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
夏冬冬:男,18岁,家住庐江县白山镇白山社区夏村组,因患肌肉萎缩症,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家有父母和一个姐姐,父母都是农民,以种田为生,姐姐夏盼盼现就读于北京现代管理大学财经学院一年级。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姐姐上大学一年需要1万多元,加之近年来为冬冬治病花去近3万元,生活压力很大。
夏冬冬10岁时因患肌肉萎缩症而无法上学,终日与轮椅为伴。今年8月8日,他将自己长期积攒的9.6元人民币和1美元现金(皆为纸币)寄给了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8月16日,他又将不能用信封寄出的22.7元硬币及一枚日元硬币,捐给了庐江县希望工程办公室。
“飞来横祸”难倒一家人
8月16日,白山镇长冲村夏村组,四周绿树环绕,树荫密密匝匝,4间年久失修的平房里,笔者见到了“轮椅青年”夏冬冬。姐姐夏盼盼慢慢推着他从卧室来到地面凹凸不平的客厅,眉清目秀甚至有些率真的他,正坐在轮椅上听着收音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得明亮逼人,此刻你无法将他同一个肌肉萎缩症患者联系起来——1998年夏,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夏冬冬突然感到双腿无力,走路踉踉跄跄,常累得满头大汗,还经常摔跤。这一“飞来横祸”吓坏了全家。
父亲夏必仙忙带着他去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大脑发育不良,很快将要瘫痪”的诊断结果,让冬冬的父母和姐姐终日以泪洗面。省立医院“基因不良,资源性损坏”的诊断结果,更是让家人一筹莫展。然而,不甘就此认命的父母带着小冬冬跑遍了连云港、上海、北京等地大医院,先后花去了近3万元,也没能治愈冬冬的病。从此,他失去了去学校上学的机会,不得不与轮椅为伴。
“姐行千里弟担忧”
说起这张轮椅,姐姐夏盼盼悄悄地告诉笔者,那是从一个收旧货的人手中花90元钱买来的。刚开始,冬冬还坚持看书、写字,然而,越来越糟糕的病情,使他的手和腿逐渐不能伸屈自如。然而,酷爱学习的他,开始以收音机和电视机为友,从那里冬冬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他经常向姐姐请教书本上的一些问题,后来姐姐上中学住在学校,他只得等姐姐回家再问。父母出去忙农活时,姐姐在家还给他端屎端尿。
如今,年近六旬的父母还种着20余亩田和1亩树苗。自从姐姐去年考取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后,别人在休息时,他的父母大都还在田间劳作着,每天几乎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简直成了“劳作狂”。看到58岁的父亲累成了一张“弓”,母亲早生华发,他只能偷偷地流泪。望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姐姐夏盼盼悄悄地告诉笔者,她曾想带着残疾的弟弟上大学,那样可以减轻父母的压力,可父母就是死活不同意,怕误了她的学业。“明天,姐姐就要去千里之外的北京读大二了,放寒假才能回来……很想去她的学校看一看,看看姐姐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够用吗?姐姐远在数千里之外,再想请教她就难口罗。”平日里喜欢在家门口看风景的夏冬冬显得有点无奈。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
“给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平时父母和亲友们给的零花钱就放在信封里。”冬冬有点天真地告诉笔者。
冬冬从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上得知,每年皆有很多贫困大学生为学费发愁,甚至为此发生悲剧。他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刚考上的大学生,为了省下过渡的一元钱路费,每次皆是游泳过河。这件事曾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悄悄地从中记下了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电话和地址,让姐姐从街上捎回3张信封。想捐点款的愿望像酝酿已久的酒一样越来越浓烈。
“可是,这钱怎样既能寄出,又不让家里人知道呢?”冬冬为此想了很久,毕竟自己腿脚不利索,又出不了门。他悄悄地用一张小纸条写下歪歪扭扭的几行字:“我是个残疾人,献点爱心我非常高兴,希望更多的人帮助贫困大学生!”写好后,连同3张1元、1张5元、6张2角、4张1角及1张1美元的纸币,一并放入信封中,委托姐姐盼盼写了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地址,由姐姐当天带到白山镇邮局寄出。其中的1美元纸币还是1998年小冬冬在北京住院期间一个远房的姑父送给的小礼物,冬冬一直珍藏在身边。
“你家境贫困,姐姐对你那么好,在北京上大学又缺钱花,你为何还要将零花钱捐给别人呢?”有人曾这样问。天真善良的夏冬冬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他们比姐姐更需要钱,这点钱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可对那位贫困大学生就不一样了,天冷了,他就不用通过游泳来过河了。” “能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冬冬捐款的一个极为简单的理由。不善言辞的夏冬冬心里有个小秘密:他想在家里开个便民家电修理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毕竟父母也上年纪了,等自己有了钱还可以多捐点给贫困大学生。
·李少国 邢劲林 文 / 图·
![]() 姐姐离家之前,冬冬拿出最爱读的《每天进步一点点》,请教书中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