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教育 丹心谱华章
——记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吴中光彩希望小学校长于万忠
在吉林省西部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里,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校舍是附近乡村最漂亮的建筑,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整齐,窗明几净,学生精神面貌十足,书声朗朗。乡领导、区领导来校检查工作时无不啧啧称赞:这所学校能办成党和政府满意的学校,能办成受老百姓欢迎的学校,于校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真是功不可没呀!
这所学校就是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吴中光彩希望小学。校长就是于万忠。
于万忠既普通又特别。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实干家;在教师们的眼里,他是一位热心的朋友;在年轻者的眼里,他又是一位可敬的兄长。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乡镇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还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区文明教工、区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他,在农村小学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弹奏着自己人生的壮丽乐章。让我们走近他,探寻他奋斗的足迹。
1983年7月,风华正茂的于万忠高中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民办教师,直接被分配到吴中光彩希望小学前身——朝阳乡两家子小学任教。从此,他爱上了这块土地,爱上了这所学校。20多年来,他多次放弃了调到中心校或进城的机会,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既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又带出了一支好队伍,打造了一所好学校,仍然在执著地追求着。
任教伊始,他就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反复请教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理论,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他常常钻研到深夜。1985年春天,全乡小学教学能手大赛在中心校大教室徐徐拉开帷幕。一节名叫《柯里亚的木匣》的语文课即将开始。在众人的瞩目之下,一位身材中等、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稳步走上讲台。他环视了一下大厅,迅即转向学生,饱含着情意地露出亲切的微笑,意思大概是:好,现在我给你们讲课。随后,他在黑板的正上方流利地、工整地写出“柯里亚的木匣”漂亮的正楷字。他没有讲什么,而是先播放了课文的朗读录音。大教室里静极了。他不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而是针对文章的特点,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去分析;他细心地听着,并不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将要点极简括地写在黑板上。只是在学生忽略的地方,他才稍加点拨式地讲解。他好像一位富有经验的导演,不是手把手教他的演员如何如何,而是千方百计地诱导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出戏来,只在戏想得平淡时,他才给他们“讲戏”;在他们感到迷茫、出现了“卡壳”时,他总是给予启发;当他们的分析脱离了轨道,他便及时加以点拨。通过灵活的师生双边活动,文章的脉络和主题思想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真切地感知到了“此十步非彼十步”,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朴素的辩证法。下课铃声响了,讲课教师整理一下教学用具,面对学生站好,同时环视一下教室,嘴角和面颊上掠过一丝甜甜的笑意;与此同时,教室里的人们也都甜甜地笑了。“同学们,下课。”那潜台词该是:领导、同志们,我的课讲完了,请批评指正。随着学生起立声,教室里顿时暴发出竞赛以来从未有过的热烈的掌声。接着,人们或自言自语地或交谈式地或感慨地发出下面的赞叹:“小伙子的课讲得真好!”他就是于万忠。凭借这节课,他技压群芳,成为乡、区级骨干教师。
1996年6月的一天中午,于老师的妻子突然旧病复发,当地卫生院建议到市中心医院治疗。可是,这无疑打乱了他晚上义务为即将毕业的十几名学生补课的计划。一边是相濡以沫,深受病痛折磨的心爱妻子,一边是充满渴望目光的学生。思考再三,于老师央求年迈的父母护送痛苦呻吟中的妻子到市中心医院治疗。自己却继续为孩子们上课、补课。同学们了解情况后,都哭着央求于老师别再上课了。校长和老师们也劝于老师到医院去照顾妻子。面对这些深情的目光,于老师强忍内心对妻子的牵挂,在给孩子们补完课后,贪黑骑自行车赶到60华里的市中心医院。第二天一大早,面对身体仍然很虚弱的妻子,在母亲的唠叨声中,于老师依依不舍地含泪离开了医院,又赶回到学校上班。在他的辛勤工作下,所教毕业班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始终列全乡之首。
