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特教事业中闪光(广东)
2006-09-12

 

让青春在特教事业中闪光

     ----记源城区香港励协育智希望学校教师李敬梅

有这样一群孩子,一脸灿烂的笑容,却满眼无知的茫然。他们有的走路不稳,有的口齿不清,有的以哭代语,有的患癫痫病,有的不知拉屎,有的打人骂人,他们像一群没有约束的分子、原子到处冲撞,常常会干出一些令你无法想象又啼笑皆非的事。

李敬梅就生活在这样一群孩子当中。

家人对她说“总是跟残疾人打交道,没出息”,朋友劝她说“老让这些残疾孩子围着你转,干一辈子也不可能桃李满天下,何苦呢?”但自从站上特教这个特殊讲台,面对聋哑孩子那一双双无不痛苦却又饱含渴盼的目光,她献身特教事业的信念就无比坚定。李敬梅对自己说:“我要把青春和我毕生的精力献给这些残疾孩子,用爱为我的学生铺路,用坚强的手为他们搭桥。”

她双脚走过的地方必将鲜花盛开

一片丹心可对天

1998年,学校开办聋哑班,校长把8个来自各县区的聋哑孩子交给这个刚从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的李敬梅老师。这班学生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6岁。开班之初,学校没有教材,没有任何教学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行家指导,为了不负学校的重托和聋哑孩子的期望,李敬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利用双休日独自一人自费到惠州、广州、番禺等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交流。每次外出都自己挣钱带回许多专业方面的书籍、音像资料,带回教材及配套的教具和学习资料。不断摸索对聋哑孩子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还主动帮家长订购《中国手语》、《聋童早期康复教育》、《聋儿家长必读》等书籍,让家长一起参与对聋哑孩子的教育和关注。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李敬梅在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她所教的班级学生年龄差异太大,老师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写出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案。经常利用上课前、下班后的时间加强个别辅导,决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讲解、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看图片、看演示、看表情、看实物,为了使学生能写出通顺的句子,她每天认真修改学生的日记,并在日记上写上鼓励的话语。学生通过从拼音到词语,从句子到组段成文的不间断训练,终于写出了一篇篇作文、,一本本的日记,这是多少聋生家长的愿望啊!

李敬梅知道,聋生由于生理缺陷,靠一双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作为一名特教老师,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这群聋哑孩子。因此,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她说特教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要求学生不迟到,她自己多年来就从没有一次迟到的记录。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做到工作第一,学生第一,绝不搪塞、敷衍。要求学生珍惜时间,热爱学习,她自己就总是把工作安排的满满的,抓紧时间多做事,在自己生病时,仍然坚持给学生讲课辅导。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她自己首先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学校每次大扫除,总是和学生一起劳动,用自己的劳动热情感染学生。

在工作之余,李敬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1998年,她撰写的论文《浅谈聋哑生的语言教学》获源城区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1999年,论文《促进聋生“积极词汇”的积累》获河源市源城区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连续六年职业技术年度考核为优秀,连续三年被评为新江镇“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1年被评为“源城区优秀教师”、

 

爱心浇灌弱之花

聋生需要阳光的照射,需要爱的呵护,需要爱的哺育。李敬梅老师总是把学生当作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和精心照顾着。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换季时,叮嘱学生多喝水。学生病了,及时送他们到医院就诊,垫付医药费,亲自在医院照顾他们,护理他们。从学习、思想、身体、生活上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贴心人。

聋哑孩子卢仕喜,是来自龙川县,离学校近两小时车程。父母知道源城有一所育智学校招收聋哑人,非常希望儿子能上学,可学校无住宿,怎么办呢?李敬梅得知此事,主动把卢仕喜接到并不宽绰的家里,不但不收他一分钱生活费。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怀,四年来,每天送他上学,辅导功课,照顾他起居饮食,给他买文具,带他睡觉,为他添加被褥、衣物。

