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 扬帆奋进(宁夏)
2006-09-12

扎根山区   扬帆奋进

——记中卫市香山奕龙希望学校校长朱怡的先进事迹

 

朱怡是中卫市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今年35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很小的时候,他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十分神往,立志要成为一名教师。参加工作后终于如愿当了一名教师,在中卫山区的这所学校奋斗了11年。11年来,他用真情在山区这片热土上耕耘着,收获着,用行动实践着人生的理想。

 

为了山区的孩子,无怨无悔

香山乡是中卫市城区最南端的一个山区乡镇,全乡有人口一万余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紧邻穷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朱怡就出生在该乡深井村,由于学习刻苦,高中毕业后他成了本乡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大学期间,经过个人的积极进取,承担了学生会的工作,并于1994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957月从银川师专毕业后,他放弃了在中卫县城任教的好机会,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大学同学都说他傻,凭自身的条件,完全可以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我是个山里娃,山里的这方水土养育了我,我现在回来为家乡教育做点工作是应该的,要想实现山区早日脱贫,就必须提高山区教育水平。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对我们山区来讲,是百分之百的真理”,朱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过学校团支书、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多年来他立足山区学校实际,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活力

中卫市香山奕龙希望学校是中卫市城区最偏远的一所中学,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历年分配到学校工作的新教师,两三年后都调到市区和川区学校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留住教学人才,担任校长后,朱怡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真情去感化教师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很多教师都说,“朱校长不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些新教师到学校工作后,看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极大反差,总是不安心工作。新教师报到后,朱怡和他们逐个谈心,谈理想,谈奉献,谈人生的价值,打消他们的顾虑。他嘴边时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教师是校长的上帝。

近几年有10多名回族教师分配到学校工作,由于该学校是纯汉民地区,安排回族教师的生活就成了一项棘手的工作。为了能使回族教师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了灶房、灶具等生活用品。2003年,有位回族教师的家长来看望自己的女儿,看到学校对回族教师生活的关心,动情地说,“孩子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培育了一批市级、县级骨干教师,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言传身教,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2002年,朱怡担任了学校教务主任。为了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他多次到中卫一些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扑下身子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多视角、多层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把教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担任校长后,在抓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并没有象其他校长一样离开课堂,仍然深入一线,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虽然自己是校长,但仍然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为其他教师作出了表率。

身为校长,他的生活就像一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每天紧张而又富有节奏。妻子在中卫郊区一所中学工作,从家到学校要骑自行车十几分钟,中午不能回家,工作很辛苦,还要一个人照顾8岁的女儿,时常有怨言。学校离县城100多公里,交通不便,十几年来朱怡一直坚持住校,除了到市教育局开会,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绝大部分时间守在学校,以校为家,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考虑安排学校的整体工作,很少在晚上十一点前休息。由于他的言传身教,示范带动,近几年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把爱给了每一个学生

香山奕龙希望学校服务半径25公里,生源来自18个自然村。持续的干旱使得该地区群众的生活长期处于温饱线上,虽然近几年发展了压砂硒甜瓜,可靠天吃饭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一些学生一度离开了他们喜爱的校园。为了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朱怡经常深入农户和村民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给村民讲孩子读书的好处,千方百计让适龄儿童重返课堂。2005年,学校有3名失去双亲的孤儿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实现自己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诺言,学校为他们免去了全部费用,并自己掏钱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有1名孤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随时面临辍学,学校得知情况后,在积极争取上级“阳光工程”的同时,发动全校师生为该生捐款,使该同学的病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香山奕龙希望学校是个寄宿制学校,全校30多个宿舍住着近400名学生,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学生晚上休息后,按常理老师和校长也该休息了,可朱校长每晚非得挨个宿舍检查一遍,才会放心地去做其他工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我作为校长既要把他们培育成为合格的人才,还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让他们健康成长,到了学校,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哪个出了问题都是我的失职。”虽然学校规定晚上学生不能离校,可有的学生因为和同学闹了矛盾,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打招呼私自离校,遇到这种情况,朱校长总是亲自带领教师分头寻找,直到找到为止,有时回到学校已经凌晨两三点了。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冬季生炉子烧煤取暖,为了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学校制定了宿舍安全管理责任制,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宿舍。一到晚上,虽然包宿舍的教师已经检查了宿舍,可朱校长总要逐个看看炉子封好了没有,窗子打开了没有,孩子们都睡好了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老师们都说,朱校长是我们学校最辛苦的,付出最多的。

 

多方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山区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吸引力,一些学生相继转学到城区条件优越的学校。担任校长后,为了使山区的群众和孩子看到希望,朱怡把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期计划,多方投入,逐步实施。近几年先后新建了学校大门,修整了校园操场。同时发动师生出物、出力,硬化、美化、绿化了校园。针对师生住宿条件差的问题,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一批炉具,维修了师生宿舍,改善了师生的住宿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多年来,学校饮用水一直是周边的山泉水,2005年香山地区出现了50年不遇的大旱,地下水源几乎枯竭,师生生活用水出现了严重困难。在学校资金紧张的不利情况下,挤出资金到十几公里外拉水,确保了学校的稳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由原来不足400人的小学校,发展成为有13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

“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是他的人生追求。在扎根山区工作的这十一年中,朱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1998年、1999年、2002年连续三年被国家物理教学研究会、宁夏教育厅授予“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2001年撰写的教学论文获自治区级教学论文奖;先后四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学校也多次被上级命名为“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先进集体、“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全文明校园”。

回首往昔,他仍深爱着这片黄土地,用真情浇灌着属于自己的这一块责任田,用心血和汗水浇铸着山区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

 

                                20067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