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
讲述人:杨琴(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0元左右/月、一尺半布票/月 1978年,是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经过两轮高考筛选,现在在大学教书的杨琴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山西大学哲学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中的一员。全班50多人,80%的家庭都很贫困。和杨琴一个小组的老曹同学,老三届,有两个孩子。他来上大学,老婆照顾孩子,家里没任何收入。但是,生产队可分给家里面口粮,孩子老婆勉强可维持生活。 |
| ||
【吃】杨琴在学校每月有十几元的助学金,那时大学吃饭不花钱,国家管饭。杨琴那时每月花9元钱的饭票,食堂饭量总数是固定的,早晚三顿窝窝头,一碗稀饭,顶多加一点小菜。 1983~1987,一毛钱一顿饭 |
讲述人:裴秀芳(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200元/学期 裴秀芳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对于当初的大学花费她感慨万千。她家的经济来源全靠她父亲每月30元钱的工资,这对于供3个孩子上学的家庭来说相当困难,但裴秀芳回忆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对于当初能够在那样艰苦条件下,自己还能没有压力地过完大学生活,裴秀芳非常庆幸。 |
| ||
【吃】有计划的消费,让她四年没有体会过窘迫的生活。比如当时的肉沫粉条,食堂1毛钱一份,而且非常实惠,一勺子下去,给你盛满满一碗,对女生来说,一顿根本吃不了。于是她每次只买半份,也足够她吃了。 1984~1988,大学,义务教育 |
讲述人:白鹿(媒体工作者)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3元/月(还有结余)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一套7.7元的书 掐指算了算,四年下来花家里的钱超不过500元。这个数字,大概只是现今大学生一个学期学费的零头。可以说,我的大学,享受的是义务教育。对我这样一个来自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幸运中的大幸运,快乐中的大快乐。 |
【吃】大学里居然天天有肉,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肉价之贵,更是始料未及,看到那么多品种的菜,真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对于肉菜,我是绝少问津的。 【用】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有助学金。我的助学金是二等的,每月13元。13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除了每月支付9元钱的饭菜费之外,还可以有4元钱的零花。我当时感觉,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有了工资。 【学】尽管花钱上有了保障,我还是节衣缩食。每个学期几乎不上街,不下馆子,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不过,在买书上可能松了一些。一次,在书市上看到一套三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爱不释手,于是咬咬牙,花了7块7毛钱买下了它———那几乎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我对这套书极为珍惜。 |
1991~1995,学生打工热潮
讲述人:晓晖(太原某机关公务员) 学杂费:200元/学年 生活费:100-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刚到北京时吃的一顿麦当劳 对于1991年进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的晓晖来说,最庆幸的莫过于每学年200元的学费:“从我们下一届开始学费就增加到了每年600元,到1993年就是800元。”除去学校补助和打工挣的钱,四年从家里拿的钱大概在6000元左右。 |
| ||
【吃】讲起变化,晓晖说其实吃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到毕业前,连大食堂里一个肉菜都要3块钱了,一顿饭一个人10块也算不了什么。”而在晓晖入学第一年,食堂肉菜基本是5毛钱、素菜则两三毛钱,“当时一天的伙食费在一块五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50块钱―――这就是花钱的大头了。” 1996~2000,并轨与夜市 |
讲述人:范冬虹(上海某电视台) 学费:2000元/学年 住宿费:780元/四学年 生活费: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逛夜市买零食和衣服 我想96级的女大学生对“夜市”的熟悉程度肯定都远远超过“并轨”,虽然这是同样影响我们消费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汇。我们是要花钱上学的人了,而且很“荣幸”的是第一批。和现在的大学生手机、电脑、CD、数码、名牌衣服的生活比起来,我们那时还真谈不上“消费”这个词,就是生活过得去吧。 |
| ||
【吃】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好在我是女生,那时一天五六块钱在食堂可以吃得挺好。但是在夜市上吃,女生的口袋就关不住了,那些烤羊肉串呀,涮牛肚呀,夹肉饼呀,雪糕冰棒呀,真是一块复一块,一块无穷多,最后带出来的那几十块就变成十几块回去了。 2002~2006,手机和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