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4岁的李磊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血液在血液机上循环提取救命的造血干细胞
本报讯(记者 冯强)西安一公司24岁职工李磊近日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昨晚救命的造血干细胞流入一位素不相识的解放军战士张峰体内,用于拯救他的生命。谈起这一刻,李磊觉得特别地兴奋和荣幸。
献血三次 他很勇敢
昨日上午———李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二天,唐都医院住院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病房内,李磊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床头的一束鲜花是张峰所在部队领导送来的。病床边,红细胞分离机发出枯燥的声响。
红细胞分离机伸出的两根深红色导管,分别插入李磊两个胳膊的静脉,“右胳膊把血抽出来,分离造血干细胞后,再把血从左胳膊输回去。”护士说,“每天他的血都会在体外循环三次,已循环了万余毫升。”而这万余毫升血,也只能提供10克造血干细胞。
2005年3月,李磊勇敢的第三次献血,与前两次不同,那次医生给了他一张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协议,“好像只有一张纸,具体的写什么早都忘光了。”李磊说,“我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可能拯救白血病人,就签了。”
这份样本,便被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随后李磊便将造血干细胞的事忘在脑后,“我知道配对成功的几率很低,当时填那个同意书,也只是一个可能。”
配型成功 他很兴奋
今年4月底的一天,李磊接到从西安打来的电话。那时,他还在陕北一单位实习。打电话的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陕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志超。“他说我的干细胞资料,已经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我是否愿意到西安做高分辨配型。”李磊说,“我觉得太突然了,吃惊但很兴奋。”
趁着休假,李磊专程来到西安,在陕西管理中心献出几毫升血液,并得知那位白血病人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但人家有规定,供者和受者不能见面,我也没多问。”随后,又是4个月的等待,李磊的工作也转到了西安。“等待的第一个月,特别兴奋,见朋友就讲,”李磊说,“他们鼓动我赶紧买彩票,说配型成功比中彩都难。”但最终成功的消息却迟迟不来,李磊以为高分辨配型失败。
9月初的一天,李磊再次接到陈志超的电话:“配型成功了!”六十万分之一的可能真的实现了。“他们拿出一份正式的同意书,最后征求我的意见。”
这一次,同样没有犹豫,李磊郑重地在同意书上签字。以后的事便顺理成章,捐献前一周,他住进唐都医院,通过药物把沉睡在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血液中,并于28日开始分离。
自始至终 他没犹豫
捐献干细胞的过程简单、平稳。李磊除了腰疼、头晕外,再无大碍,“都是药物的正常反应,我就当连续两天献血了。”
“自始至终,你都没犹豫过?毕竟是抽取你的细胞。”记者问。
“没有,绝对没有。我的细胞能救人一命,是我的荣幸。”李磊说,“我只有兴奋,没有犹豫、反悔。”说起犹豫,李磊说陈志超曾告诉他,不少配型成功者,都在最后一刻拒绝捐献。“我能听出他的意思,干脆地回答,我不反悔。”
李磊现在单身,但他说会把这次经历告诉未来的女友、孩子,“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经历,我是幸运的。”
捐赠结束后,造血干细胞将被放在一个紫色的盒子里,由陈志超第一时间送往兰州。“29号晚上就输入患者体内,”陈志超说,“那时患者原有的干细胞会全部清空,迎接新主人。”
也许,李磊和张峰永远不会见面,但他仍想对张峰说:“祝你早日康复!”
转自: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