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可鉴 绿水可证
——记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坡小学校长丁月初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莽莽群山,千峰万壑,都记载着一个古老民族世代肩挑背驮的艰辛与悲怆!
弯弯山道,潺潺溪泉,都言说着二十万勤劳聪慧的土家儿女质朴美丽的追求与梦想!
这里就是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湖北省优秀教师宋芳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今天,芳蓉精神之花又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默默地绽放……
长坡,地处湘鄂交界,地势偏僻,人称“五峰的西藏”(距五峰县城80多华里),北与五峰镇所辖的茅坪相接,东、西、南三面分别与湖南石门所辖的江坪、南坪相邻。52岁的丁月初校长就在这里唯一的一所小学里工作,十八年如一日。
让我们翻一翻他的简历:丁月初,男,1954年8月生,1976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宜都师范学校,分配到原茅坪中学任教;1984年秋调往长坡小学,任教导主任;1985年秋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主持学校工作,同年7月加入党组织;1988年秋调往茅坪中学任校长;1989年秋至今任长坡小学校长。
平凡之极!
再让我们看一看他的荣誉录:1992年、1999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工作者;1996、1997、1998、2003年被评为镇级优秀共产党员;1995、1997年被评为县优秀校长;2001、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1994、1995、1996、1997、1999、2000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级。
普通之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既平凡又普通的乡村教师,却演绎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演奏着一曲搏击生命的赞歌……
历尽千辛万苦,改善办学条件
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1999年才通公路),有好长一段日子,长坡小学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镜头一:藏在深山人未知
1999年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它记载着长坡小学的历史,也见证着长坡小学的今天!
1999年前的长坡小学,校舍破旧不堪。教学用房为土起瓦盖(七O年所建),楼下为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暗淡,逢阴雨天无法正常上课,楼上为师生寝室,低矮狭小,采光及空气对流极差,炎热天气室内散发的气味难闻,墙体裂缝随处可见,墙身、墙根鼠洞比比皆是;尤其是三柱两八字结构的生活用房,此房用旧材拼凑而成,楼下为师生厨房,楼上为教师住房。此房部分柱头已烂五寸有余,楼索前后大挑大多腐朽,整栋房子向西倾斜一尺有余,逢大风天气,房屋被风吹得咯吱作响,摇摇欲坠,那情景真令人心惊胆寒!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奇缺,满足不了教与学的要求,体、音、美等教学设施几乎没有,学生活动场地十分有限(仅300多平方米)。
1970年至1999年,在这二十九年中,师生用水是老大难。最初是靠老师挑、学生抬,枯水季节,学生还要端着饭钵到一里以外的地方找水淘米,既耽误时间,又不安全,后学校购买了抽水机,但未解决根本问题,遇天旱或停电,师生用水仍然困难。
在未通公路的岁月里,教学用书、作业本及其它物品均靠老师们从八十里外的县城背回。
几十年来,长小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努力拼搏,谋生存、求发展的。
镜头二:励精图治换新颜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丁校长说。“事实证明不是英雄不敢进长坡”,丁校长戏言。丁校长就是这样带领长小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艰苦创业、勤俭建校、广开门路、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增收节支,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购买了音响设备,安装卫星接收系统,添置了投影仪、风琴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学条件。
自1995年起,学校多次书写报告,争取修建项目。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帮扶部门的鼎力资助下,1999年5月下旬, 学校修建破土动工,首先修建了一条长80米,宽2.5米,高9米(最高处)的石挡墙,扩大了场地,为教学楼的修建奠定了基础。1999年秋至2001年秋历时三个年头,完成了占地1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平方米的教学楼的修建;1999年暑假,组织劳力运水管,勘测线路,挖沟埋管从十里外引来自然纯净水,完成了引水工程;2003年6月下旬至11月,完成了占地189平方米,且集热水房、厨房、餐厅、男女生寝室、保育教师办公室、男女生洗澡室、卫生间等一条龙的学生综合用房,添置了洗衣机、铁架床,2003年秋至2006年春,完成了围墙的修建,建了一条宽1.5米,长54米的硬化道,砌了两个乒乓球台,操场平整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暑假,完成了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上述修建工程,学校向上争取资金共29.4万元,学校自筹约3万元。
昔日的危房已不见踪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高大的教学楼,美观实用的学生综合用房,宽广的学生活动场地。今昔对比,可谓旧貌换新颜。
望着眼前的一切,丁校长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辛苦跋涉的一幕幕还仿佛是在昨天:
争取资金好难。学校的基建资金基本上是向上争取的,为了争取这些资金,丁校长自己也记不清究竟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回,挨了多少饿,说了多少话,看了多少别人的冷脸,坐了多少冷板凳……只记得常常摸黑翻山越岭回学校赶第二天的课,饿得头昏眼花也不能走……这一切都缘于他对长坡小学美好未来的憧憬!
