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乡的教育
——记云南省武定县插甸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盛高福
“居三尺讲台怀五洲壮志育四有新人默默无闻奉献青春,传知识本领教做人准则为学子成才循循善诱甘为人梯”,“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武定县插甸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盛高福老师用来勉励自己的警句,也是他从教二十几年的真实写照,从教二十多年来,盛老师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扎根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二十年来,他默默无闻把爱心献给了山里的孩子,无论是工作地点的变迁,还是教学任务的变化,或是职务的升迁,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志存高远,严谨笃教,勤奋进取,恪尽职守,严谨治学,规范管理,为人师表,得到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走进大山 为了孩子
1986年2月,怀着对教育的深深热爱,盛高福来到了离家一百多公里的武定县东坡乡罗务卡小学任教,刚到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色:一片荒凉的红土地,一幢年久失修的土木结构楼房,楼上是师生宿舍,楼下是学生教室,没有电,大家却在煤油灯下备课改本,特别是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盛老师没有气馁,望着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山里娃,他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改变大山贫穷落后的基础工作—教育事业中,在教学中,他大胆尝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所教三年级的语文总平89.6分,数学总平86.5分.分别名列全乡十八个班的第3名和第4名,实现了他的凤愿,“走进大山,为了孩子”。
面对困难 知难而上
1997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盛高福老师从边远贫困的山区乡东坡小学调到插甸乡小学工作,踏入冷凉、山区面积大的插甸乡这块热土地,盛老师又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插甸乡最边远的山区村完小乐茂河小学任教的几年中,面对学校教学质量一直落后的现状,他没有悲观失望,反而更加努力,积极探索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在他的努力和领导的支持下,两年后,当时他所接手的班级,在六年级的统考中,由原来的总平15.4提高到68.5,名次由原来的全乡同类地区到数第二跃居顺数第二。由于盛高福老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严谨、细致的作风,赢得了领导的信任,教职工的钦佩,学生的信赖,于2003年8月被县教育局任命为武定县希望小学(即插甸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职务。面对插甸乡小学点多面广、地区差异、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低谷的现状,盛高福于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他深深知道,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提高教学质量谈何容易。但他认为既然领导信任,哪怕有多大困难也要把工作做好,因此,他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盛老师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首先还得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变领导型、模式型为学习型和业务型。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根本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领导,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中他提倡领导必须要研究教学,只有了解教学、研究教学,才能指导教学、开展好工作,才能改变插甸乡小学质量滞后的现状。为此,他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采取“一听、二看、三访、四查、五研”的督导方式,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完善新措施、认真抓落实。他说到做到,时时以 “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服务意识有转变,服务质量有提高,管理方法有创新,努力开创插甸乡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身作则 求真务实
盛高福老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殚精竭虑,倾注了满腔热情,切实加强了教学工作的管理。坚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管理常规到位。他十分注重“备、上、批、辅、测、研”六个教学环节中过程的管理,要求较高,抓得扎实。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他都严格要求,一视同仁,教师能做到的,他自己也首先做到。几年来,盛老师无论是搞班级管理还是抓全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做到抓教风促学风,抓班风促校风,真正抓出成效,充分得到师生、家长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二是工作要求到位。他博采众长,勇于继承创新,大胆尝试,狠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全乡的教育教学质量。盛老师在教学管理中一直坚持这样一个标准:作为教师,要在精神上让学生感悟,在学识上让学生钦佩,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喜欢。三是关心学生到位。我们经常说:“老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多关心学生,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分分秒秒都融进了对学生无私博大的关爱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的温馨、老师的母爱,从不学到想学,从无知到懂事。作为盛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健康状况,经常寻求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一些劣迹斑斑的学生和班级,盛老师从来不放弃,不歧视,坚持每天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表扬,在学习上对其降低要求,使其经常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被关爱的幸福,同时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参加一些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意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间断的耐心帮助教育和培养,他们都把盛老师当作前进路上的指路人,学习上的知心人。无形中学生成绩得到提高,学校声望得到攀升。四是科研落实到位。盛老师能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如教学示范课、课题研究、复习研讨、新课程教材培训、远教管理与使用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教师狠抓教学质量的意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真正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五是带头上课到位。在搞好教学管理的同时,盛老师也决不放弃自己所教科目的质量,若有下村或出差误了教学时间,等到回来也要把课补上。在教学过程中,他积极进取,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业余时间,虚心求教,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进教法,探索实践。几年来,盛高福老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仁师,群众钦佩的辛勤园丁,领导赞赏的业务骨干。六是卷子保障到位。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盛老师想方设法,积极争取筹措部分资金为学生制作各科检测试卷,尽力为学生解除由于家庭困难而无力征订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能安心学习,老师也能及时对学生间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有利于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辅导学生,便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
任劳任怨 一丝不苟
盛高福老师从教21年以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山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遵纪守法,甘当人民的儒子牛,时时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带头完成各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为了山区的教育,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山区的孩子成才,他呕心沥血,付出了很多,平时基本上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多半是下村深入学校、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协助学校领导抓好全乡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当家人与他争执起照管孩子的问题时,他总是愧疚一笑,说:“不要紧,搞好工作是前提,我一定会抽出时间来照管的”。
恪尽职守 执着进取
作为教导主任,盛老师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为了提高全乡小学的教学质量,他提倡“一线工作法”,即: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不论教导工作有多繁重,一是他承担了一门统考科目的教学,与教育教学工作“零距离”接触,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与决策发言权;二是开展调查研究,他不辞辛苦,经常早出晚归,尽量抽出时间深入到全乡24个校点听课、评课,与师生座谈,了解教情、学情,指导和督促教学工作,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全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三是进行全程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常规、教师备课、落实较案情况、课堂教学过程、作业量、试题难度等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重心下移,指导前移,提高效率。
一分付出 一分收获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插甸乡小学的教学质量终于甩掉了长年落后的帽子,04学年已从以往多年的全县倒数名次,跃居全县的6/15名,今天能有这样一片蓝天,应该有有盛老师的一份功劳,也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可以说今天盛老师那一幕幕、一桩桩精益求精、令人敬佩不已事迹时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几年来,他所在的武定县希望小学先后被评为州级“文明学校”、“二级一等示范小学”;2004年6月被共青团云南省委,省少工委授予“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示范基地”;也获得了全国“模范希望小学”荣誉称号。至于他自己也获得过很多奖项和荣誉称号:于1989年获楚雄州“优秀辅导员”称号;1993年、1996年分别获楚雄州学生竞赛辅导教师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先后5次获县“教学成果奖”,3次分别获县“青年教师进步奖”、“先进个人奖”和“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赛讲三等奖”。但他总是把荣誉珍藏在心里,作为自己不断奋发创新的动力,永远就是谦虚地、努力地、默默地工作。
盛高福同志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共产党员,一名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他是开拓创新的先锋,挥洒爱心的使者,拼搏奋进的楷模,他把满腔的心血倾注在教书育人这块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