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民看不懂“道德碑”学者:国学教育缺失
2006-09-12
核心提示: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上有18座形状如碑的灯,碑灯的前后都有古诗文,一共36篇。但大多市民看不懂这些“道德碑”。有学者说这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

“碑灯上全是《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谁看得懂呀?”9月6日,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一位衣着时尚的游客盯着广场上的18座碑灯,对她的同伴说。

这些碑灯从哪里来的?碑文是怎样选的?许多洛阳市民表示不了解。

质疑:副总编都读不懂碑文

原洛阳市政府所在地,如今成了供人休憩的大广场。

9月6日下午,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的木凳上,有的打牌,有的下棋,似乎没有人欣赏广场上18座形状如碑的灯。

这些灯,宽约1米,高约7米,分两行排开,碑灯的前后都有古诗文,一共36篇。

这些诗文,读起来大都难懂,比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对普通市民而言,这些诗文难懂不说,还有很多生僻字词,如燠、忉忉、甓、隰等。

现场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由于家离广场近,他经常来广场散步,但有些碑文确实看不懂。

广场管理者、洛阳市园林局广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张天成说:“我文化程度低,看不懂碑文。”

洛阳师范学院的张娜学的是中文,她说:“我的根底太浅,碑上的古汉语读懂的很少。

徐晓帆是《洛阳晚报》的副总编,他告诉记者:自己算个知识分子,但碑上的古汉语,很多也看不懂。

政府:应考虑市民理解力

看不懂的碑文哪儿来的?张天成做了介绍。

2005年,洛阳市政府迁入洛南新区后,通过“海选”,在寸土寸金的原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建设了周王城广场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天子驾六博物馆”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大型多功能广场。

2006年4月9日,周王城广场建成。在建成前,洛阳市一位主要领导有一次到广州出差,发现那里广场的碑灯有特色,就指示广场指挥部引进这样的灯,并提出:不要学广州在碑灯上登广告了,要登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给人启迪,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语言。因碑灯上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诗文,故被当地人称作“道德碑”。

为何要选这些诗文?洛阳市园林局局长杜勇杰说,诗文是广州的制作单位提供的,据说是一些语文老师选的。这些古文大多出自我国的《诗经》和《论语》,为明理、诚信、忠孝的典范文字。当时没有考虑市民懂不懂的问题,感觉可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国学知识,就登上了。

作为文化主管机关,该不该对看不懂的碑文进行解释。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李振刊说:“树‘道德碑’的事,自始至终,文化局都没有参与。人们看不懂‘道德碑’,文化局也没办法!

市民:文化要与大众亲近

张天成认为: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碑”。2000多年前的古诗文看不懂,市民应该去读书,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

大学生张娜说:“建‘道德碑’本是件好事情,但好事没有办好。文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如何让它走下神坛,与大众亲近,这就是如何传承的问题。譬如‘道德碑’,原文博大精深,饱含人生哲理,我们必须尊重和敬仰。但是,如果能在原文的下面,适当加注浅显易懂的注释(包括生僻字词的读音),就可以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完美了。总不能让人抱着《康熙字典》来读‘道德碑’吧!”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他讲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也因此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他说:“以碑灯的形式反映国学中的精华,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些作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塑造了中华民族温和、谦让、淳朴的独特精神气质,仁、义、礼、智、信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高尚的标准。”

“在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后,诚信缺失、信仰危机等精神困惑深刻干扰着社会的发展。在千年帝都洛阳,树立‘道德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应该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王立群评价说。

学者:市民国学修养不足

在听了记者对洛阳“道德碑”内容的介绍后。郑州文庙负责人宋秀兰说,“道德碑”是当今国学热的一个缩影,近期,关于国学教育复兴的事件不少。

2005年9月,上海人周应之开办了一家全日制读经班,并取名孟母堂。今年9月28日,郑州文庙将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在庙内开设国学讲堂,回复文庙的传统教育功能。另外,一批国学大家在网上开通了国学博客。

