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希望的人(浙江)
2006-09-12

奠 基 希 望 的 人

记杭州中萃可口可乐公司衢江区希望小学校长陈双才的事迹

每当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领导、外宾、家长进入杭州中卒可口可乐公司衢江区希望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一幢幢综合教学楼,设计新颖而宽敞明亮;一座座师生宿舍排列有序又窗明几净,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电脑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仪器实验室一应俱全,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乒乓练球场、新建的门球场和开设的艺术班,为学生的艺术特长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地处浙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有如此的办学条件和惊人的教育质量,使他们留连忘返而赞叹不绝。在当地,陈双才校长被人们称作是这所希望小学里“奠基希望的人”。

197212月,风华正茂的陈双才同志经领导和群众推荐,成了后溪镇村完小的一名民办教师。从那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做一名永远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好园丁。

当普通教师时,他是一位业务精湛、教学有方的优秀青年;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总辅导员时,他是一名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师德标兵;1989年走上学校主要领导岗位后,他又是一个公而忘私、德才兼备的好校长。

希望之梦

90年代初,陈双才校长走马上任。面对的是6间破旧不堪、面临倒塌的教室;一间集教师宿舍、厨房、办公室于一体的70平方的平房;没有操场,学校更谈不上有一件像样的教具和实验仪器。学校帐面上红字还欠债。全校12名教工和238名学生就在这样的困境下学习、工作、生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群众观念保守,经济落后,一些学生每学期125元的学杂费到放假也难以交清,每年都有一部分适龄儿童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或中途辍学。因教学质量偏低,致使条件好的家长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区就读。干部灰心丧气,家长群众怨声载道。

面对学校的现状,带着后溪镇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陈校长深入全镇24个行政村调查访问,写出调查报告,并组织发动全镇小学教师挨家逐户进行家访。进行家访记载,然后进行汇报、梳理、汇总,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以当时省、市、县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开展的“希望工程”活动为契机,把争取社会力量办学及“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提高全民素质结合起来,把它当成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工程来抓,以此为立足点,以此作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载体,要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把下一代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的新人,关键在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在当时,把希望工程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无不表现出陈校长的超前观念和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召开家长会、希望工程结对生的座谈会和组织家访等形式,通过多渠道、多层面、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全镇的干部、群众和家长重视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关心子女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促进了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奠基希望

他为众多面临失学的贫困生送去了爱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用自己的真情为这些贫困孩子指明了希望。

20058月,作为“省长工程”之一的贫困学生助学申请工作开始启动。为了让其他老师能在暑假安心休息,陈校长带领2名教师每天冒着四十多度的酷暑奔波在乡间的小道上。他推着自行车走遍了全镇所有的村庄,他顶着烈日穿梭于田间小路上;深夜,当别人正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却在埋头整理材料,安排第二天的调查线路。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天黑路滑,在一次家访返校的途中,陈校长连人带车摔下了落差3米多的小沟里。当他一瘸一拐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看到满身泥巴、沾满鲜血的丈夫不禁流下了心疼的泪珠。几天下来,他脸晒黑了,人也瘦了。但他不要一分补贴,没有一句怨言。

1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镇的24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数百户贫困家庭,家访贫困学生1000多人次。先后联系上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企业家及社会团体和个人与这些贫困生结成对子,为该镇的200多名贫困学子解决就学款8万余元。

10多年来,在各级团委、社会各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和在校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无不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正像陈双才校长逢人就说的那样:后溪希望小学发展的今天是用爱心堆积起来的,经学校档案记载查实:从1995年春到2003年的9年间,全镇有近700名中小学生受到资助,占目前全镇小学生人数的二分之一,累计赞助款和物达15万元之多,人均达200元,赞助单位遍及全国各地。从党政机关到厂矿企业,从归国华侨到海外侨胞,赞助个人从党政领导、企业老板到普通工人、农民。下叶村的王素琴同学,家中父亲病故,母亲从小就患小儿麻 弊症长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迫使小素琴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通过媒体宣传,小素琴的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纷纷向她伸出温暖之手,不到半年时间,就得到有解放军战士、服刑人员、企业主、市区党政领导赞助的8000多元资助款,到她小学毕业还有3679元钱结余,学校为她转到中学。如今她已经中专毕业,在杭州一家公司参加工作,她逢人就说:“以前是社会的爱心使我完成了学业,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

面对一个个慷慨解襄的赞助单位和个人,一笔又一笔赞助款,陈校长都十分感激,又十分珍惜。一丝不苟地按规定规范地建立档案。陈校长亲自设立表格,建立台帐登记赞助单位和资助个人、时间、数额、发放对象和签印、回信复信,接待来访来电。每学期装订成一本档案,并做到手续有序、帐目齐全,公布社会,让赞助单位和个人放心,让家长明白。