运送材料好难。为了保证质量,节省开支,每次他都亲自去购置。记不清运了多少次,背了多少回,在途中住了多少次……只记得常常路遇踏方,亲自疏通道路磨破了手皮,压坏了手指,挂烂了衣服;如遇蹋方量大,常常一车材料运到农户家住宿第二天又修好公路再运回来;好几次回校途中都差点掉下悬崖,经同路人帮助才得以生还……这一切都缘于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学校这所有的基建大都是在假期中进行的,丁校长为此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阳光下,长坡小学“勤奋、守纪、求实、创新”的校训熠熠闪光,“长坡精神” 再一次在丁校长身上得到了继承、发扬和升华!
从容面对病魔,心底铺满阳光
2005年2月,丁校长发现肠道不正常(大便带红),因县医院无直肠镜,未得到明确结论,几次准备到宜昌检查,但因学校工作(主要因联系帮扶单位四次改期,拖延五个月之久)脱不开身,直到暑假才去宜昌检查,确诊为直肠癌。身患癌症的丁校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相反,他却将坚强与乐观永远定格在了长坡那巍峨秀美的青山绿水间:
1999年,在县计委的帮扶下,解决了饮水问题(从十里外翻山越岭挖沟50公分埋水管引来),但因路途远,经常停水,查找水源的事,几乎是丁校长包了,虽身体不适,但每次停水,都是丁校长穿树林、走荆棘、上山下河去查水源,一个来回七八里路,有时甚至要三四个来回才能找到原因。他的妻子和同事劝他不要去,让别人去,他总是说:“路线我最熟,还是我去吧。”不知多少次累倒在山间,痛倒在田野,直到老师们和他的妻子找到他。
去年下半年,因刚动手术,组织让他休息不带课,他却又执意管起了修建:平整操场、修硬化路、做乒乓球台等,丁校长对每个细小的环节总是亲历亲为,遇到包工不包料的工程,他还亲自组织材料,带头除土、背石头。本学期,他是边上课边管修建,购置材料都是利用的休息日,丁校长的妻子说:“他永远没有星期天。”多少人心疼地劝他在家休息,他总是说:“在家寂寞,我喜欢呆在学校,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手术后的他,就这样执意地工作着,乐观地生活着。
病痛往往带给人们的是黑暗和沮丧,而我们面前的丁校长,他的心底却铺满了阳光,即使在他心慌气短、病痛难忍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乐观地渴望生命的坚韧与刚毅。
刘禹锡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当心灵像阳光一样灿烂的时候,希望的春天就会如约而至……
成就平凡事业,无悔朴实人生
“学校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就是要尽心竭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丁校长对教育的热爱,对长坡人的责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有着普世价值的道理。
长坡小学现有学生67人,三个教学班,教职工6人(其中一人兼炊事员),教师年龄偏大(最大的58岁,最小的41岁),没有一名女教师。“调进一个教师,比登天还难”,丁校长说。面对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的学校,丁校长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
一定要做一位称职的校长。丁校长时刻牢记对长坡人的承诺,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想得最多的是学校生存之本----质量。率先在村级小学引入激励机制:全镇范围内所带学科统考第一名奖100元。曾有全校23个学科统考,12个学科全镇第一,发放奖金1200元的历史,实践证明效果好,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改春风吹拂山寨的今天,丁校长又因地制宜,找准“校本教研”的基点:抓好备教批辅等环节,夯实常规,在扎实中发展,在平凡中升华。今年五月县教育局“三项”(普及程度、规范办学行为、教学质量评估)督查中,学校工作受到县督查组的一致好评。与他朝夕
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丁校长身患癌症,仍然不忘教师之本----教书育人。他任教四年级语文、三个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他强调语文教师办公桌上必须有“三件宝”:字典、词典、业务杂志。他强调课前钻研教材最重要,在确保不传授错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其它教学工作。他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所上《月光曲》被评为县级好课。学校
“黄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有多少人还能像他这样执着地追求、不懈地奋进呢?在众多的荣誉面前,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学校工作、个人业务能力距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虽身患癌症,但想到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便觉得此生无憾!”
掩卷凝思,丁校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其“亮点”也不过是一些平凡的“坚守”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承诺,而正是这样的平凡与坚守,才让溪泉感动,让群山汗颜!虽然丁校长身居深山,但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他对教育的执着,对长坡的挚爱,青山可鉴,绿水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