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在玉壶 真情洒沃土(黑龙江)
2006-09-12

冰心在玉壶  真情洒沃土

黑龙江省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绿之风希望小学  孙福波

 

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心灵、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冰心在玉壶,真情洒沃土”来概括他的过去和现在,去探索他的未来和发展,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就是大庆市骨干校长,大庆市骨干教师,大庆市优秀教师,2004年肇源县十佳教师,连续五次被肇源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的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绿之风希望小学校长兼三年级班主任——孙福波老师。三十七岁的他在教育战线上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八年。十八年的风风雨雨使他由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小学高级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绿之风希望小学校长。而且在教育教学领域暂露头角,在学校管理上初放奇葩,曾先后获得过大庆市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肇源县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优秀课执教者等教育教学成绩,并有五篇论文、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优秀论文、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党和人民给予它的这些荣誉和光环而骄傲、自满,他把这些当成一种动力,一项使命,时刻要求自己一心为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拚搏、进取,一心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奔波、劳碌。“用心教书,以情育人”是他十几年教育生涯的最好写照。

 

痴心恋教坛,刻苦练硬功

孙福波出生在教师家庭,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最终也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农村小学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一干就是十八年,痴心教坛,倾注真情,在浩德这块绿洲上洒下了滴滴汗水,浇灌了棵棵幼苗。

一九八九年,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肇源县浩德乡老山村的一个下伸点,担任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学工作。学校离家六十多里路。他和一位早年丧妻的老民办教师工作吃住在一起,这个学校只有他们两个教师,老教师教学前班。在这个贫寒的老民办教师之家,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吃的饱一顿饿一顿,住的凉一宿热一宿。几个月下来,他的风湿病和老胃病加重了。他硬是没请一天假,咬牙坚持下来,功夫不符有心人,学年末全乡统考,他所教的两各年级都取得了好成绩,其中一年级的语文、数学成绩比全乡单式班的成绩还要高。

青春是美好的,对事业的抉择,他始终是目标专一、执著追求、痴心教坛。他走上教育岗位不久,有几次改行的机会,他都婉言谢绝了。特别是一九九三年乡党委书记亲自找他谈话,让他去乡里任团委书记职务,并指出发展方向,面对乡党委书记期待的目光,倾听组织委员鼓励的语言,想象着美好的前途和辉煌的历程,他犹豫了,几夜没睡好觉,每当想到这些时他的脑海终就会闪现出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渴望的表情。为了渴求获得知识的孩子,为了让教育这片真情的沃土开出灿烂的奇葩,他没有被闪光的仕途所迷惑,毅然地留在教育岗位上,扎根在教育这片神圣的沃土上。面对亲人,朋友,同学的好言相劝,他显得异常冷静,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全部心血,浇灌沃土,培育花朵。

    打铁先要自身硬。孙福波自走上工作岗位就深深认识到: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有过得硬的本领,身教胜于言教。于是他脚踏实地,苦练教学基本功,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十几年来,他从粉笔字、朗读、演讲到简笔画、胶片制作、电脑操作、软件制作。每项功夫的背后都洒满了汗水和心血。记得一九九九年为了参加全县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他连续几个月苦练各项基本功,每天早来晚走,晚上有时练到十一点钟。当时正值洪灾过后,家里收留四个受灾的学生,回去后还要给他们补课,为他们安排食宿等等,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就是这样他也没有耽误苦练基本功,一边照顾收留受灾学生,一边帮助妻子料理家务,一边研究学校问题,一边苦练基本功。他不仅自己苦练,还带领其他教师一起练,每天坚持一小时。几个月下来,人整个瘦了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他获得了全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朗读二等奖的奖项;在此后连续几次全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都有奖项入账,2000年获粉笔字三等奖;2001年获演讲二等奖。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教学基本功的骨干。

 

管理讲艺术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现状与教育教学评估之间的协调问题,从而把教学管理引向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受教育者的内部潜力,让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他走上校长岗位不断追求不断努力的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他倾注了无数智慧和努力,甚至心血和汗水。

记得二OO一年秋季新课改在肇源县开始展开实验,浩德蒙古族乡绿之风希望小学作为全县首批实验校,开展了新课改实验。为了把实验开展好,孙福波校长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管理方法,要求在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活动时一节课由三个人出课,其中一个人说课,一个人讲课,一个人反思,三个人不但熟悉同一节课,而且要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效果。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熟悉新课改内涵,尽快提高综合素质,他亲自参加出课,从说课到讲课,再到反思,三项工作不断研究、竭力探索、反复推敲,认为成熟了才上台示范,这三项他都尝试一次后,把自己的体验形成书面材料,向全体教师讲述,不但起到了典范作用,而且兴起了全校的教研之风,有效的推动了学校新课改实验进程,为全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经验基础。经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他撰写的论文《处理好教学评估和教学手段、素质教育相协调的问题》获大庆市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他努力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引向创新领域,想象领域。并把探索的成果整理成论文《在教学中创新再创新中教学》,并获东北地区教育情报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让知识有用武之地,让讲台成艺术的舞台,孙福波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他的论文《浅谈教学的语言艺术》获省教育信息站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的论文《进行有效小组讨论的思考》获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学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一等奖。在全省小学新课程优质课教学设计评比中《田忌赛马》教学设计,获一等奖。他设计的《百分数与小数互化》在大庆市民族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孙福波积极倡导校本课程开发,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亲自组织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七一等节日活动,自己亲自创作节目,亲自指导排练。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师生的文艺表演、文艺创造能力,使有专长的教师得到施展才华的阵地,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开发,每次肇源县文艺汇演,他们的文艺对作为主要阵容代表乡里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他本人创作的快板《前进中的浩德》,获县文化活动中心创作一等奖,学生获表演二等奖;学校教师编排的舞蹈《数鸭子》、《浏阳河》等获得表演二、三等奖,大大增加了全校师生校本开发的信心。

