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实创新中成长
——记优秀教师唐克相先进事迹材料
唐克相,男,汉族,生于1974年2月,毕业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农师五班,于1995年8月参加工作, 其间就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师资教育),已取得大专文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彝良县角奎镇花溪村和平苗圃希望小学校长。
刻苦学习强素质
“梅花香自苦寒来”,唐克相同志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自身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有提高,有进步。他极其重视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校。这几年来,他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决定》、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等内容反复研读,并结合学校实际写下了数以万字的学习体会。暑去冬来,时光飞逝,柜头的书换了一本又一本,学过的内容温了一遍又一遍,书店、图书馆、因特网……时时留下了他的身影。知识在更新,目光在放远,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永不停止的求知之心。
学习是快乐的,
为了提高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组织上推荐他到云南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楚雄师院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非常认真、仍然起早探黑,成绩优异并获得英特尔R未来优秀作品奖。通过不断学习,
创新教学求质量
他在教育教学中,能以“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教改纲领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管担任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从未放松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本着从心理入手的指导思想,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经常和他们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和所教的学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会学习、爱学习,他精心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每天晚上都会挑灯夜战到很晚。他立足学生实际,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把科研带进课堂,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他善于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之路,由于教学方法科学,所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强,所担任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镇校前矛,年年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质量优秀的奖项。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大气”的课堂教学风格。在
关爱师生促教兴
他不但重视教育教学的创新,而且关心爱护师生,凡老师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便主动了解,倾情帮助。
一次担任毕业
学生李国群在开学几天后仍未上学,
在他外出学习考察时,在离大理的鹤庆县不远处不幸发生车祸,为了不给团队带来不快,忍住生理和心理的巨大伤痛和大家一同前行,当伤痛得厉害时,借上厕所之便悄悄到药店买药,考察还没结束早就忍不住剧烈的阵痛和担心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提早回到学校,身上的伤痛使他连说话都不能用力,学校和医生要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在回到家的第二天又出现在校园里、讲台上,不能用力讲课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师生们。全体师生都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倍加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向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强课研求发展
他有一种不断钻研的创新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实践,不断研究总结,走上了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科研上,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他善于抓住机会,把每一次公开课都当作是锻炼的最好机会。正是因为这份热情和干劲,11年来,他先后多次被邀请到县镇的其他学校执教观摩课,每到一处都深受各级领导和同行的欢迎和青睐,试行课改以来,他每学期带头在本校上研究课、公开课。在实施贯彻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今天,
强化管理出效率
作为一校之长,他本着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家长服务的原则,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能以大局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忘我地工作。
首先他从改善教学环境着手,为了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了学校的修建,他下跑上联,多方设法,积极争取,得到了香港苗圃行动的关心和帮助,于2000年修建了和平苗圃希望小学教学楼,又征得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办起了寄宿制班,并配套修建了围墙、校门、办公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解决了学生无处上学和家长担心的危房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离校较远的学生入学难的困难,使老师安心教学,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其次,他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把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师培养、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健全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奖惩、教学观摩活动、学生家长评议老师等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使学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他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
他在表彰大会的发言中写到:“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这已经是过去,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不断升华的今天,还需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管理者。”
他对山里孩子所做的一切,强烈地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信念只有一个:“要通过教育,让穷乡僻壤摆脱贫困”他为我们树立起了低起点、高追求、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师德榜样,在他半生的默默耕耘中闪闪发光。
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花溪村和平苗圃希望小学
二〇〇六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