邮递员匆匆送来一份电报,她拆开一看,原来是:父病重,速归!刹那间,老师心乱如麻。因为她的家庭比较特殊:她们姐妹共三人,自幼失去母亲,是父亲十几年来辛辛苦苦把她们拉扯成人。她深知父亲一向关心她的学习与工作,若非病情严重,他绝不会来电报;可今天的这节课对自己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毕竟是她走上讲台的第一次示范课。她的心在亲情与事业间徘徊。终于电报被悄悄塞进了口袋。一节课下来,老师满头大汗,性格直爽的老校长说:年轻人,课上得不错,可惜精神不饱满。听着老校长的指点,老师苦笑着点点头。此刻,谁人知晓她深埋心底的那份不安?下午,老师才满怀愧疚的心情匆匆赶回百里之遥的山区老家——晓天。当听到父亲已身患绝症的消息时,她几乎晕倒。回想父亲十几年的含辛茹苦,老师心碎如焚。她多想从这一刻起,好好陪陪父亲,直到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然而,她身后还有两个班的学生,痛苦与矛盾撕扯着她的心。生性刚强的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擦去了女儿腮边的泪痕,他抚摸着女儿的头顶说:“人老了,总有这么一天。孩子,不要伤心,明天好好上班去吧!不能误了学生……”力量与信念的召唤,职业使命的需要,父亲语重心长的嘱咐,使她强忍着悲痛走进了课堂。三个月后,父亲与世长辞,而她在父亲病重期间竟未能陪上一天。如今,每当与同事忆起父亲,那份深切的痛楚常使她无法自禁,她说,这份痛楚将伴我终生,催我奋进,此生唯有加倍勤奋的工作,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老师虽然对亲人、对家庭深感内疚,但却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为社会谱就了一曲曲爱的奉献之歌。村民们已记不清,十多年来,杨校长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献出了多少份爱心,资助了多少名失学儿童。19985月,她为柏林乡石井村张孝琼同学捐赠500元;199810月,为杨店村一失学儿童捐赠150元;199811月为响井村一失学儿童捐赠50元;199911月为付墩村一烧伤儿童捐赠100元;199912月为购希望工程明信片花去100元;在她当校长的几年间,为贫困儿童减免书杂费万元以上……“心底无私天地宽。”老师以博大的师爱、崇高的师德,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和同行的支持。199712月她高票当选舒城县十三届人大代表;2003年再次当选县十四届人大代表。

近五年,学校先后并入四个村的学生,每村有多少个贫困儿童失学,有多少个留守孩子缺少关爱,杨校长都有详细的记录。每学期开学前,工作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主动同团县委接洽,提前提出“希望工程”爱心救助申请,目前得到救助的贫困儿童已达三十多名。难怪村民们常说:杨校长是我们的好代表,村里哪家孩子上不起学,哪家外出打工又写信回来啦!这些都装在杨校长心中。她时刻想着我们,我们的孩子交给她放心。

作为一名代表,杨校长认真履行职责;作为一名校长,她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多年来,不论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交给的任务多么繁重、多么艰巨,她均能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完成,因为在她的人生辞典中,摆在首页的永远是“事业”二字。每天清晨,她迎着第一缕晨光走进办公室,傍晚拖着疲惫的身躯最后一个离开。夜阑人静,她还在灯下伏案办公。任校长九年来,她很少请假,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她说,如果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来完成,它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那我们从事的就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没有一腔豪情,没有百折不挠的信念,难以谋求学校发展。19979月,她被调往柏林乡秦桥小学任校长兼教务主任,一年来,硬是凭着春燕衔泥的精神,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摆脱学校底子薄、条件差的困境,她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多方筹款,四处奔忙,在县关工委和老龄委的帮助下,先后为学校修补了教学楼面,筑起了围墙,铺起了水泥路,翻栽了草坪,购置了图书仪器,一座花园式学校初具雏形。19989月,她被调回柏林乡中心小学(现柏林乡德仁希望小学),每日既要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林安、双墩、汪庙、蔡店四个村的“两基”资料建设,多少个孤灯苦影,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孜孜以求地描绘着心中的教育蓝图。她深知,办好一所学校,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为此,她深入教学一线,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管理举措,形成了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学校整体工作成效显著。200512月,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测试中,该校荣获全县总分第一名。为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目标,杨校长在学校多方亏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带领全体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栽草坪、修围墙、铺方砖、做地坪,同时多方努力争取义教工程,捐赠钢琴一架,仅此一项,就为学校节约资金两万多元;近两年,为整治校园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她四处奔波,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先后为学校争取社会力量办学捐助资金两万多元,实施了校园电路整改,兴建了小型运动场,拆换了近百平方米围墙,校园面貌大有改观。但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还存在着大面积的D级危房,杨校长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积极准备着申请危改的相关材料。20062月,在团市委的关心帮助下,经团县委的积极争取,学校终于获得了上海德仁资金会捐赠的希望小学项目资金二十五万元;后她又多方努力争取了政府配套资金二十万元,四个月后,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将彻底改变学校的办学困境。而这一切巨变,又凝聚着杨校长多少心血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杨红霞同志任校长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并坚持授语文、音乐等课程,周课时高达25节,如此繁重的工作,她从不叫苦喊累,因为她深知经验来自于勤奋积累。置身于教师群体,她是个勤学的园丁;倘佯于学生天地,她是位可亲的大姐。她诚恳待人,爱生如子,精湛的教学技艺赢得了师生的交口称赞。她辅导的学生先后在全省少儿普通话大赛、声乐大赛中获二等奖;先后两次获得全县少儿“供水杯”音乐比赛一等奖;2002年在全县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摘得桂冠;2003年为全县教师进行公开课示范教学;连续三次在全国语文教师写作比赛中获奖;近三年她撰写的教学论文有10多篇在省市获奖;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聘为六安市小学语文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1997年以来先后多次获得市、县“先进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教坛新星”、“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00年被舒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县委授予“龙舒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似红烛燃烧捧着一颗心来,如春蚕吐丝不带半根草去。杨红霞校长近二十年来坚持扎根在农村教育——这一希望的田野上,以自己平凡的青春岁月鸣奏着一曲激昂的生命之歌。未来的教育征途,让我们祝福她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育人篇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