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拿大学生的“性事”说事
2006-08-17
流传最广的“当代大学生九宗罪”就是:生活腐化、堕落傍款、玩物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缺憾。

别总拿大学生的“性事”说事

8月15日的两则新闻格外火爆。其一,浙江首份大学生性现状调查出笼,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他们开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51岁,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最高。

其二,暑假,广州各高校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有所放松,一些大学生乘机带男女朋友回宿舍过夜,女生床底下扫出避孕套,暑假大学宿舍变爱巢。

“大学生+性”,想不火爆都难。笔者注意到,在国内几大网站上,这两则新闻的留言和跟帖,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新闻。人们对“大学生+性”感兴趣,大概也是媒体热衷于此类报道的重要原因。现在的问题是,媒体应该老拿大学生说“性事”吗?

食色性也,人之常情。“上帝从男人的身上取出一块肋骨,然后创造了女人”,男人和女人天生是和谐的。性是人的本能欲望,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大学生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性”致盎然的时期,有“性事”实乃正常。浙江大学生“性事调查”在社会上引起轰动,那么,如果这样的“性事调查”不是针对大学生,而是针对社会上的同龄青年,我猜想,社会上同龄青年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肯定远远超过大学生;而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多个性伴侣等现象,严重性肯定远远超过大学校园,只不过媒体对此不关注罢了。

同样是年轻人,为什么媒体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性事”,而对于其他同龄人熟视无睹?记得杭州一高校曾开除了几名卖淫的女大学生。我不知道这些已经身败名裂的女孩们,今后还能干什么,但有一点不幸被我猜中:如今这些已经不再有大学生光环的女孩们,不再被媒体关注了。

大学生是人不是神。同龄人有的缺点,他们也不可避免。同龄人热衷“性事”,大学既不是寺庙也不是修道院,大学生当然也有自己的生理需求。我们应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性事”。过分渲染大学生的“性事”,单独面对大学生去大声疾呼什么道德、伦理与贞操,其怪异心理不言自明。媒体啊,别不分青红皂白,锁定某一个群体,总拿大学生说“性事”,好不好?来源:人民网 作者:孙化民


评论连读

社会舆论不应“妖魔化大学生”

浙江省“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研究课题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他们开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51岁,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最高,且存在少量商业性行为。(8月15日《东方早报》)暑假,广州各高校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有所放松,一些大学生乘机带男女朋友回宿舍过夜,甚至在宿舍发生性行为。(8月15日《新快报》)

笔者不怀疑以上两则报道的真实性,但一个有目共睹的现状是,妖魔化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些媒体乐此不疲的“料”。在某一部分怀有“猎奇”心理的读者眼里,以上两则新闻向他们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当代大学是一个“性放纵”的群体。一些人善于和肆意的夸大事实和暴露事实的细节,热衷于给大学生“集体毁容”。“同一句话换个说法就能吓人一跳”,某些媒体报道的初衷,也是这样。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布拉德·皮特《七宗罪》的影响,在妖魔化大学生、给大学生“集体毁容”的过程中,“×宗罪”是经常用到的字眼。比如流传最广的“当代大学生九宗罪”就是:生活腐化、堕落傍款、玩物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缺憾。

这样的报道,已经从某些街头地摊小报制造的吸引读者眼球的噱头,演化为媒体群体对大学生“群起而攻之”的大趋向。一方面,现今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报道中类似的现象和事实;另一方面,媒体之所以愿意制造噱头,是因为这样的新闻有卖点,有庞大的猎奇读者群体。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把这句话扩大,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是这个时代的反映;延伸的理解就是,妖魔化大学生,就是妖魔化时代,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不负责。因为,关于他们的吵吵闹闹、是是非非,更是这个多变的时代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反映。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群体。在普通公众眼里,大学生群体是高素质群体,应该有着更高的个人涵养和集体修养,他们先入为主地拔高了大学生的群体素质。一旦这个群体中某一部分的行为背离了他们划定的“底线”,那么,这一部分的错误,就要靠损失群体利益的代价来补偿,这也是我们传统的惩罚措施中,经常采用的惩罚方式。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而我们民族的一个劣根性就是,把一些高尚的东西打倒和贬抑,是普通公众获取平衡心理差距的一个惯用伎俩。

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必然在变化。妖魔化大学生,其实并不能完成即使是善意的“道德救赎”的初衷,更何况是夸张的放大呢?换一个角度,把大学生群体也当作普通人群去看待,也许,问题就会“峰回路转”吧。

正如《中国青年》在三年前类似论题的“编者按”说的那样:……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不惜歪曲事实,一篇又一篇发表指责大学生的报道,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整个大学生群体都像它所说的那样不可救药,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记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