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献给自己的家庭是一种挚爱,把爱奉献给所有需要的人则是一种博爱。庄河市塔岭镇中心小学校长王贯忠,就是一位把爱奉献给所有需要关爱的学生,为在贫困中求学的他们撑起一片绿荫的人。于是在塔岭镇父老乡亲的心目中,他成了一位——
希望路上的播火者
1995年:两元钱引发了他在希望之路上播火的宏愿
1995年7月,年仅23岁的王贯忠从大连大学师范学院毕业了。他来到了庄河市北部被大山环绕着的贫困乡镇——塔岭镇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并承担起了一年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学第一天,王贯忠兴奋地走进了教室,当他看到面前的学生时,他的心情不由得一点点变得沉重起来:虽然孩子们穿着的衣服都很洁净,眼睛里也流露出渴求知识的神情,但几个孩子衣服上的补丁却十分地扎眼。在举国经济腾飞、人们无不欢庆鼓舞的大好岁月里,为什么这里没能阳光普照,一些孩子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裳,仿佛时光在这里打了一个结?虽然自己的家乡在庄河的另一个山区乡镇,但那里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要比这里孩子们的条件好多了。与那里富足的孩子们相比,这里孩子们的生活还是……还是“低人一等”啊!站在讲台上,王贯忠的眼前不断地闪现出宣传画中“大眼睛”的形象……是的,这几个衣服上打着补丁的孩子,就是一个个需要被关注的“大眼睛”。
接下来的一件事,则让王贯忠永远也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的10月,庄河市卫生防疫站到学校为学生接种防治肺结核疫苗。做皮试的时候没说要收钱,全班45个学生都做了皮试。可一周之后在给学生正式接种疫苗之前,王贯忠被通知要向接种疫苗的学生收取两元钱的费用。让王贯忠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向学生宣布了这一规定后,第二天一大早,身穿补丁衣服的李强同学就急急来到教室找到班主任王贯忠,说他爸爸让他给老师捎个话,防治肺结核的疫苗他就不扎了,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听了这话,王贯忠心里“咯噔”一下,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直到泪水要从眼角溢出:贫穷真的像山一样沉重,两元钱,仅仅两元钱,就让一位贫穷的家长把给孩子免疫的事给放弃了……慢慢回过神儿来的王贯忠告诉李强,你的
随后,李强在学校所有科目的题纲钱都是由王贯忠给悄悄垫上,他的学杂费也由王贯忠申请学校给免了。
可班级里需要关注的又何止李强一人?张晓萍、刘伟、董芳芳、宋强……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啊!班级里有一个叫李华的女孩,一直学习成绩优异,可一度她的成绩却直线滑落。为什么?原来是李华的父亲在拆迁房屋时腿被砸伤,母亲又刚做过手术不久,每天早晚在家里她都要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做饭、喂猪、喂鸡,眼瞅着要交学杂费了,可家里又没有钱,被钱憋着了的父亲就不想让她上学了。得知这一信息后,心清如水的王贯忠如何还能坐得住?他义无返顾地为李华交上了学杂费,让她再度拥有了读书的机会。而张晓萍、刘伟、董芳芳、宋强等同学的所有题纲费用,都由王贯忠一直给垫着。直到1996年下半年王贯忠不再担任班主任时,塔岭镇中学一年一班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而能这样,谁能说不是因为王贯忠对孩子们的精心呵护?王贯忠常这样说:“贫穷不是罪过,尤其不是孩子们的罪过。而让一个贫困的孩子不能上学,则是一种莫大的罪过!从那‘两元钱’开始,我就下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帮那些贫困的孩子!”可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他会在扶助贫困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成为今天希望之路上的播火者。
2001年:新的岗位给了他新的播火机遇
2001年12月,王贯忠担任塔岭镇中学团委书记。新的岗位给了他一个新的播火机遇:原先他面对的是自己一个班45名学生,而现在他要面对的,则是全校800余名学生。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上任伊始,他就细心地在学校认真排查,最后为全校240名因家庭贫困随时面临失学可能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当他把目光锁定在这像禾苗盼望甘露一样盼望得到救助的240名孩子身上之后,为了孩子,便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了大量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一是向庄河团市委积极争取,每年都从这个“清水衙门”为孩子们争取到9000多元的希望工程款,为全校60名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二是积极向学校提出申请,每年让学校为40名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三是在学校开展主题活动,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捐物,让近百名贫困学生得到了延续学业的款项。四是“惟利是图”地四处联系,发动学生到工厂、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剩余的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从2001年到2005年间,由于王贯忠扎实认真的工作,塔岭镇中学创下了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奇迹:近5年间,全校不曾再出现过一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学生;现在,有60名被资助的学生从高中升入了大学,占被资助学生总数的25%。
在扎实开展扶助贫困学生“钢性”工作的同时,王贯忠更注重在校园内外渲染扶助贫困学生的舆论氛围。学校每年一度都要举办艺术节,心系贫困学生的王贯忠,自然要把学校的艺术节深深地烙上希望工程的印痕。2003年,学校艺术节由贫困生
应该说,学校团委书记的岗位给播火者王贯忠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让他度过了一段人生中再也无法寻回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段人生旅程中,他就像置身于一个偌大的激情广场,在他与贫困学生的互动中,他与学生都是感动者,又都是被感动者,在相互的感动中,他和他的贫困学生,都默默地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2005年:新的位置让播火者有了更多的作为
2005年8月,王贯忠被调到塔岭镇中心小学任校长。而站在新的平台上的播火者,对于如何走好以后的路,自然有他新的理解——因为如果说他以前的播火是趟过了一条河流的话,那么他眼下面对的则是一片新的海域。
塔岭镇除了一所中心小学外,还有10所村级小学。所有小学共有1340名学生,其中有400多名家庭贫困的学生。
在全镇11所小学中,除了有两所学校因王贯忠争取了38万元资金使学校的设施得以完善,目前成为大连市标准化学校外,其余的学校要在2008年前全部达标,至少还需要近百万资金。
学校。孩子。孩子。学校。
王贯忠如何趟过眼前这片新的海域?
也是从上任伊始,王贯忠就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给贫困孩子带来希望的希望工程上。他一方面继续争取庄河市团市委从希望工程的角度,对学校70名贫困生的援助,另一方面就是东奔西走,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捐助。也许真是积善缘得善果,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王贯忠通过四处化缘,使学校先后与大连、庄河10余家企业结成了扶贫对子,共为贫困的山里孩子筹措到了10余万元的物资,让600多名山里的孩子得到捐助。
而为了让全镇的小学都能在2008年以前成为大连市标准化学校,王贯忠更是心急如焚。他说塔岭镇财政困难,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拿出近百万资金投入教育设施,确实困难重重,于是他在向政府积极争取改善学校设施的资金的同时,也把眼光盯在对口帮单位的身上。凡来过塔岭镇小学的对口帮人员,都能记住王贯忠说过这样掷地有声、鼓舞人心的话语:“教育是立国之本。捐助学校中的贫困学生,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的未来,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大中国也会因此而更加走上繁荣昌盛!”他们也都纷纷表示,为了让教育的薪火在大山里得到更好的延续,让山里的孩子更加茁壮的成长,他们愿意在塔岭镇小学进一步完善设施中,再续上一把柴。
路正长。走在希望之路上的播火者,也正在沿着自己的目标,向着淡蓝色的晨曦,义无返顾地向远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