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山东 于桂兰]
2006-09-12
于桂兰,中共党员,即墨市灵山海尔希望小学校长。她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其个人曾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即墨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先后获得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优秀辅导员、即墨市教学能手、即墨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多次出席即墨市党代会,曾两次作为即墨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的代表,于桂兰在全市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一次在青岛市少先队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她撰写的论文《农村学校管理与家长学校》获全国校长论坛论文邀请赛一等奖。《即墨日报》、《即墨教育报》以《青春无悔写华彰》为题报道过她的事迹。
——以制度规范学校管理。
于桂兰认为:学校的制度建设、贯彻执行和规范管理是保证学校长足发展的灵魂与基石。基于这种认识,她成立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小组,狠抓教学常规的管理、课程改革深入、创新意识的培养。他们先后制定、台了《师德考核方案》、《班级管理目标与考核细则》、《教师量化考核标准》、《领导听课、查课制度》等30多个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步入了明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稳健的发展离不开决策的民主,于桂兰在创建和谐校园方面下足了工夫。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教师福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都由学校领导班子统一研究提出方案,再让全体教师讨论,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最终方案并加以落实。一项合理的制度能推动学校的全速发展,然而合理化制度的出台又蕴涵着校长的几多心血。在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制定一份适合于本校实际《教师量化考核标准》,于桂兰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反复讨论研究,初稿出来后先后五次召开教代会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反复修改,有时教师们的意见产生分歧,她亲自找到教师面对面地征求意见,探讨更好的评价标准。这种务实、民主的工作作风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对于评先选优、职称晋升等教师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都实行“阳光”操作。
——以创新提高办学质量。
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桂兰认为: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象,开拓思路、力求创新是解决弊端、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由此制定了系统的教科研工作制度,组建了学校完善的教科研队伍,喊出了“向科研要质量”的口号。
随着教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灵山海尔希望小学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曾连续六年名列全镇小学第一名,在全市组织的小学年级学科抽考中,灵山海尔希望小学有几个年级的成绩甚至超过城区小学,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当然,这一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于桂兰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02年,为迎接全市统一考试,她亲自靠上抓教学。就在考前一个月,她的婆婆患了重病,急需身边有人照顾,一边是学校和孩子,一边自己的亲人在病中,应该把精力放在哪方面呢?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决定留在学校陪伴孩子。为此,村里的群众一度对她产生误解,议论她是不孝的儿媳妇,丈夫也抱怨她对婆婆缺乏爱心,她既感到委屈,又感到确实对不住病重的婆婆,可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就在那一年,学校有两个年级的教学成绩领先于城区小学,轰动了整个灵山镇社会各个层面。
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于桂兰重视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从2000年开始,她便指导学校少先队组建了社区雏鹰服务岗,确立了“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服务社区、提高素质”的工作方向。通过自主管理,自主实践,强化阵地等步骤为队员搭建成长的平台。2003年11月,青岛市农村社区少先队建设现场观摩会在灵山海尔希望小学举行。
——以爱心铸就领导本色。