聋哑女孩邓菊兰,15岁了,但自卑心理特强,性格内向。一个星期天晚上六点钟李老师接到小兰妈妈的电话说小兰不见了,李敬梅把刚端在手上的饭碗立即丢下,立刻打电话联系所有的同学,都没有下落,老师心急如焚,不顾外面大雨倾盆,撑着伞和邓菊兰的父母一起四处寻找,每碰到一个人就问有没有看到一个穿校服的,瘦小的女孩,问得声音嘶哑,问得泪水流竟浑然不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将近十点钟时终于在公园一角找到了小兰。全身湿透的李敬梅一把抱起了小兰,竟呜呜地哭起来。而小兰却用手语说:“反正我是个哑巴,是一个没用的人,你们别理我好了。”依然执拗不肯回家。她只好在雨中哽咽着跟菊兰讲张海迪顽强拼搏的精神,讲海伦凯勒的故事。经过苦苦劝说,邓菊兰痛苦的双眼才有了光亮。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老师选她做班长,提供机会让她上台演出,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慢慢地帮她树立了生活的信心,还买了《残疾名人传》这本书送给她。让她慢慢转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女孩子。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广州培英中专,毕业后被一家企业录用。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们都喜欢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形容劳动的艰辛和收获来之不易,然而在对聋生进行语言缺陷的补偿教学领域里,谁算得清要用几分耕耘才能获得一分收获。而李敬梅老师多年来从来就只是默默地耕耘,不问收获。为了让残疾孩子能平等的参与社会,能成为残而有为的人才。李敬梅不惜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不计报酬地教学生舞蹈、小品、书法。学校没有舞蹈室,老师只能带着文艺队学生在粗糙的操场上爬、滚、翻、跳。鞋子磨烂了,衣服磨破了,膝盖青一块紫一块,她没半句怨言。

2004年助残日前后,学校要在源城区会展中心举办专场演出,当时怀着身孕的李敬梅负责排练舞蹈,指挥演出。因为李敬梅曾宫外孕做过手术,能怀上孩子已经是很幸运了,再加上身体素质不好,丈夫坚决反对她排练。可为了残疾儿童有美好的明天,她耐心地做丈夫的工作。但在排练中由于太劳累导致先兆流产。医生告诉她必须请假休息,可李敬梅念着将要上演的一台戏,在家躺了一天就去了学校。可老天好象偏跟她作对,排练舞蹈的强烈动作让她出现第二次先兆流产,这时家人、学校领导劝她不要来了,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睁,她固执地坚持留了下来,终于,因过度劳累出现了第四次先兆流产,医生告诉李敬梅必须绝对卧床,否则会大出血,不但孩子保不住,而且有生命危险。李老师流着泪告诉医生说:“我不能休息呀,明天学校要演出,学生在舞台上不能没有指挥呀。”医生严厉地说:“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走出医院,李老师瞒着家人,又来到了学校。第二天,看到这群聋孩子们在舞台精彩的表演,看到自己创作的话剧《我要说话》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李敬梅一边流泪一边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无力添置语训设备,无法购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教学条件相当简陋,老师给聋生上语训课,只能凭一张嘴,从口型、舌操、基本发音、呼吸、看话、听音这些基础训练开始,采取各种特殊手段引导他们用视觉感知老师的口型,并模仿老师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运用触觉,从声带振动的差异比较找到发音部位,发出声音。每教会他们发一个音、一个词都要经过无数次强化训练。在一次语训课上,李敬梅教同学们说“爸爸”。她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罗剑峰同学始终发不出准确的语音,她急得嗓子发干,满脸汗水,但仍不放弃,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十遍,二十遍……终于小峰用力喊了一句吐字清晰的“爸爸”,同时还喷了老师一脸口水,可是她顾不得擦,连忙伸出大拇指表扬道:“好,真好!”这可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啊!李敬梅激动地把小峰抱了起来,象个小孩那样欢叫着。

几年来,李敬梅指导学校文艺队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均获佳绩。20025月,她创编的舞蹈《课间十分钟》参加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文艺汇演获三等奖、优秀辅导奖、优秀创作奖;20056月创编的小品《爱的奉献》参加广东省盲、聋、智障学生文艺演出获第三名、优秀创作奖她所教过的班级,学生思想健康,活泼向上,学习气氛浓厚,班级纪律好,成绩优秀,各项活动出色。班长杨慧云同学曾被评为源城区十佳少先队员,许多学生被评为区三好学生。

特殊教育情牵万家,情长,路更长。李敬梅说:“我将以坚定的信念,在特教园地中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

我们相信,她双脚走过的地方,必将鲜花盛开。

 

OO六年五月三十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