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我 的 责 任
——记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学校校长于建平
一、 受命
于建平,男,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1977年至1982年在抚松县北岗中心校任教 ,1982年至2004年在松江河镇小学工作,任主任、副校长。他性格豪爽,精明强干,办事雷厉风行。
2004年7月的一天,正在前往看望病休同事路上的他,突然接到了教育局陆局长的电话,让他马上赶往局里,参加紧急会议。一路忐忑之后,才知道,要派他到漫江主持工作。他犹豫了,女儿小淼已上高三,面临高考;妻子体弱,又忙着一个被服加工摊床。如果自己到60里外的漫江工作,这家里家外……
可是,领导的信任又无法拒绝。他带着满腔顾虑、感激和热情走马上任了,去接管那所分而又合的学校。
二、抗洪
他于2004年7月15日调到漫江镇学校任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一到漫江,就遇到连雨天气,有人开玩笑地说:“您这是如鱼得水啊……”,可是他却眉头紧锁,说:“我也希望是个好兆头,不过,我怕这雨下下去,会发水啊!”他接着召开了紧急班子会议,制定防洪预案,商定了各种防洪措施。当时,有些老教师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在这干了多年,住了多年,觉得这种降雨不会有事。可是他坚持认为还是防患于未然为好。
果然,7月19日至20日,漫江爆发了60年一遇的洪水。学校因在江边,受到严重威胁。于校长立即启动安全预案,组织学生安全撤离,在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安全到家后,带领全体教师抗洪救灾。首先,将学校微机大部分转移到镇政府,其他贵重电器和实验器材搬到高处,档案妥善保管。然后,安排部分教师到已经进水的教师家帮助抢救财产。接着带领男教师响应镇防汛指挥部的号召,在校南面江坝上集结,进行抗洪。当时,水位不断上涨,浑浊的江水泛起团团泡沫、翻起大大小小的旋涡,吞吐着垃圾、木棍甚至整棵的大树向下游飞泄。铁桥附近出现漫堤,于建平校长带着大家,趟着齐腰深的污水、扛着几十斤的沙袋儿,奋斗在第一线上。不久,堤坝和学校围墙间出现管涌,围墙泡塌,于校长果断决定用倒下的墙石和操场沙土堵管涌和修补江坝。经过近40个小时的拼搏,洪水退去,学校终获安全。几天后,操场里的积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
三、重建
灾后,于校长没有真正休息,挨家走访慰问受灾学生和教师家庭,本来瘦削的他,更见憔悴。可是,正因为他的憔悴,换来学校秩序井然,学生无因灾辍学的,教师无因灾请假的好局面。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精力究竟有多少,可我发现,于校长的精力似乎永远也用不完。
他在校园里逡巡,思考。
围墙塌了20多米的口子,墙外是可供通行的堤坝。为保证校园安全,他让总务处临时用木板将围墙缺口补好。对操场取土坑进行了填埋。后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灾后重建。他发动教师动手自救,能自己修理的自己修,能自己干的不请人。向县财政、镇政府申请、向家长求援、向其他单位求援。在各方面支持下,修、补围墙近百米,维修宿舍6间,改造食堂2间,改建水房60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面貌一新。
食宿条件明显改善。为住宿生安装开水壶一个,安排专人负责,保证开水供应(含晚间使用热水袋用水)。安排陪寝教师,对低年级住宿生进行护理。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无因食宿条件原因影响学习的。同时制定严格的控辍制度,多年保持小学无流失,被县教育局评为“控辍先进单位”。
为顺应时代发展,尽量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加大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微机教室一个,电教室一个。学校上宽带网,为师生查询资料、网上学习提供条件。学校还安装了“天网”,已成功接受很多教育信息和资源。学校购置学生桌椅、,购买了电子琴、电脑、体育器材、粉刷墙壁,学习条件大有改观。用老百姓的话说:鸟枪换炮了。
四、治校
学校实行人文管理,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把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人才观,开展好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工作。开设了《诗序成语》、《古典诗词》两门校本课程。确立 “诚信、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求真、善学、和谐、自强”的校风。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在抚松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上我校学生多项获奖,在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获2金3银5铜历史好成绩。我校少先大队获县“优秀少先大队”称号。