孙福波校长不但是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好手,在其他管理方面也是一个能手。九八洪水,浩德是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而且学校几乎全部受损。在日本新泻县铁道部工会等几家单位的援助下,浩德蒙古族乡绿之风希望小学一九九九年破土动工,二000年竣工,秋天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并入住。孙福波作为绿之风希望小学的首任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开始了建校劳动,他积极与中心校协调,为平整校园,绿化、香化、美化校园争取资金。为了节省资金,他亲自带领教师,带头劳动,十多天起早贪晚地劳累,腰间盘突出的病又犯了,为了尽快完成校园建设规划,他没有因疾病的痛苦而脱离劳动,咬着呀带病坚持校园平整绿化,带领学生一起搬砖,带领教师一起铺砖,近十万砖的工作量,等全部完工后,才到医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与筑路公司协调水泥、工程砂等,为学校灌筑篮球场,并连夜组织教师为球场压光,养生,顶着蚊虫的叮咬一忙就是大半夜。

为了校园的绿化,孙福波四处协调资金,购买松树、花树苗近五百株,从政府要来杨树苗近六百株,亲自带领教师挖坑浇水栽树,有付出就有回报,经几年的建设规划,在2004年,学校被评为全县绿化先进学校。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已使一个年轻的愣小伙子磨练成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业务娴熟、素质优秀的教师,具有很强管理能力的校长。无怪他的同事说孙福波总给人一种欢快、明朗向上的感觉,充满着成熟的朝气。这是他痴心练教坛,始志不逾的结果。

 

倾心育桃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八年的教学生涯,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的艰苦磨练,八年校长岗位工作的实践,使孙福波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热情,能融化学生的心灵,能燃起学生更高的学习与生活热情,能滋润一颗颗真诚与闪光的心,这就是教师工作的神圣所在。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孙福波常说一句话:“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每天清晨他都提前50分钟到学校,晚上他还是最后一个离开。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事业,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们。

一天中午,他的学生郑国东趴在桌子上,面色惨白,捂着肚子,牙关紧要。孙福波看到后赶紧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手术。家长得知情况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原来郑国东的父亲刚刚做过大手术,已经负债累累。孙福波二话没说,马上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仅有的300元钱作为押金。催促医生立即手术。回到学校后,组织全校师生捐款近千元,解决了孩子的困难。郑国东很快康复,返校上学。

孙福波始终认为只在学习上关心孩子是不够的,要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天晨会,他发现32个学生中唯独不见李大鹏。这个学生他比较清楚,是个孤儿,有年近七十的养父养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从不缺课。经家访知道,李大鹏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瘫痪在床,生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他就地取材,建议团支部、少先队,开展一次以“爱心永存”为主体的班队会活动,为李大鹏捐款,捐物。并为其减免杂费等,又与村委会协商,安排了吃住的地方。临毕业时,李大鹏找到孙福波说:“老师,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在孩子身上自己奉献点,在学校工作中自己牺牲点是正常的,孙福波总是这样认为:老师就是为孩子做事的,这是教师的职业。九八洪水期间,有些孩子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由亲属照顾,洪水来的突然,一些照顾孩子的亲属跑水仓促走了。孙福波见有四个留守儿童在学校门口哭着徘徊,没人照顾,就安排在学校住宿,领回家吃饭。当时孙福波真是大忙人,学校各教室住满了倒房的难民,办公室住着路桥部队留守看车的战士,教师大都放假投亲去了。孙福波一个人,白天管理着校园内难民的秩序,夜晚,又负责着学校的安全,防火又防电。还要照顾战士们的吃住(后来经协调到乡政府食堂吃饭),又防止大灾后的大疫,每天进行一次消毒。就这样也没忘给四个孩子补课,洪水稳定后,孩子的家长眼含着感激的泪水把孩子接走了。

洪水稳定后,他几次坐船到下伸点——马场屯,搭了两个帐篷,安排了桌椅、黑板,几次做工作,请到马场屯的自用民办教师张秀英,并给她安排粮食,烧柴。最后坐船给孩子送去书本,终于看到孩子们能做到帐篷教师上课了。他脸上也露除了舒心的笑容。在孩子的王国里,孙福波就是这样倾心育桃李的。

 

蓓蕾初绽放      

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奉献,艰辛的耕耘,努力的拚搏,结下丰硕的成果。十七年来,孙福波所教的学科成绩曾十四次名列全乡第一名。他所管理的学校,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九年第一名,学校更是连续九年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他在1998年,1999年被认定为县级数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被认定为大庆市数学课骨干教师。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200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大庆使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肇源县十佳教师。2006年被认定为大庆市骨干校长。他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的好评。

教育事业以人才,民族复兴赖蓓蕾。面对会的过去,孙福波并没有止步,在生命的旅途上“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他的目标乡更高层次迈进,相信那是教育灿烂的春天。正是冰心在玉壶,真情洒沃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