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肃省渭源县北寨镇小寨小学校长司琳
“3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啊……但当我站在高高的山顶,看到漫山遍野的山花时,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司琳望着窗外,静静地说。
司琳老师是甘肃省渭源县北寨镇小寨小学校长。这位在渭水源头最偏僻、最荒凉的山旮旯从教的老师,30多年来,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师爱乐章。
1975年,司琳在小寨小学担任民办教师。1996年转正。31年来,他无私地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总是主动请缨,学校那个班基础差,他就带那个班。1998年,鉴于他出色的业绩,北寨学区任命他为小寨小学校长。此前,由于学校内部管理松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校领导变动频繁,领导和教师工作不安心,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质量直线下降。司琳老师负责小寨小学后,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他走访当地群众,采取群众的建议,召开教师大会,并与教师谈心、讨论,制订了切实合理的规章制度,《小寨小学师生管理制度》、《师生奖罚制度》、《财产经费管理制度》、《护校制度》、《班级评分制度》、《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整个工作有章可循,全体师生在制度的管理下工作,克服了松散的局面,学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小寨小学离县城70多里,再步行4里土路,才能到学校。20多年前,司琳和同事就是沿着这条路,一步步步行着背着一撂撂厚厚的教科书发给孩子们的。开学那天,翘首期盼的孩子们整整齐齐的在校园里迎接他们。司琳说:“那一刻,是世上最幸福的时刻啊!”
那时,说是学校,其实不太准确,当时只有几十个学生。司琳老师是个很严格的人,每次备课都一丝不苟,批改作业总是小心细致。他是个多面手,炒菜做饭、修补房子、整修课桌,什么活儿他都拿得起,特别是冬天,他会一大早起来生木炭盆,放在教室里暖和学生。他说,当一辈子的“孩子王”他无怨无悔。
“只要对孩子有爱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司老师是个好人,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乡村的艰辛因为他而变得诗意,乡村的孩子们因他而更幸福。乡村的风尚因他而变得更加文明。因为他让师爱弥漫在整个乡村。
几年前,伟伟一到冬天手脚就冻得裂口;一到天冷,小伟伟就不愿去上学。一天,他的双脚又冻肿了,便没有去上学。傍晚,司老师冒着风雪来到他家。看着他冻肿的双脚,司琳老师的眼睛湿润了,他对小伟伟说:“明天我来背你上学。”第二天一早,当小伟打开大门,司老师早已站在门前的雪地里等候着,头上、衣服上全是雪。一连三天,司老师早晨来背,晚上来送,课间休息时,司老师又把伟伟背到他屋中烤火,给他冻肿的脚上药。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伟伟依然眼眶湿润。他说:“趴在司老师的背上,我只想哭,那种温暖的感觉我会记得一辈子。”
几年前,每次开学到学区开会,司老师都是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动身,走两个小时下山。当天开完会后,还得背上教材、教具往回赶,回到学校往往已是深夜了。记得有一回,在崎岖的山路上摸黑行走。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老伴看到这副模样,心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司老师说:“孩子们明天就要开学了,他们不能没有老师上课啊!”
“让孩子住进最好的教室,是我最大的心愿!”
司琳老师的生活很节俭,他常常念叨,一定要为学校盖起几间象样的新教室。因为,破旧的房屋一直是他的心病。学校没有室外活动场地,司老师就利用课余和假日带领学生、动员学生家长把教室旁边的沙土、乱石搬走,开辟出一块小操场。
2000年,司琳老师为彻底改变小寨小学的面貌,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政府牵头下,多次跑兰州、定西,先后为小寨小学争取了两项援助项目——中国石化总公司机关服务中心援助的高标准“六配套”教学设施,其中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8.3万元的教室3栋18间、教师办公室8间;校舍改变了,他又多方奔走,争取支持。在定西团市委的大力援助下,组建了学校鼓号队和仪仗队。同时,为学校购置了两台计算机、打印机解决了学校在电教方面的燃眉之急。这样的学校,在山外,在城里算不得什么,但在闭塞落后的大山,却是最漂亮的房子,最吸引人的地方。每逢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敲锣打鼓、吹奏乐器时,司老师的笑容就爬满了整个脸庞。
天道酬勤,小寨小学在司琳老师的带领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从1999年至2002年,小寨小学连续三年获得了全学区教学质量及管理评估第一名。2002年至2005年三年间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分别取得第一、第二、第三的好成绩。1999年以来,连续七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让孩子勇敢的面对世界!”
山区的孩子,在长期封闭贫困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很多孩子刚入学时,不敢正眼看老师,不敢唱歌跳舞,不敢大声讲话,更不敢举手提问。面对这些孩子,司琳老师和同事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用自己的努力,让山里孩子和山外孩子一样受到好的教育”。他坚持每个年级都写教案,写教学计划。坚持备好课、上好课。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他们从来没有半点马虎。每天课外活动,司老师让学生们和他随意地沟通,交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解答他们在上课时没弄懂的问题。今天,山区的学生,不管是面对外来的领导、老师、还是接受专家的考察询问,个个都落落大方。
要教好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潜心钻研教学。他长期不懈地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发挥小助手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地处深山,但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每年都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坚持召开中队主题队会,办好班级墙报,把山区小学办得生动活泼,深受山民的喜爱。多年来,小寨小学学生的成绩,多次在全镇名列前茅。
1999年司琳老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至2002年,被镇党委、镇政府两次评为“优秀教师”,三次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年9月被定西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一个也不能少”
有一天,司老师无意中看到一个女孩,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偷偷趴在窗外听课。下课后,他找到那个女孩:“你这样喜欢读书,为什么不来学校上学?”她伤心地哭起来,说爸爸妈妈不让她读书。当天夜里,司老师找到这个女孩子的家里,劝她的父母送孩子上学。可这位父亲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不读也罢。再说,家里也困难。”司老师连忙说:“话可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都是宝,关键要把书读好。你就忍心让女儿跟你一样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吗?这样吧,如果是钱的问题,我给你垫上,你明天就送女儿来学校吧!”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这学费一垫出去,收回来有多难。
其实,四乡八邻的孩子们到小寨小学上学,每天要翻过几个山头,山路崎岖陡峭,有的一个来回就是30多里,别说是年幼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所以,许多适龄儿童上不了学。为了不让山里孩子辍学,多年来,劝学是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村分布在几十条沟沟垅垅里的400多户人家,大部分家庭的门槛他都踏过,做到了上学的山里娃“一个都不能少”。30年来,在司琳老师的不懈努力下,从小寨小学送走的800多名山里娃,都完成了小学教育,还有近10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学校,不少人还当上了乡镇的领导。小寨人正用知识改变着家乡和自己家庭贫困落后的面貌。
有好几次,乡领导和中心小学校长都对他说:“你在山区教了那么多年,还是换个单位吧!”司老师对他们说:“扎根山区当老师是我自己的选择。”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但看到一批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我感到幸福和快乐,更体会到了山村教师在建设新农村中的责任。”
司琳老师,山区小学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