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与 命
我一出生,母亲就帮我算命。“五岁上运,每运五年。十五岁有文星相伴,逢考必中。平淡一生,操劳一世。”母亲对此深信不疑:五岁送我读书,十五岁让我报考中师……相反,我对算命先生的话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小学硬是读了六年,编学号硬是不肯跟“五”沾上任何关系……我时常会在空旷无人的夜晚大骂算命先生胡言乱语。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一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然而,97年我参工作后,就跟“五”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一句诺言 守候五年
“我们村条件差,路难走,外地教师不愿来,这很正常。你们这群娃娃要认真读书,将来你们当上了老师,我们村不就有老师了吗? 我这翻老骨头不也可以休息休息了吗?”“校长,要是我当上了老师,一定先来咱们村教书!”校长摸着我的头,眼睛湿润了。是啊,每学期开学,最苦最累就数他。年近六十的他,多少次翻山越岭,多少次苦苦哀求,也请不来一位教师。
从此,我有了梦;从此,我为了梦艰难跋涉……
“土房子百孔千疮,摇摇欲坠,黑洞似的窗户没有一块玻璃,残存的纸片在呼呼作响,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挤在门前瞪着大眼睛。”校园依旧,山花依旧,老师中却多了我的身影。
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如履薄冰,没有尔虞我诈,小山村让我排除了许多干扰,平静地思索着人生,价值,未来,我甚至觉得,每天追逐名利的人是多么地可悲,而自己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又是多么地幸福。五年来,我虽然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其间还不乏高薪聘请的私立学校,但是,我选择了守候,守侯诺言,守侯灵魂,守候山里娃那一方方急待开垦的心田。
(二)伴我终身的五件礼物
课本、粉笔、小黑板、教鞭和一枝生锈的红色笔——这是我参加工作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老校长陪我聊了一个晚上,山村的夜晚异常寒冷,异常寂静。但老校长那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热血沸腾,什么叫刻骨铭心。“选择了当老师,就选择了辛劳,就选择了付出,就选择了平凡。年轻人有自己的梦,想追求幸福生活是对的。作为教师,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培育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最重要的。”老校长是知青,却选择了山村,一晃就是二十几年。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老校长送给我的礼物,开始走马上任,初为人师。
白天,我在三尺讲台之间,与孩子们一道,披荆斩棘,探寻知识的宝藏,欢声笑语弥漫着整座山村;夜里,我在烛火旁,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设计孩子的未来,甜蜜与幸福常常伴随我到天亮。要是碰上哪位同学学习退步啦、上课没听懂啦,我便拎着小黑板往山坡上的小松树枝上一挂,整个山谷便回荡着我们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每逢考试,我和同学们既严肃又紧张,既担心又企盼,我们互相鼓励着,我们互相安慰着,欢笑和泪水我们共同品尝着。
画师用红、黄、绿描绘绚丽多彩的人生;诗人用抑、扬、顿、挫书写波澜起伏的人生。而我,讲台、粉笔、黑板、年复一年的学子,日复一日的作业簿默默地镌刻着我平凡朴实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三)刻骨铭心的工作岗位:五年级班主任
在我们乡村小学,要担任五年级教师或者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力出众,二是要特别能吃苦。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但在这两个工作岗位上,我一干就是十年。繁重的工作使我过早地患上了教师职业病“咽喉炎”,但是每当我踏进教室的一刹那,所有的疼痛便烟消云散。我快乐地坚持着,同学们耐心地倾听着。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最累的“官”,而我却觉得班主任更像一位爱心使者,有付出也有回报。
记得那是2004年6月3日,离全县统考仅剩下二十多天了,我们毕业班教师都进入了紧张而劳累的考前复习阶段:分析题型、辅导差生,设计模拟试卷……我们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换取学生宝贵的分数,哪怕是1分、0.5分。
上完第一节课后,我班同学谢玉兰突然发病,惊惧而且失去意识控制的小玉兰在操场上打滚。曷斯底里的尖叫、抓打……,很多人却被她这种狂燥陔人的情形吓住了。我闻讯赶来,二话没说就抱起全身泥水的小玉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经过极大的努力,好不容易把小玉兰的情绪稳定下来,但是正当我起身为医生开门时,小玉兰又从床上滚下来,惊恐地钻进了床底。我双脚跪地,低着头,一番耐心而艰难的安抚,才把情绪重新稳定下来,遗憾的是在我们当地经济技术条件下,这种病无法得到彻底根治,唯一的办法是让病人情绪稳定,避免发作。谢玉兰是个孤儿,跟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谁去照料小玉兰呢?