宋秀兰说,“道德碑”上的文字看不懂,暴露了当今人们国学修养的不足,也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

河南少年先锋学校督教任晓林,6年前就开始在自己学校推行国学教育。他说,洛阳“道德碑”他去看过,形式很好,上面的文字看似难懂,实则简单,相当于英语中的ABC。看不懂的人应该脸红。

任晓林认为:国学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学问。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正是国学使我们成为中国人。

任晓林认为:国学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学问。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修养不同,正是国学使我们成为中国人。中国近代由于西学东渐,国学的传承出现了断裂,近些年由于教育推广上的偏差,英语成为大家的新宠,国学日渐被遗忘。现在的国学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国学能够弥补西方式教育的不足,可以从思想上制约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

从河南乃至全国来看,文化建设走向民间已是大势所趋。但怎样走向民间,让百姓喜闻乐见?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要切实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包装好,使之体现现代风格和审美情趣,打开市场,赢得观众。

建议:洛阳可以说“子曰”

“一年后,当你到了洛阳,当地人会用古汉语向你问候。在KTV包厢,给你吟诵一段韵味十足的唐诗、宋词,而不是流行歌曲。那这个城市就会让人刮目相看,文化品位自然就出来了。”这是王立群对洛阳的期望。

他说:一个有个性的洛阳才迷人,现在很多城市都动员市民学英语,喊着与国际接轨。其实如果一个城市,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比如说洛阳,如果动员市民集体学古汉语,建议每个市民每年学10句“子曰诗云”,定期组织大家在广场上,以“超级女声”的形式进行比赛,不仅能形成一个城市的特色,还有可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对由建设单位来选道德碑诗文的做法,王立群表示:术业有专攻,文化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知识分子来办。

如果是王立群来选“道德碑”的诗文,他说自己倾向于唐诗、宋词,因为家喻户晓,理解起来也容易。2000多年前的《诗经》、《论语》,对普通市民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如果大多数人理解不了,“道德碑”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王立群认为:洛阳方面应组织学者,尽快把“道德碑”翻译出来,在广场里再树个注释碑,或是当地媒体发表解释文章,并请有关学者在广场里开个“小百家讲坛”,专门就“道德碑”的内容,进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

苗头:国学教育在民间萌芽

以树碑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洛阳非首创。

浙江温岭市去年就开始大力提倡“孝敬文化”,并力图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文明的孝敬之风。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今年初,率先在村里竖起了“二十四孝”石雕群像,建起了“孝”文化主题公园。温岭城西街道芝岙村、大溪镇金岙村等地群众也自发将“二十四孝”图画展出。

但和洛阳一样,他们的做法也引起了争议。

有人说:“郭巨埋儿救母”等内容,违反人性,是封建糟粕,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王立群说: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四书五经充斥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所以需要有批判地继承,不能不加鉴别,一股脑地向大众传播。

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也有令人满意的创新之举。北京大学和山东顺风网络公司合作,近期开发出国学短信,每月10元,文白对照,受到了不少群众欢迎。即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收到了社会效益。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走完长征路后,表示要办一个给不爱读书人看的读书节目。他的观点是:现在的读书节目太高端,是给学者、知识分子看的,离大众太远,这对文化的普及没好处。

崔永元的具体设想是,请一些专家给识字不多的老太太讲课,如果老太太们都听懂了专家的话,那这个节目就成功了。如果这些老太太能把专家讲的内容,给更多的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传播,那么这个节目就是优秀了。

链接

《河广》解析

原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

谁说黄河广阔?一根芦苇就可以过去了。谁说宋国遥远?一抬脚就可以看见了。谁说黄河广阔?窄得容不下小船。谁说宋国遥远?早上起床不到吃早饭就可以到了。

注释1.杭:读háng,渡过。2.(qì):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3.曾:犹“乃”。刀:小舟。

4.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做“崇朝”。

题解

这诗似是宋人侨居卫国者思乡之作。卫国在戴公之前都于朝歌,和宋国隔着黄河。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望之情自在言外。

本报记者奚春山实习生王惠聪/文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