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希望的沃土[山东 李天贵]
2006-09-12

他不伟岸,不豪迈,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言语不多的实干家;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可敬的长辈,在家长眼里,他是值得信任的校长。他爱学生、爱事业,多年来,一直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默默无闻地谱写着自己人生的乐章。
  他,叫李天贵。他的简历很简单: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年44岁,鲁能平原希望小学校长。他的话不多,但说起学校和孩子们,却滔滔不绝。不错,说到鲁能平原希望小学,他有这个资格。这些年,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是他竭心尽力,克服种种困难,才使鲁能希望小学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也因为如此,他个人获得“平原县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教育干部”、“德州市农村教育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要改变一个人,先改变他的环境。”
 
  1999年8月,时任中学教师的李天贵,经过激烈角逐,成为竞聘上岗的一名小学校长,被分派到苇子园小学任职。当他赶到小学时,发现这所孤零零坐落于村外的学校,除了周围牛皮癣一样散布的盐碱地,最让人吃惊的,是学校的形象:20间旧校舍,矗立在盐碱地上,周围没有围墙、没有操场,教室里墙皮脱落,窗玻璃残缺不全,四处透风……是孩子们下课后的欢笑声,给这所破败的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气和活力。
  杜威说,要改变一个人,先改变他的环境。面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李天贵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详细了解了情况之后,李天贵才知道,校舍的破旧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老师们反映最强烈的,还是学校里没有电。其时,周围的村子都已经通了电,但因为从村庄到学校,还需要一公里的电器材料,乡财政困难,无力解决,多年来就一直没有通上照明电。因为没有电,晚上老师们只能在昏暗的烛光下备课、批改作业,因为没有电,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就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没有音乐。每到升旗的时候,师生们只能齐声合唱国歌。用电已成为限制学校发展的第一难题。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李天贵决定,一切从眼下开始,先解决学校的用电难题。
  那些日子,李天贵成了化缘的“乞丐”,在学校辖区内到处周游,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从一家村委会到另一家村委会,想尽各种方法争取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支持帮助。原本不擅言辞的他,那些日子,竟然出奇的能说善拉,从小道理说到大道理,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到孩子是每个家庭每个村子的未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努力,逐渐筹集到一部分资金。同时他压缩学校的各项开支,“把一分钱当成锅盖使”,靠过紧日子的办法,又挤出一部分资金。
  购买电器材料的资金筹足之后,为了节省,他就带领全体教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人拉肩抗的土办法,运竖线杆,搬运器材。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凛冽,老师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对通电的期盼,点亮了大家心中的明灯,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当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学校也终于结束了多年没有照明电的历史。
  2000年春天,忽然传来一个天大的喜讯:苇子园小学经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由山东电力集团投资改建为鲁能平原希望小学。喜讯传来,师生们欢欣鼓舞:这下学校真的有希望了。
  山东电力集团的介入,迅速使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显著的变化,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围墙有了,操场有了……当初的丑小鸭变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白天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天贵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继续发扬当初的“乞丐”精神,主动出击,积极与电力集团各级领导接触,通过多方争取,在市县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己的有限资金,逐步完善了学校电脑室,修建了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室内安装了暖气、吊扇和换气扇等生活设施,改造了学校办公室。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成绩不断上升,希望小学在当地群众中的声誉,也不断的提高,生源,也随之不断的扩大。
  生命的价值,在于能自我突破、自我实现。面对学校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李天贵不敢陶醉,他审时度势,通过冷静的分析,根据学生家长的意愿和学校自身发展的优势,于2003年,果断地在全市农村小学率先实行了寄宿制。这一在当时颇受争议的举措,因为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而受到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周围县市区的陵县、德城区,甚至河北的学生家长都纷纷慕名而来,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寄宿制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如今,这—举措已在全市推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视校如家的李天贵,学校发展的“小算盘”,时刻都没有停止过拨打。根据周围群众的要求,他又决定在学校里办一处幼儿园,既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又能给学龄前的孩子们一个舒适的环境。为此,他多方争取支持,聘任幼儿教师,购置滑梯等幼儿活动设施,一个包括小班、中班两个层次的幼儿园迅速成立,并受到年轻家长们的普遍好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鲁能平原希望小学,已发展为一所占地20亩,在校生近400人、寄宿生达150多人的完全小学。因为成绩突出,学校被平原县教委评为“平原县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单位”,李天贵同志被评为“平原县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教育干部”。
 