从此,在通往小玉兰家的路途上多了一群人——义务小分队。我和同学们轮流着和小玉兰谈心,辅导功课,在山坡上采花、在小溪边抓鱼。小玉兰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学习功课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我不知道是我们感动了小玉兰还是小玉兰感动了我们?那一个月,我们很累;那一个月我们很充实;那一个月我们班学生成绩突飞猛进,勇夺桂冠。小玉兰的语文还创历史地考到了72分呢。时至今日,每学期我总能收到小玉兰的信,每次我总感觉特别幸福,特别满足。
我的学生工作了,我的同学升职了,我的朋友发财了,而我依旧是我——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五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四)历经五载,初见成效。
全国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风暴终于在2001年猛烈地吹到了我们身上。迷茫与惊叹并存,喜悦与担忧交织。犹如海燕掠过暴风雨,恰似闪电划破夜空。新课程理念终究牢牢地拴住了广大教师的心。如今,在于都这块红土地上正展示着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是于都县为数不多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之一,义不容辞地冲在了教改的风口浪尖。变思想、变教法、变形式;改备课、改评价、改结构;模仿—创新—试验—示范—推广;这五年来,几多风雨,几多灿烂。被家长指责为“误人子弟”,被同事讥笑为“神经病”;曾经因学生成绩的下滑而遭领导的质疑,曾经因改革中的山重水覆而迷惘游离。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渴望。它的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及前瞻性深深地吸引着我,领导着我、启发着我。五年中,我一共参与或主持过四个课题研究,承担6个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四次担任教改实验班课程。在认真学习赣州市信丰县大阿中心小学的“创新教学”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也成立了“创新教学”课题实验小组,在反复论证和多次实验后,我大胆地提出“诱导激趣——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四步教学法,立刻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并延用至今。作为“以情促学”课题研究实验组核心成员,认真总结原有研究成果,准确界定“情”的范围——师生情、同学情、知识情。这样,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得以彰显。“情”为手段,“学”为目的,看似合理,实际操作却极为不妥。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能不能变情即为手段又为目的呢?我思索着。一种新的思维应运而生——“情学交融,互生互共,逻旋上升。”这样一来,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这对课题的顺利结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年来的摸爬滚打,艰难跋涉没有使我成为耀眼的“名师”,但准确地解读课程资源、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却使我终身受益。
人世间奇怪的事很多,小时候的我,为了打破算命先生的魔言,追寻自己的梦想,拼命挣扎,哪怕是艰难险阻,万丈深渊。长大后的我对此却心安理得,顺其自然。守护着命运,守护着心灵,守护着快乐,守护着执着。
梦呢?我的梦呢?我努力地寻找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我恍然大悟!
主要工作业绩:
2001年4月,指导学生邱鑫税收征文评比,获县三等奖;
2001年9月,县建设家乡“邮政杯”诗歌朗诵大赛,获优秀奖,作品创作获优秀奖;
2002年3月,指导学生肖珠明影评作品比赛,获县三等奖;
2002年5月,被选为市第一批“创新教学”实验人员;
2002年5月,指导学生敕金石税收征文评比,获县第三名;
2002年6月,指导学生廖丹语数总分联赛,获县三等奖;
2002年7月,被评为县优秀评卷员;
2002年10月,论文《让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对话的过程》获省二等奖;
2002年10月,教学设计《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获省二等奖;
2003年10月,论文《让实验趣起来》发表在《于都教研》;
2003年12月,论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获市三等奖;
2003年4月,指导学生廖丹参加演讲比赛,获县三等奖;
2003年4月,指导学生肖军税收征文评比,获县三等奖;
2004年6月,被县教育局聘任为于都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员。
2004年8月,论文《警惕创新教学变“味》获市一等奖;
2004年8月,被评为县语文学科带头人;
2005年5月,参加语文教学设计大赛,获县二等奖;
2005年8月,课堂评析《动心所以动情》发表于《于都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