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里,狮身人面的怪兽斯芬克斯有一个谜语,它询问每一个过路的人:“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答案是“人”。斯芬克斯的谜题就是生命的历程———我们每个人都像谜语中所说的那样,一天天衰老,直至满头银发,甚至疾病缠身。到那时,我们不得不借助“第三只脚”走完人生。
记者从沈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和社会事务处得来的数据显示:沈阳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4万,大约占人口总数的14%。预计今后10年,这个比例还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数字,社会将为老人提供什么样的“第三只脚”,帮助老人们支撑起艰难而漫长的晚年生活?
孤独,伴随老人过日子
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很多人不再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人们形象地将独居老人比喻为“空巢老人”。老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高龄老人,正面临着一生中最需要关爱和照顾的阶段,生活、心理、安全等问题无法回避。
冯奶奶今年78岁,空巢已近10个年头。如今,原本狭小的房子对她来说太大了:一张单人床、一套沙发、一个柜子、一张桌子放在起居室的四角;收音机、老花镜、电话放在床边的桌上,保证伸手就能够到。老人推开另一间屋子的门,用老年人惯有的迟缓动作:“这里,我两个儿子都住过。后来又做他们每个人的新房,两个孙子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我都给带到七八岁大。”老人侧头耳朵对着房内,似乎在寻找当年那婴儿的啼哭,但屋子静悄悄的。“我把不用的东西都堆在这里,要不这屋子太空了!”
冯奶奶在客厅养了5只小鸟,都是花一二元钱在市场买的。老人坚信这些鸟会学人说话。“我平常就教它说‘奶好!爷好!’它们都会说。我要出门,它还会问‘奶上哪去?’”老人说罢,冲其中一只鸟点点头:“小淘,说个‘爷好,奶好’!”那一指来长的小鸟站在笼子里一动不动,哪里会说什么话呢!老人小孙子的乳名叫“淘淘”,这“会说话”的小鸟是老人的幻觉,还是寄托?
“您儿子、孙子多长时间来看您一次?”空气一时间冻住了。冯奶奶歪头想了想:“儿子他们都忙,孙子还小呢,才上初中。”现在,冯奶奶每天的生活除了下楼找老街坊说话就是看电视:“现在的电视节目演得太快,我打开也就是听个声,有点动静心里就不那么空落落的。”
除了孩子,冯奶奶在沈阳没有什么亲人,朋友和老同志也都年老体衰而不能往来,“这样会不会觉得孤单?”“孤单肯定会有,”老人长吁了一口气,“可人老了,不就是这个样子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孤独感是空巢老人最普遍的心态,而为人父母的天性和责任感,又使他们极力为儿女掩饰。这种压抑的心情加速着他们的衰老:行动迟缓,性格孤僻,行为能力下降甚至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