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聋生带入审美的境界中
2006-06-26


[ 来源:江都聋校 | 作者:吴林森 |

       语文在聋校课程设置中占时最多,同时也是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它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由于聋哑学生存在听觉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美感的体验也较少,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学,培养聋生的审美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知美的形象。
      据心理学家统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9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通道。聋生存在听觉障碍,主要用视觉来感知世界。他们的视觉感官良好,注意心理集中,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伴之以形象。而文学作品最具形象性,并通过这些形象来感染教育人们。现行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既有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如《桂林山水》的奇山秀水,《可爱的草塘》的如画如诗;又有深刻感人的人文美,如《一夜的工作》中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一定要争气》中为国争光的童第周……这些形象不仅鲜明,而且情感真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有血有肉、触手可摸的鲜明形象。 1形象的建构。插图是语文教学中展示形象最主要的手段,也是低年级最常用的教学手段。现行聋校语文教材中插图美术设计精美,无论色彩的搭配还是形象的构造,都符合聋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聋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更为聋生认识美提供了具体表象。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丽的画》中,金黄的稻子、洁白的棉花和绿油油的蔬菜,这幅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画面,必然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烙印。在边感知形象,边读悟课文的过程中,课文所刻画的形象亦给聋生带来艺术的美的享受。实物演示、生活再现与多媒体展示等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手段亦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中高年级学习词语,往往以词解词较多,有的是必要的。有些对聋生来说,则不利于他们在脑中构建形象能力的培养。如《月光曲》中“幽静”一词,查字典很简单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是幽雅安静,再深入的一问:在什么情况下叫幽静呢?学生就答不上来了。就是因为聋生脑子中形象贫乏,影响了对这个词的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打出: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郊外,在月光下万籁俱寂,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还有个茅屋……这种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使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形象的再造.形象再造能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逾越的学生心中自我建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中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看图学习的篇章逐步减少,它需要聋生从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从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形象再创造。虽然聋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根据课文语言文字再脑中自我建构形象的能力却较弱,他们不善于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充实丰富课文的形象。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中没有一幅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紧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让学生想象孙膑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以此领悟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形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情绪及各方面经验,在脑海中建构了孙膑这个形象,体味智慧之美。总之,形象的再造,就是要通过读书思考,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合理推想人物、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发展聋生对语言的领悟力。

二、感受美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通过作者塑造的形象,融以细腻浓烈的情感来感人心、动人情的。教学中要着重捕捉文章中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中引发聋生的情感共鸣,并由情晓理。 1形象育情。中国古代美学观点中,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形象大都具有单一性,着重以正面形象来感染学生之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心灵琴弦的拨动共鸣中,塑造了美好灵魂。如《好朋友》这篇优美的课文,结合插图讲读课文,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严亮和陆英俊的友好情感:严亮帮陆英俊补习功课,陆英俊叫严亮不要上课玩东西。同学相处,就要有这样的美的情感。这是多么形象的文明礼貌教育。学生也一下子明白了哪些行为是真善美的,这些形象作用于聋生纯如白纸、易被激起的情感,必然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2以情育情。聋生与同龄正常学生相比,情感体验单调、贫乏,缺乏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对聋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要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愉悦,又要使他们通过思维能力来鉴赏美、评价美和理解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思维能力体验情境、辩视美丑,在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中鉴赏到人物美好的品质。例如在对八年级聋生补充阅读《丰碑》一文中,学习8—12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画出将军神态的词语之后,再指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将军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说,如果你是将军,你有什么想法,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运用自已的思维力和生活经验想象,学生读懂了将军自责、自悲、自豪的复杂情感。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段课文。通过这样的感受体味,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情感获得了陶治,受到了审美教育,同时思想也实现了升华。

三、品味美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中包含着感人的形象,蕴籍着丰富的情感。其语音和谐协调抑扬顿挫;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饰语变化多端,文采斐然……在讲读语文中要剖析作品的语言之美,激励学生欣赏语言美,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美好的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1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美。如古诗《鹅》,短短二十字就把鹅的声、形、色、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使大白鹅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白毛”、“红掌”颜色鲜明,引人注目;“浮”描绘了静态美,“拨”勾勒出动态,把一只怡然自得的大白鹅刻画得栩栩如生。我把分析和欣赏词语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白鹅的形象、颜色、形态,通过赏析“白毛”、“红掌”、“浮”、“拨”来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美。 2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谐美。如《桂林山水》描写水的一段,三个含“啊”的排比句,赞美之情倾泻而出,深沉而真切,欢悦而绵长。再体会感叹句作用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再让学生把“静、清、绿”重叠一下,最后变成感叹句。如下: 漓江的水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静(清清、绿绿)的。 漓江的水真静(清、绿)啊!在体味排比句作用时,教师组成另一段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 然后让学生把这段话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经过这些训练,学生领悟到了感叹句与排比句的作用,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漓江之美。同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敏锐起来。 品味美的语言,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朗读,朗读中要牢牢抓住重点词、关键句,读、议、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议品中感悟,产生审美情感。 美育是形象化的教育,审美感受是形与神,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艺术境界。教师必须借助生动活泼的形象手段,将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幅幅生动有形的图景,使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语言文字中捕捉和领会深邃的审美意蕴。

参考书目:
1、《美学基础》主编 金学智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4年5月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此文获扬州市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