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炮轰“人才造假说”:这是污蔑!
2006-07-31

本报讯(记者肖锋)“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质量是高的,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针对日前有人提出的“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昨天北京大学首次做出正面回应。

有媒体近日报道,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这一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昨天北大新闻发言人对此做出正式回应。该发言人指出,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据北大新闻发言人昨天介绍,北大自1998年起加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八年来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是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的,任何人都需要经过申请、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经学校或国家批准等程序。被北大引进的人才,其绝大多数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并做出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北大在这些人才受聘期间还要对他们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此保障这些人才的学术能力得以发挥。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新闻背景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该周刊采访时曾表示:“《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他称北大这样做是因为可以拿到好处。“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千万的资金到学校来,学校拿了几千万,给你(指引进的教授)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它的钱,是国家的钱。”

■相关链接

丘成桐原籍广东,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新闻连读>>北大宣布近期公布引进海外人才相关数据 (来源:北京晨报)

昨天,本报报道了北京大学正式回应丘成桐院士近日提出的“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都是假的”之说,并表示“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歪曲事实”。北大的表态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截止到昨天晚上,在搜狐网有上万名网友留言。大部分网友认为,“希望北大公布所有的引进人才的资料信息,这样,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不用在这儿讨论是否存在造假的问题了。”

    身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此事的意见与部分网友相同。何祚庥说,“北大引进了哪些人才,这些人每年在北大工作多长时间,北大给他们多少钱……这些数据资料,北大应该向社会公开。”何祚庥院士说,这件事儿关系到北大的信誉,现在北大对此回应了,就应该要拿出证据。“北大不要说空话,回应就应该有针对性,拿几份合同给大家看看。”

    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昨天表示,北京大学非常重视社会的意见。由于现在是假期,有些职能部门没有正常工作,所以延误了一些工作的进展。但北大近期就会公布引进人才的相关数据。(代小琳)


    相关评论>>北大,你何必如此阿Q?

虽然北大的口气义正词严,俨然一份外交照会,但我却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因为这让我想起了可爱的阿Q:阿Q因为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便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但是他越在意,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哙,亮起来了。”

丘院士当然并非“闲人”,他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哈佛大学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还兼任着几个著名大学的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忙得不可开交应该是肯定的,未必有闲心靠打趣北大来消磨时间。考虑到他还是世界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国际国内声誉卓著,所以借北大来炒作自己的必要性也不是很大。这样看来,他所以严厉批评北大,最大的可能竟是出于对北大的爱了:爱之愈深,则责之愈切。

不过,虽然一个人声誉卓著,并很可能是出于一片拳拳之心,但也并不见得每句话都是真理,所以丘院士的判断完全有可能是不对的。北大就此提出自己的辩驳也是完全合理的。问题在于北大不应该采取这种阿Q式的态度,这太有失北大的风度了。在我看来,作为国内大学中的翘楚,北大这种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态度,才真的有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北大所以是北大,就在于她具有“兼容并包”的传统,气度恢弘的格局。而失去了这种精神特质,即便是校门口仍然挂着“北京大学”的牌子,但也不再是人们心中所理解、所认同的那所“北大”了。

即如这次丘院士对北大的批评,北大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一次检讨自己引进海归人才工作的绝好契机呢?为什么不邀请丘院士提出更加详细的建议呢?既然事件已经转化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北大为什么不向社会公布自己引进的全部海归人才的名单和工作情况呢?这些信息既非商业秘密,又不涉及个人隐私,公布一下怕什么呢?如果丘院士是对的,那这对北大的引进海归人才工作不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吗?如果丘院士是错的,我相信他会道歉,即便是他不道歉,北大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不也会变得更加高大吗?

但遗憾的是,北大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像阿Q那样采取了“怒目主义”,恼羞成怒地将丘院士的批评“顶了回去”,这是多么没有自信的表现啊!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北大对社会上的种种议论,如“被香港大学扫成二流”、“禁止小学生参观”等的反应,我感到北大已经越来越不像蔡元培的北大了。这样下去,北大的未来就恐怕不再是能不能达到“世界一流”的问题了,而是还究竟能不能“入流”的问题了。

哎!再这样说下去,没准儿北大又该严斥我损害了她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了,就此打住。(郭松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