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探索者[云南 史德权]
2006-09-12

在贫困的巧家县海口村,当人们看到两次从废墟中建起的猫猫箐小学,看到崭新的海口苗圃希望小学拔地而起,全村四百多适龄儿童都上学读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考起县城中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科学种田的知识得到了推广,建设新农村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无不恭认史老师为发展山区教育功不可没。
史德权老师,现年42岁,现任巧家县大寨镇海口苗圃希望小学校长。1981年史德权老师从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海口,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他以顽强的毅力通过自学,1994年取得了中专文凭,由于工作努力教学成绩优异,1996年转正,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2004年完成云南师范大学成人函授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函授专科学历。
“人生存在一方,就应该扎根在哪里,改造发展创新造福一方”这是史德权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山区教师的职业信念。史德权从教25年来凭借对党、对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奋斗着,追求着,奉献着,为发展地方基础教育作不懈努力。
一、矢志不移,艰苦创业,发展一方教育
史德权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那是1981年的秋天,他以一个代课教师的身份来到了海口村猫猫箐小学。一到学校,他愣住了,这哪是什么学校,学生只有3人,教室里没有黑板,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他的心凉了,教书的信心动摇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猫猫箐小学覆盖两个社,600多人口,经了解,是由于猫猫箐小学太偏僻,条件太差,离集镇约10多里山路,既不通电,也不通水,历任教师都不安心教学,致使学生在家中放羊,史德权老师走村入户进行入学动员自己掏钱买来木板,用钉子钉成了临时书桌,自己掏钱买来水泥动手抹了黑板,号召学生从家中带来草墩做凳子……史老师的行动和决心感动了两社的群众,学生增加到了20多人,由于学校不具备住宿条件,史德权教师只得回到七、八里以外的家中住宿,在严寒酷暑中史德权教师用脚丈量着从学校到家的距离,一走就是八年。八年中,猫猫箐小学的教学成绩在海口本村都名列前茅。史德权教师人生中最美好的8年,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向了新的学校,而他自己的双脚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8年中猫猫箐小学由一间一贫如洗、破烂不堪的教室变成了两间能容纳三个年级70余人的学校,经历的辛酸可谓一言难尽。
2002年春,史德权教师从猫猫箐小学调海口村完小任毕业班语文教学,72名小学生参加“小升初”考试,54人被中学录取,其中被巧家县一中、玉屏中学、职业中学择优录用的有18人,在大寨首次实现了乡村孩子到城区就读的愿望,首次实现了0的突破。
就在同时,猫猫箐小学在暴风雨的袭击下倒塌了,史德权老师又毫不犹豫的主动请求回到了猫猫箐小学,对猫猫箐小学进行了重建,在史德权老师的带动下,当地群众捐资捐物,群策群力,重建了三间教室,两间宿舍。由于史德权老师从猫猫箐调走后聘请的代课教师也辞职了,有了新的教室和宿舍,却一时无法分配老师,此时史德权教师正在海口小学四年级担任语文课教学,人生的道路上,史德权老师再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自己“一师两校”——早上上完海口的两节课,立即上猫猫箐小学完成那里的三节课,下午又回到海口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就这样在泥泞与尘埃,严寒与酷暑中往返了一个春秋,没有多要国家一分报酬。
二、当好排头兵,教研教改勇创新
2003年巧家县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史德权教师在全村教师的公选中,就任海口小学校长。家长们紧紧拉住史老师的手,含着眼泪深情的说:“以后我们的孩子怎么办?你能不能不走?”学生们泪流满面等待史老师的答复,史老师深情地说:“猫猫箐小学是各位家长的希望,也是我的希望,我会常来看你们的,也会派你们满意的老师来组织好教学的。”
史德权老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带领全村教师积极教研教改,深入探讨教学教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出了结合农村实际教育发展的雏型模式。
以三个正本,11个附件组合而成的《燎原的火炬》一书,提出了学校管理的“1345678”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拟定了“三种制度”(班级操行考评制、学生德能考评制、例会制)。加强“四化”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的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五环教学方法”(改革旧五环,创新五环)。提倡“六字方针”(自主、探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学生管理学校,做学校与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性十方法”的培养)。实施“七个一”工程(一件精美的制作,一篇理想的作文,一回精彩的亮像,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次成功的主人)。创新“八给”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们自己去主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为契机,探索新时期山区农村少先队工作改革的出路,强化少先队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模范先锋作用。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在农村小学建立学生会,由少先队兼管学生会工作,形成学生会、少先队两个职能部门参予学校管理,让少先队干部兼任学生会干部,实现少先队抓组织建设,学生会抓学校外部管理,强化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
大胆的尝试,勇跃的改革,拉开了全镇教研教改的序幕,给新时期农村少先队工作的改革,山区素质教育的探索打开了局面,提供了可研性材料。
三、发扬“苗圃”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在巧家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建设的关键时刻,苗圃工程给山区教育带来了希望。
2005年8月海口苗圃希望小学破土动工,史德权老师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校址选定、土地调整、农户搬迁、监督工程质量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个人得到的却是委屈、指责,甚至是漫骂。看着宽敞明亮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他笑了,忘记了委屈、伤痛、指责和漫骂。
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为农业生产培养科技人才,把学校办成农民满意的学校。本着教育服务“三农”的原则,史老师在忙于探索教育改革,忙于学校修建的同时,积极支持计划生育工作,他率先做了节育手术,以身示范,向广大村民宣传计划生育有关政策,解除村民们的疑惑。为了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史德权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动员亲朋好友,种植返季节蔬菜,从而带动了周围群众科学种田,共同致富奔小康。
史德权老师与他的同事们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两免一补”资金,科学管理,统筹安排,建立了一系列食堂管理制度,巩固了23年之久的云南省“半寄制”食堂,用国家拨给100人的名额,让140多人到食堂开了伙,使边远入校的孩子们不再吃家中带来的冷饭。对此,村民们非常满意。
史德权老师是广大教师中的一员,他所做出的成绩,得到了家长、校长、镇长,市教育局副局长的高度评价。他正在为争取海口苗圃希望小学的硬件设施(电脑、信息、体育设施、教学仪器、教学图书等)而努力,进一步争取上级投入,为海口教育的发展思考着,为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探索着新的思路。

 

              云南省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