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彝山热土、谱写育人之花
——记大姚县昙华希望小学普琴慧老师
题记: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中,生活着一群勤劳而又朴实的彝族人民,他们曾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极为灿烂的彝族文化,但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由于交通、区域、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一度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后头,经济的发展靠教育,他们极其需要一批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
咪依鲁的故乡—昙华,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全乡只有7000多人,彝族占87.6%,全乡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人烟稀少,人口密度仅40人/平方公里,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生存条件极差,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人们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使得这里的教育工作步履维艰。
1992年9月,一位家住坝区,年仅20岁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分配到远离家乡70多公里大姚县昙华希望小学开始了她的教育工作,14年来,从外地来的教师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她却扎根贫困山区,立志为山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为昙华山乡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辛勤地耕耘着。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进取奉献、成绩骄人”,这就是当地群众给予她的客观而又公平的评价,也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此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她,就是大姚县昙华希望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普琴慧老师.
一、爱生如子,真情感化
认识她的人都会这样说:“普老师从不对学生发火,她对学生真好”。是的,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超过自己的女儿。曾记得有一次年幼的女儿盯着一样玩具想让她买,但她却虎着脸说:“妈妈没钱,以后再给你买”。然而学生生病时,她会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的钱带学生到卫生院治疗,学生没饭菜票时,她就把他们带回家和自己同吃。她还经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些钱来为贫困学生交书杂费,购买学习用品。让人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的一天晚上,年幼的女儿感冒发高烧,正需要妈妈的照顾,但当她听说班上的学生李翠枝患了“风疹”,普老师立即毫不犹豫地把生病的女儿丢给年迈的父母看护,自己连夜把学生送到医院治疗,天亮了,看着妈妈疲惫的身影,懂事的女儿原谅了她。由于老师发现得早,治疗得及时,李翠枝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李翠枝的父母得知自己孩子生病后赶到了学校,并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责怪、辱骂起普老师,说这种病不能吃药,不能打针,只能用农村的土方治疗,如果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一切都要由普老师负责。听着学生家长粗暴的言语和对教师的不理解,普老师强忍心中的委屈,耐心的给他们解释,但是其父母不顾普老师的劝说、挽留,坚决把孩子带回家治疗。没过几天,传来消息说李翠枝快要死了,此时,普老师急得坐立不安,马上请学校同事和她一起,打着手电,冒着细雨,连夜步行二十多公里来到李翠枝家。她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所谓的“土方”就是杀鸡敬神,搞封建迷信活动。听了这些,普老师气得大叫“你们真是太愚昧,太无知了”。看着奄奄一息的李翠枝,普老师想,如果不赶快医院接受治疗,后果真是可怕。于是,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其父母不能再相信迷信,必须马上送医院抢救。在她和同事的轮番劝说下,学生家长终于同意送孩子上医院。在村民的帮助下,李翠枝当夜就被送到乡卫生院进行抢救治疗,两天后,孩子终于转危为安。李翠枝的母亲眼含泪花紧紧地握着普老师的双手,哽咽着说:“普老师,当初错怪你了,真对不起,要是没有你,我的孩子早没命了”。普老师的真情终于赢得到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她就是这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最纯朴的真情感化了一位又一位家长,救治了若干像李翠枝一样的学生。
普老师充分利用每周的晨会和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她结合自己班级体的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作为班级工作的工作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总是教育学生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她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做到了“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确实落到实处。
二、潜心钻研教艺,结出累累硕果
工作14年来,她一直深深地爱着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积极主动进行家访与家长联系沟通,。这正是她成为一个成功班主任的“法宝”,贫困山区的班主任尤其难当,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流失严重;原因之二是得经常为学生支付书杂费、医药费及伙食费等。而她却知难而上,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通过家访她能找准学生流失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家长思想落后,愚昧无知,不愿供孩子上学,她就用生活中一些比较实际的事例说服他们;如果是家庭困难供不起,她就积极想办法给学生找救助,为贫困学生解决书杂费和生活问题:
如果是学生不愿上学,她就耐心细致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耐心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其次,她还身先士卒,为人师表,从要求学生的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对学生加以规范。要求学生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持之以恒。另外,普老师特别尊重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正因如此,她在学生、家长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学生、家长为了表达对普老师的爱戴和尊敬之情,常常拎一些家里的土特产如核桃、鸡蛋、水果来给她,但她从未免费收过一次,并对家长们说:“家里困难把它卖了供孩子读书”,情非得与,她总是付给学生家长超出市场的价格,对那些贫困学生,她经常慷慨解囊资助他们。她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她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从未流失过学生,巩固率都是100%,她还连续3年获全县“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8年荣获乡级优秀班主任。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她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她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同时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引入知识点,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感知知识的生成。为了使自己能尽快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她在教学之余,积极学习新教育理念,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了解当今教育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教研组的老师共同探讨,在新教育理念下,她深深体会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积极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她自觉地把游戏和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争论、相互求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每年都积极争取参加县乡课堂教学讲赛,曾获县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乡一等奖三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普琴慧老师的辛勤耕耘获得了累累的硕果:1993年—1999年她连续六年荣获大姚县昙华乡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她所上的科目在全县教育质量监控检测中荣获山区片28所学校36个教学班第一名;2001年她荣获大姚县山区数学教学第一名;2000年—2003年她又连续3年获得昙华乡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2004年和2005年均获“昙华乡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三、灾害无情,教师有情
大姚昙华人民在2003年连续遭受了两次自然灾害,“7.21”、“10.16”两次强烈地震,震毁了昙华希望小学的校园,昔日美丽的校园面目全非。“7.21”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她丢下年迈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女儿,急忙从同样遭受地震灾害的老家赶回学校,和全校教师一起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有时冒着倾盆大雨,背运小砖、石头,为学生搭起了二十多顶帐篷,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危险抢救学校财物,清除校园内的废渣残砖。开学后,她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勇敢地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向学生传授防震的有关知识。“10.16”地震发生的当时,普老师正在临时搭建的教室里辅导学生自习,只听“轰隆”一声响,普老师马上意识到又地震了,“别惊慌,不要乱”,这句话刚出口,一块重约三公斤的混泥土从临时教室的侧墙上掉下来,重重地砸在她的右肩上,她忍着剧痛,把学生全部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时她才发现,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抗震救灾工作是艰辛的,是长期复杂的,特别是学校教师,时时刻刻要呵护那些幼小的身影,但是普老师没有退缩,在困难中废寝忘食的工作,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她始终和师生们在一起,精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处处体现出了她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高尚品质,时常鼓励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没有流失一个学生,也没有使一个学生受到伤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育人成果。同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先进者”称号。
如今,在贫困山区辛勤耕耘了十四个春秋的普琴慧老师,在荣誉面前没有丝毫的自满,对山区教育事业还是那么执着,那么一丝不苟,由于她的突出表现,多少次,本可以调回坝区任教的她出于对山区人民的热爱、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执着,她毅然留了下来,留在了那个被人们称为“最寒冷的、最贫困的”昙华山。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一想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彝山人民的贫穷生活,普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就犹如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浑身都充满着力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地为彝山教育事业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是她一如既往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