  二、“让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
 
  “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这是李天贵对老师们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寄宿制的实行,的确增加了生源,但也使学校的工作量大量增加。学生管护和学生安全是寄宿制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容易生病,学生健康问题又成为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为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轮流值班管理制度和餐厅饮食卫生制度,从采购到餐厅,都由一位后勤主任直接负责,学校在每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同时,学校自备了保健箱,购买常用药品。没有专职校医,李天贵就向医生请教,自学医学常识,很快他就成了半个医生。平时学生有点小病,不用出校门,就能得到免费治疗。
  “在孩子的需要里,发现老师的责任”。为了保证学生夜间安全,李天贵和学生一样每周在校住五个晚上,同值班教师一起搞好夜间学生的管护。夏天晚上熄灯前,他要到每个学生宿舍查看室内灭蚊情况,冬天,他每晚提前到各宿舍查看供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找相关责任人处理,并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每逢夜里突然刮风下雨,他都要起床逐个宿舍查看窗户是否关好,防止学生因突发天气而生病。有时学生深夜突然得病,李天贵就和值班教师—起,去请医生,来学校给孩子医治。平时天好还好处理,如果遇到雨雪天气,麻烦就大了。
  有一天深夜,天下起了大雨。四年级的一名男生突然高烧,吃了退烧药马上又全吐了出来,表情十分痛苦。如不马上就医,孩子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请医生来校已不可能。情况紧急,李天贵二话没说,和一位值班教师背起孩子,冒雨去了一公里以外的一家村诊所。经过一番诊治,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全校150多名寄宿生,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每次他都把学生的健康当成头等大事。几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因管护不到位,而延误孩子病情的事件,学校因此被家长们称赞为“放心学校”。
  顾大家必然要舍小家。多年来,由于李天贵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家里的事照管得很少。因为家在农村,家里的责任田几乎全部由妻子一人耕种,实在忙不过来,妻子就只好请自己的兄弟姊妹来帮忙。一次妻子干活不慎摔伤了腿,住院期间,李天贵只护理了三天,因为实在放心不下学校的学生,他就把岳母接来照料……更让他感到无比惭愧的,是自己的孩子本来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优秀学生,尤其在高中前期,是班里前五名的学生,因为疏于管理,迷恋上网,成绩一路下滑,最终,只考上了济南一所普通高校。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好在,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中间,能让他感到些许的安慰。
  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都能好好念书,这是李天贵的心愿。由于地处鲁西北盐碱地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不少家庭至今没有脱贫,而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时刻影响着一些学生家长,落后的经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一些学生早早加入了打工仔的行列。为使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学校规定每个教师都与已辍学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李天贵本人更是利用工作之余,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到失学学生家中做思想工作。尽管不少学生家长不理解,冷言相待,他仍然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感化学生家长。对个别的家庭特困学生,学校减免一定数额的杂费和希望工程救助之后,仍有相当的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垫付课本费和生活费,直到使他们返校园,和其他孩子一起享受科学知识的沐浴。
  因为李天贵和老师们的努力,这些重返校园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们很多后来都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如刘璐璐同学,在2005年全县小学数学拼图大赛中获全县第二名,赵双同学先后在2004和2005年,连续两次获全县语文大赛二等奖,这两名同学同时于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平原一中初中实验班。
  阳光总在风雨后。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平原县教育局工会授予学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李天贵个人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德州市农村教育贡献奖”。
 
  三、做一个“全能校长”
 
 
  “根深才能叶茂”,“打铁先须自身硬”。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县城,交通不便,近十年来没有来过一名青年教师。教师队伍老化,电脑课和英语课成了学校教学中的两大难。为了不使一个学生输在起跑线上,面对困难,李天贵知难而进,迎刃而上,没有电脑教师,他就一边外聘教师把电脑课先开起来,一边利用节假日参加电脑培训班。在最短的时间内他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然后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担当起全校三个年级的电脑课。同时,他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主动承担起了3——6年级四个教学班的英语教学。后来他又兼任五年级的社会课教学,课时总量超出了其他教师的工作量。
  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不必说作为一名校长要处理的日常工作头绪繁杂:大到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每位教师的情绪波动;不必说学校建设中各种杂乱的事务;也不必说寄宿生的伙食安排,单是要完成所担任的各科教学,就够他手忙脚乱了。
  尽管如此,他所担任的课程却一点也没有耽误。他的英语课、社会课在全乡同年级同学科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县教育教研室评为“优秀英语辅导教师”和“优秀社会课辅导教师”。
  教,然后知不足。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了,要跟上时代的节拍,就必须时刻不断地“充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他认识到,教学非一日之功,也非简单的形式和内容所能体现,要探索改革,自己急需的是汲取营养,增加“底气”。因此,在上好所任课程的同时,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进行课程与教改实验,当好学校教科研的带头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此学校确立了向教科研要质量、以教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都确立了各自的教研课题,全校教科研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李天贵同志做为一名学校负责人,坚持不断地深入教师教科研活动中去,与广大教师一道研究学习学科教学的先进经验,将成功的教学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他还将培养学习型教师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想方设法为老师开辟“教师论坛”,开设“教师专题系列讲座”,开展教研组探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同时他还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实际,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他根据自己多年来英语的教学实践,确立了“小学英语开放式教学”的教改课题实验。这一教学创新获全县英语教学优质公开课一等奖。在进行课堂教改实验的同时,他还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所写的《教师心境与课堂教学》等论文先后在市县获奖,成为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眼中的“全能校长”。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动力”。鲁能平原希望小学虽然地处偏僻的盐碱地,但却是他心中的一片沃土。扎根这片沃土,是他毫不动摇的信念。学校的发展让他感到欣慰却难以满足,他觉得,每登上一个山峰都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开始。成功是暂时的,追求才是永恒的。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李天贵有个小小的愿望:再努把力,继续提高办学条件,搞好校园美化,办好幼儿园,全力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