他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乡办企业、农民的蔬菜大棚,乡敬老院里经常会有他和他学生们的身影。他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团结向上,乐于助人,动手操作能力强,家长把孩子放到他的班级最放心。重新分配班级时,他所任教的班级常常是人满为患。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8年9月,于万忠被聘任为朝阳两家子小学校长。当时,学校办学条件极差,教学质量低下,是一所出名的薄弱学校。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沉了,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走马上任后,他决心把学校教育质量搞上去。面对校舍又矮又黑,墙壁断裂破落,热不透风、冷不避雨,校园面积狭小,课桌凳破损不堪,一遇到雨,校园一片汪洋的实际。他深思熟虑后,准备在学校勤工俭学上寻找突破口,他多次与村民委员会协调,不惜软磨硬泡,不惜陪喝酒吐血,终于争取到学农基地40亩。他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师生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一天中午,于校长正带领师生在学农基地里劳动时,校工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你父亲病重住院了,你大姐让你去护理几天。”面对干得热火朝天的师生们,面对来之不易的土地,于校长在心里一次次默念:“爸爸,您这些年总希望我有出息、有作为,您可千万要挺住啊,等我忙完这几天,我一定好好陪您几天。”飞驰的汽车载着儿子一颗焦急的心,让他飞到了父亲的身边。然而,爸爸却再也看不到他了。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父亲的生命,让两颗彼此牵挂的心从此两世相隔,长跪在父亲的遗体前,他痛哭失声,姐姐在一旁哭诉:“父亲患病期间始终清醒,临终前一天,一遍又一遍念叨你的名字,却不让我打电话找你,怕你分心,可老人临终也没闭上眼睛啊……”他含着泪对着父亲的遗体说:“爸爸,你知道儿子身上的担子重,儿子一时一刻都不曾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始终在尽心尽力地工作,相信您在九泉之下会感到欣慰的。”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农基地当年就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把全部资金投入到学校的房舍维修和教学设施更新上。由于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教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学校的整体成绩一越为全乡第一名。
在日常工作中,于万忠经常想的是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他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科学合理规划校园,建设成了活动区、种植区、风景区,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学校连续多年被区教育局评为花园式学校、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于校长带头学理论、搞科研、写论文,更新观念,钻研教法。他加强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管理,及时对各学科质量进行监控。2000年,他组织实施的科研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被确立为市级主要科研课题,现已结题,这在村级小学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他撰写的《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一文获省级论文一等奖。他带领教师深入开展“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重点开展了“分段调整学生心态,分批落实辅导对象,分层培养学生能力”研究,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使所有学生有所获,学有所成。教师和学生们都感到教和学轻松了许多。
2005年,由于年代久远,学校校舍已无维修价值。于校长四处申请,多方筹资。在区教育局、团区委的积极协调下,在省青基金会的大力帮助下,两家子小学被确定为吴中光彩希望小学,获得了吴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赞助。面对来之不易的资金,于万忠格外珍惜,在校舍建设过程中,他整天泡在工地里监督工程质量,有时还顾不上吃饭、睡觉。为了节省开支,他精打细算,亲自购买材料、联系施工人员,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一天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雨。于校长害怕水泥被淋湿,赶紧出去查看,一块苫布眼看着就要被大风吹掉了。他顾不得回去叫人,迅速往水泥垛上爬。由于雨后垛滑,他一下子掉了下来,左脚脖子被扭伤了,他虽然疼得钻心,可硬是又爬到垛上,把苫布盖好。之后,他一瘸一拐地,带着一身泥水,艰难地回到了临时的学校值宿室里。第二天早晨,他的左脚脖子比平时粗了一倍多。他让妻子借来了一副双拐,仍然不停地在工地里查看着……妻子埋怨他,但是更心疼他。于校长只是抱歉地说:“我欠你和孩子的,只能退休后再报答。”26间教室建成了,围墙修好了,校园硬化了,厕所投入使用了,可于校长的脸晒黑了,胃病落下了,风湿病复发了,体重也足足掉了10多公斤……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夸奖,于万忠只是微微一笑地说:“人民培养了我,我就要为人民着想,为全村的老百姓着想,为全校的师生着想,学校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我愿为之继续付出……”
如果说经历是财富,那么,当于校长面对自己所走过的路时,总会产生格外的眷恋,因为经历使人学会思考与淡化。他自己经常说:为人要厚道,诚信为主,奉献是金。他已经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一名平凡工作者的不平凡之处。
于万忠校长正满怀信心地沿着自己的路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