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困老人渴求「孝道」復歸 2006-12-12 | |
| |
【大公網訊】中國政府在12日發佈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中提出,中國將把緩解和消除老年貧困納入國家反貧困戰略和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並著力解決其中60%分佈在農村的老齡人口的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 白皮書指出,和城市相比,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的壓力更大。農村絕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險制度,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來說將更加突出,而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11月9日,無家可歸的71歲老人李召坤在廣東省中山市的一個山林里縱火,以求得在監獄中「養老」,獲取監獄里的免費食宿。 如果說無家可歸導致李召坤無處養老,當前中國不少兒孫滿堂的農村老人也為養老所困。在大城市的火車站、旅遊點和商業街都能看到乞討的農村老人,他們中一些人是因為得不到子女照顧而背井離鄉。統計顯示,中國9000萬農村老人中90%享受不到社會保障。 「由於沒有像城市人一樣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險,農村老人的養老成了一個大難題。」南開大學社會學教授袁辛說。 他說,中國農村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正以每年85萬人的速度增長,今後20年將增長到1.2億,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自費10萬元完成了一項對中國農村養老現狀的調研。調研涉及全國31個省份10400位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他們當中45%獨居,其中5%一日三餐難保。被調查的老人中有69%只有一套換洗衣服,67%生病沒錢醫。 翟玉和說,中國老人大多相信「養兒防老」。但是,社會的巨變極大沖擊了以「孝道」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 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供的數字顯示,僅去年就有2000多名京郊農民控告自己的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而事實上,絕大多數老人並不願意與不孝子女對簿公堂,畢竟他們心疼孩子也怕丟面子。 「對傳統價值觀中孝道和敬老觀念的重視是建立和諧社會所必需的。在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中,老年人一旦和子女分開居住還會感覺‘被遺棄’。他們勞累了幾十年,晚年卻在孤單和貧病中掙扎。」翟玉和把農村老人難養老的問題提升到「在家不盡孝,為國難盡忠」的高度。 在今年3月向全國人大提交的一份報告中,翟玉和建議在相關法規中加大對體罰、羞辱老年人的行為的處罰力度。盡管相關部門尚未針對他的建議採取直接措施,但他已經從一些社會變化中看到曙光。 在一些城市,政府部門已經將敬老的子女作為模范進行表彰。江蘇、山西等省份的一些城市在考察任用領導幹部時會走訪他們的家庭、親友和鄰居,瞭解後備幹部對待父母的情況,並將考察結果作為選拔的參考因素。 中國的一些學校也開始注重傳統價值觀中的「孝道」。一些學前班會向孩子們教授尊敬師長、善待父母等內容﹔一些高校也將中國傳統文化列為必修課,讓年輕人重新學習傳統文化,使以「孝」為榮的民族傳統復歸。 12日發佈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中也提出,中國正在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此外,政府還將考慮將農村特殊貧困、無人贍養的老年群體優先納入社會保障范圍。 新華社上海12月12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