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温家宝与北京小学生一起上课 畅谈教育改革想法(图)
2006-09-10
9月7日,第22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和五年级学生一起上课。(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秋高气爽,阳光灿烂。7日上午,第22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陪同下来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和五年级学生一起上课。
8时30分,上课铃响了,在校长的引导下,身着便装的温家宝等人来到位于教学楼三层的五年级2班,在最后一排落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新型玻璃’。”语文教师陈胜昔说,“请大家介绍一下,都有些什么样的玻璃。注意,要用‘自述’的方式。”
“我是变色玻璃”、“我是吃音玻璃”、“我是吸热玻璃”……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温家宝聚精会神,认真倾听,并不时在纸上写些什么。
“请大家说一下,喜欢课文里哪句话?”陈老师提问。
“我喜欢这一句。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一位男同学回答。
“请大家读读这段,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精妙。”
伴随着整齐稚嫩的童声,温家宝打开课本,和孩子们一起朗读。
介绍查阅到的其他新型玻璃、述说梦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对孩子们的大胆想像和奇妙设想,温家宝报以会心的微笑;对老师的从容淡定和宽容鼓励,温家宝投以赞许的目光。
40分钟的课不知不觉之间就过去了。温家宝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听课。
“老师,能不能请温爷爷说几句?”一个孩子大胆地问。
“老师讲得很好。同学们回答得也很好。”从头到尾听完一节课,使温家宝深有感触。他站起来说:“课本上讲了5种新型玻璃,你们不仅认真学了,而且还在思考、查资料,看世界上还有哪些新型玻璃。这些都很好。”
“但是还缺一条。”话锋一转,温家宝向学生们发问,“除了查资料外,自己还看过什么新型玻璃没有?哪位同学能回答?”
一个男孩举起了右手。
“你看过什么玻璃?”温家宝笑着问。
“我见过水晶玻璃。”
“对。就是要这样。”温家宝亲切勉励孩子们,“我们一方面要查资料,一方面还要勇于实践。”
9时10分许,温家宝正准备起身离开,一位小同学勇敢地挤到桌前,请他写几句话。
略作思考,温家宝在一张白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动,就是这三个意思。明白吗?”
“明白。”孩子们纷纷点头。
语文课结束,温家宝等人来到学校大会议室,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座谈。温家宝向参加座谈的教师,向全国的教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刚刚听了一堂课。我想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师们表达敬意。”刚刚落座,温家宝开门见山,“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
温家宝亲切地说:“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就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陈老师,我说得对不对?”
“对。”陈胜昔点头。
座谈会上,教师和校长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他们向总理坦诚反映对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议。温家宝不时插话,和教师们进行交流。他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
温家宝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很难提高。尊师重教,尊师在前。要为教师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座谈会一直开到11时许。会议结束时,温家宝意味深长地说:“只有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完)
来源: 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鸡娃”不停歇|“抢跑”的孩子,后
上海4岁女童在海边走失:育儿千万条
5岁女儿一遍遍喊妈妈:陪伴才是孩子
校园霸凌频发:如何拔除那些隐蔽角落
被低估的共情力,对孩子而言有多重要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鸡娃”不停歇|“抢跑”的孩子,
常青藤家长的培养法则:比成功更重
好习惯是优秀的关键,家长们别后知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