校长认真深入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探索课堂教改新思路,培养骨干教师,名教师。两年来,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克服资金少,窜课难和路途远等困难,积极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利用与外国语结对子的有利条件和外国语的师资优势,进行帮带培训,05学年组织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到外国语、县实验小学听课、评课、座谈,参加他们的集体备课,同时参观他们的校园文化,还参观了二、三中,二小学的校园文化,听课教师反响很好,教师回来后写出本次活动体会,部分教师有代表性的做了汇报,并认真做了反思,效果非常好。邀请外国语的教师和进修学校的教师到我校送课,现场培训,由备课讲课到评课,各个环节均做了指导性的培训,通过教学实例,在他们的指导下对现阶段的教学进行剖析,反思,认真进行了座谈研究,使教师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4~2005学年县“英才杯竞赛”语文、数学、综合三科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5人。
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实施课改的年级按标准设置课程,开足、开全、开齐,加强了体、音、美学科的管理,开好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科研兴校,认真抓好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规划,科研课题,我校所承担的《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课题的研究第一阶段实验完毕,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于校长一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梁晶、张国荣、陈玉成等教师撰写的论文、札记被收录于《主体性实践研究》第三集,共11篇。
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业务的提高,进行教学开放,请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到校听课,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学校的联系,也得到他们的认可。
为紧跟课改的步伐,顺应时代的要求,于校长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修订了《漫江镇学校管理章程》,制定了《职能部门人员考核细则》、《考勤管理制度》和〈〈两考一评实施方案〉〉,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协作,学校工作有序开展。
于校长禀承校务公开的原则,将每周二设为校长接待日,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找他面谈。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都及时、妥善地给予解决,深获社会好评。
五、受伤
06年春节期间,于校长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要见校长面谈。原来,有一个学生在玩耍中受伤,已转到松江河松林医院就治。钱已花光,想找于校长借钱。于校长听后,二话没说,赶往医院送钱。没想到,因所坐三轮车私装取暖管,将他的右脚别住,下车时导致小腿骨折,腓骨断为三节,踝关节严重损伤。被送往抚松二院治疗。到医院后他不顾伤痛,打发女儿把钱送到松林医院学生家长手中,还再三叮嘱含泪的女儿,不要告诉家长他受伤的事。
其实,这时的他也需要钱用啊。
医生把他推进了手术室。被皮、消毒,准备手术治疗。他忽然象想起了什么,问身边的大夫:“我什么时候能恢复,什么时候能上班?”医生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这种情况,你还想上班啊?最起码躺三个月!”他听后心急如焚,拒绝动手术,不顾医院的忠告,让家人把他抬回了家。这时,整条腿已经肿的象水桶粗细了。妻子哭了,孩子哭了,他自己也哭了。他说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放不下自己的事业。无奈,妻子到处托人,找中医接骨。直到半夜才找来一个老人,给他正骨、敷药。好在老人医术当真不错,第二天腿消肿了。大家总算松了口气。可是,要强的他,竟然第5天就尝试手扶着凳子走路,坚持锻炼,;结果又摔了几次,加剧了病情。他不得不在家养伤,可是,没有一天不往学校打电话。他实在放不下这颗心啊……
六、返校
四月初的一天,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了学校。可是,没到下午,腿就肿得透亮,疼痛难当,不得不回家继续养伤。“五·一”后,他又一次回到学校。尽管每天脚和小腿都会水肿,疼痛难忍。可是,他咬牙坚持,从不退缩。如今,暑气蒸腾,艳阳高照,而他却还穿着棉裤、棉鞋。
家人劝他:“再养养吧。”他高声回答:“这是——我的责任!”
朋友劝他:“你何苦呢!”他高声回答:“这是——我的责任!”
如今的校园,已经看不到当初的狼籍。入目的是清净整洁、诗情画意;入耳的是朗朗书声、啾啾鸟鸣。
学校正在正常轨道上前进着,各方面工作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县团委帮助下,与青积会的合作也走上日程。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着。于建平校长的伤腿,也近乎痊愈。
愿他沐浴着长白山的灵气,带领着他的师生,凭借着他的责任心,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