于桂兰认为: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是热爱。她躬身实践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热爱。灵山海尔希望小学的前身是灵山镇中心小学,当时学校的危房多,师生多、安全隐患大,她对此忧心如焚,一到下雨天,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夜晚,她都要到学校查看房屋。2002年夏天的一个雨夜,雨哗哗的下着、风摇着白杨呼呼作响,学校值班老师忽然发现有个黑影伴随着摇曳的手电光在疏通水沟,原来是于校长!这件事对全校老师触动很大。教师们私下说:自己在校值班都不一定出来查看房屋安全问题,没想到于校长竞能半夜从家赶到学校查看危房,作为一名女校长,这真是太不简单了!2003年11月的一天下午,她骑自行车参加校长会议,路上为避让在公路上劳动的村民摔倒,右脚踝受伤,无法行走。医生建议她在家休息,但她第二天就坚持到校工作,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感动。2004年春天,灵山海尔希望小学刚建成,学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为了便于工作,于桂兰租了一处离校较近的房子。当时租的房子较旧,需要修葺,但为了学校工作,她从来不请假,有时星期天都放下家里的事到学校工作,有的教师建议她利用星期天时间找几个老师帮着把租的房子修葺一下,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于桂兰有着许多许多象这样令人感动的“小事”,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塑造出一个新时代鲜亮、魅力的人生。
她关心教师。她认为:教育的最终实现者是全体教师。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她都兼顾教师的切身利益,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自98年任校长以来,她便做出了两项不成文的规定:一是老师们有生病在家,只要超过三天,她都要带领有关人员前去看望,虽然学校经济困难,带的东西再少仍然会温暖着老师们的心;二是老教师退休,她都设宴为老教师送行,赠送纪念品。一年冬天,一位住校的年轻教师半夜发烧,她接到电话后马上从家赶到学校,送教师到医院就诊,并一直守护在其身边打点滴,等把这位教师领回自己家时已是凌晨2点。
她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了无尽的爱。从踏上领导岗位那天起,她每月都要从工资中拿出200元来帮助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贫困学生捐款近1万6千多元。为了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她经常外出“化缘”,每年募捐都在万元左右,别看钱不多,但对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却是一笔可观的费用。任职以来,她个人资助贫困生80余人,通过募捐资助贫困生300余人。通过她的努力,学校片内适龄儿童和入学率达100%,多年来曾未有一名学生流失。这里不得不提及2002年4月感人的一幕:学校中有一名四年级的学生父亲去世,云南籍的母亲在处理完丧事后扔下130元钱独自一人回云南去了,该生没有任何亲戚,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孤儿,他母亲离开的那天他便开始过起了流浪的生活。于桂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教师分头找到这名学生,把他领回家,给他做饭,洗衣服,当起了临时的妈妈。老师们问她下一步怎么办,她很坚决地回答:不管怎么办,就是不能让孩子辍学,让孩子无依无靠。于是她率先为该生捐款600元,并发动全校学生为该同学捐款,鼓励同学们与他交朋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此同时,于校长开始了奔波的历程:找教委,找政府,找民政机关……终于从云南找到了他的母亲,让孩子重新回到了母亲身边。孩子在跟母亲回云南前再次回到学校,于校长鼓励他认真学习,好好做人,并向他保证:全校长师生为他捐的款,学校会定期向云南寄出。临出校门时,这名十岁的孩子突然转回身来跑到于校长身边“扑通”一声跪下含着眼泪给于校长嗑了一个响头,口中反复喃喃地说:“于校长谢谢您,于校长谢谢您……”在场的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感动地流下眼泪。是的,孩子不会过多地表白,但这一举动,这一声“谢谢”,确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是出于对于桂兰真诚爱心的感动。
——以雄心谋求学校发展
灵山海尔希望小学的建立与于桂兰校长息息相关。只要学校建设的工地存在一天,于桂兰就要为此早晚的忙活一天……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新校建成后,在校园道路建设、绿化美化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她经常与全校师生一起参加劳动。学校挖排水沟,缺少工具,于校长亲自回家拿镐头,作为男同志这样做没什么,但作为女同志,尤其是校长扛着镐头一路到学校,确实不简单。在新校的建设过程中,全校师生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务项工作进展顺利,这与于桂兰的带头作用有直接关系。2004年海尔希望小学落成,全校长师生喜迁新校,终于摆脱了老校房屋紧张、危房四处的困境件。海尔希望小学一期投资130万元。在她的努力下,又争取二期投资60余万元,三期投资80余万元。可以说,灵山海尔希望小学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心血。目前,灵山海尔希望小学的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她又谋划着在配套设施和学校管理上再创新高,把灵山海尔希望小学办成即墨市一流的乡镇小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于桂兰校长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20多年风雨沧桑,她依然痴心不变。她始终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个甜美的梦,谱写著一曲卓越的人生乐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