放飞希望

在“希望工程”的感召下,陈双才校长一手抓学校的发展,千方百计,从多层面、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改造硬件设施。10年来,投资近一千万先后建造教学楼2幢,教师宿舍楼2幢,购买了农具厂,扩展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学校及师生用房。投资18万元,掘深水井7口,缓解了全镇中小学师生的用水困难,保障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征用土地开辟操场13000平方米,新建门球场一个。调整学校布局。盘活教育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中心小学的占地面积从10年前的3000平方米扩展到如今的18000平方米,从原来的6个班12名教职工23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1个班70名教工1500多名学生,是衢江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一手抓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杭州可口可乐中萃公司的赞助,每年选送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去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提高教师 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水平。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农科教基地”、“浙江省模范希望小学”、“省体育传统学校”、“衢州市文明单位”、“衢州市文明学校”、“衢州市卫生先进学校”、“衢州市日常行为达标优秀学校”等100多项国家、省、市、区的荣誉称号。他本人主持的 7个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获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有50多名教师的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和获奖。先后培养了省优秀班主任1名,市、区教坛新秀7名,教师 120多人次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他本人连续7年被评为衢江区“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省市电视台多次报道了学校的 管理经验和他本人的先进事迹。

长期来,陈校长始终以旺盛的工作热情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以校为家、一心为公、勤俭廉洁、勤奋学习、与时俱进,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希望之歌。他始终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的是实现他的承诺:建设好希望小学,培养好下一代。学校93年开设英语课,95年开设了计算机教学。98年以来,开设了以农村小学“菜单式”艺术素养培养模式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特色教育。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到目前,全镇中小学生有10项小发明、小创造获得国家、省、市奖,有120多名学生的200多篇小论文、小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 体育代表队8次获市、区田径运动会的团体总分第一名,12次获第二名,200312月和20047月,学校乒乓球队2次获得衢州市女子团体冠军。并代表衢州市参加浙江省的比赛,获得了个人第457名的优异成绩。师生的文艺节目连年获市、区一、二等奖。

希望园丁

“双才这个人啊,和他共事了三十多年,没有看见他休息过一个节假日,睡过一个安稳觉,为学校的事操尽了心,心里总是装着学校、师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今年55岁的工会主席徐花花老师逢人就数落着。九十年代初,全镇20多所村完小的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征用校边土地20多亩,四次新建教工住宅楼和教学综合楼。10多年来,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走出重围和困境,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经费近1000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建设,保持了学校持续发展的态势。去年春天,他的老毛病又复发了,痛得几天没有吃饭,一天多没有小便,晚上还是一声不吭的在办公室里办公,早上又老师们一起听课。为了不妨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第3天傍晚,他偷偷地住进了市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老师们是接到区文教局领导打到学校的电话后才知道的。放学后,大家轮流到医院去探望他,看到他憔悴的面貌,受尽病痛煎熬的表情,有几个女老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他却支撑着,靠在病床上,对大家说:“谁告诉你们我在医院里的,这是小病,明后天我就可以回去,学校里事忙,学生多,马上回去!要是再来,我一个也不见。”无奈,晚去的教师只好在病房门外的玻璃窗上深情地望一眼。然而每位教师都不会忘记,当有老师和家属或是学生生病时,无论在哪个医院住院,他都要抽出时间一一去探望、慰问。今年上半年,他的爱人就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镇卫生院住院,师生们课余时间都争相去探望。事隔两天,他从外地开会回来,才赶到医院,问了一句:“你怎么住院了,好点了吗?”在病床边坐了一会儿就回到学校,又到建造教学大楼的工地上检查施工情况。

学校里青年男女老师的恋爱、结婚,他会创造条件和寻求机会,为他们牵线搭桥;教师家庭的矛盾纠纷、夫妻吵架闹别扭,他们都喜欢到老师家里给评评理;谁家中有困难,思想有情绪,他观察在眼里,挂在心中,主动帮助解决。今年四月份的一个星期天,大川完小的校长与妻子争吵,一时性急,砸了家里的电视机和碗碟,妻子硬拖着丈夫来到老师家,边哭边诉说自己的委屈。在老师的调解下,不到一个小时,他们重归于好,妻子高兴地做在丈夫的摩托车后面,愉快地回家了。老师经常说:“碰到这类问题时,解决的方法一是要了解事情的详细过程;二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性格、脾气;三是在规劝时,一般情况下,对老师一方要求要严一些,尽量宽容女方。他们气消了,心情就舒畅,工作才能安心。这可不是小事,我虽然抽点时间,少点空闲是值得的。我要把帮助过的人和事迅速忘掉,应该把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时刻牢记在心头。”

学校的水沟闭塞了,在赤日炎炎的午睡课时间,他拿着锄头去挖通道;厕所里的管道堵塞了,在寒冬腊月的季节里,他毅然挽起袖子伸手去抓脏物;学校门口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积满了水,师生和家长行走不方便。在星期天,他冒着倾盆大雨,拿着铁锹把煤渣一车一车地运来给填平……

学校发展了,事业有成了,而他自己却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家里没有彩电,也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去年学校教师集资建房的资金,是4个老师凑起来借给他的。他从来没领过一分校长补贴。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属和子女寻求供职的机会。他的爱人经常唠叨:“他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我要他帮家里做事的时候,就用公事来搪塞,每天三餐,饭碗一推就到办公室里去了,好象办公室就是他的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