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对中、重度弱智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思考 |
chh615 发表于 中国特殊教育网 |
一、弱智儿童教育的现状。 弱智教育发展到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就拿我们天宁区培智学校来说吧,原来从一个培智班发展到现在已有五届毕业,总人数达96人,目前学校仍保持着6个班(一至九年级),一百二十几名学生在读,这十几年中曾经历了许多次严峻的考验。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我们学校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以研究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主;二是进一步发展阶段,主要以“教、医、练”为主课题的教学研究,同时还进行了“以烹饪为突破口的劳技教育”的课题实验,“分类教学”的课题研究,目前都已经结题,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三是深入研究阶段,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重度弱智学生的发展趋势。根据经验,轻度弱智儿童基本都能达到国家所颁布的全国弱智教学大纲要求,对于中、重度弱智学生来说,即使教师根据需要给他们降低了要求,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重度弱智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个人根据已有经验来考虑,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教育呢? 二、引进“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个别化教育”最早是在美国产生的,此种教育方法目前在国外已经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模式。我国现在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在特殊教育实践和发展中有着不适应的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重度弱智儿童而言,现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很不适应他们的完全发展。“个别化教育”的概念是:根据每个弱智儿童的不同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每个弱智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低,通过课程纲要对照评量出某生的发展现状。根据概念我认为在我国弱智教育实践中真正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理论上思考是可以实现的。 三、“个别化教育”的几点准备。 1、树立现代弱智儿童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是以人的特性为出发点,考虑教育——伦理生态,认为教育是个人在其所处环境中不断学习、适应、成长的持续历程,是“人之成长”、“成人”的发展过程。“人之成长”的教育观使过去曾被视为非教育对象的重度、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在特殊教育体系中终于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使特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以满足特殊儿童需要”为本位的思维模式,相应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观察某儿,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制定IEP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实际上是从个别差异出发的,以满足儿童课内课外的特殊需要为特征的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为主线的单一或综合内容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在目前情况下它就是集体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更具针对性的发展。 要有针对性,就必须了解学生,观察、记录学生已具有的能力、水平状况,为了有较高的可靠性,避免目测者的主观性,适宜用“中、重度MR儿的课程评量表”来测量某儿的行为能力水平状况,比较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3、根据计划,设计个别化教学方案。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弹性处理各项教学因素,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进度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的教材,以达到个别化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个别教学”、“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方案显然是根据研究目标、对象的差异设计出适应中、重度MR学生学习的教学程序,以达到个别化教学功能。 4、个别化教学的教材内容的来源。 要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师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学准备,这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挖掘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目标是提高中、重度MR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可以起到早期干预、早期训练的效果。那么,教学内容如何安排、设计呢?来源有二:一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中、重度MR儿童教育训练纲要;二是从学生的个体需要来选择相关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四、个别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 以课堂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课堂是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阵地,完全脱离课堂,任何教育将失去计划性、统整性、系列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单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个别教学法等等。所谓单元教学法是指MR儿的特殊教育,最终目的在增进生活适应能力,走向自主,课程内容及形式都以日常生活经验为核心,把生活环节分成不同的生活单元。注意加强科目的连贯性和学习意义,单元的核心主题可按MR儿童的兴趣、环境及根据其年龄发展需要而编订。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凭着有系统、有目的计划多种实际参与的活动,让儿童直接吸收多重感官刺激,是帮助MR儿童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2、 抓课外时机,适时地进行补救教学。 课外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可能更有灵活性、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特点,因而教学效果也就可能更好。在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有些短期目标在课堂上的训练时间较少,训练不到位,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课外时间,适当地进行补救教学,以巩固课堂上未能达到意料效果的某项技能。 3、 家庭训练,必不可少。 家庭中的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MR儿也不例外。MR儿由于所表现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感知缓慢,反应迟钝,接受能力低等,在接受训练时,会丢三落四,学得慢,忘得快,因此,特殊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训练是很重要的。学校对培养、训练中、重度MR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重视的,像穿衣、刷牙、系鞋带等这些技能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家庭训练中,加强一些生活能力的巩固练习,非常有利于该生对所学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其增强生活能力,得以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五、“个别化教育”的评鉴方法。 个别化教育实施一个阶段以后,为更好地提高中、重度MR儿的社会适应性,及时调整计划,改进措施,到每学期末都要由考核小组对每一位个别教育对象进行目标实施结果的评鉴。对已完成目标的某个目标,则下一步制定目标时,要求再提高些;若没有完成的目标,下次继续训练;对个别训练目标定得太高的,及时调整,降低训练目标。 综上所述,流程图表示为: 这样的教学流程,只要环环紧扣,层层抓实,个别化教育的研究确确实实可以让中、重度MR儿在有效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自立于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