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残、智残人士康复小帖士
2006-05-17
● 肢体残疾康复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
  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

  截瘫者康复的主要环节--
  一般截肢手术完成后约在14天左右拆线,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同时应根据截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腿截肢患者主要进行髋部的肌力训练及预防畸形发生,具体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训练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训练大腿外侧肌力。注意保持髋关节的正常位置,不要长期坐位,防止出现髋关节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训练膝部肌肉力量,进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训练。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和防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配合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活动肩肘关节等关节,进行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安装假肢后,要先学会熟练的穿脱假肢,然后再进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独立行走及适应各种不同路面的行走训练及保护性训练。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 精神残疾防治康复

  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病、精神残疾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社会等有害因素的不利影响下,大脑出现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是脑功能失常的总称。分为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四类。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临床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失常,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错觉、幻觉、焦虑、淡漠、妄想、自知力障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形式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定期门诊、家庭治疗。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家庭病床主要针对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的一种治疗方式,由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治疗任务,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定期出诊,填写规范病历;对出院后仍需重点监护的病人应当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治疗,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由专业人员定期在康复站为精神病人服务;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比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承担这部分病人治疗任务的人员主要是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的专(兼)职精防康复医生,通过定期随访及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来完成。
  精神病人的康复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家庭康复是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监护小组是家庭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它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居(村)委会干部、基层精防康复医生和其他志愿者组成,对病人督促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工疗站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多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的,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事业,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接收、安排精神病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其他职业康复形式包括回原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福利工厂就业以及在社会公开就业。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职业技能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康复。对农村精神康复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精神病人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是指什么
  精神病人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是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五个重要指标。这五个指标是来自于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是推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规范了自摸底调查到检查评估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确保了精神病人数和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它共有九张表卡。检出率是指经过摸底调查,已经建档立卡的精神病人数占该地区覆盖总人口数的比例。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求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不得低于覆盖人口总数的6‰。监护率是指通过监护小组、家庭病床、工疗站、社会就业及精神卫生机构,接受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治疗与康复的精神病人数占摸底调查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90%以上。显好率是指通过采取有效治疗康复措施,病情稳定,症状缓解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显好率要达到6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60%以上。社会参与率是指生活能自理,参加家务劳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社会参与率要达到5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50%。
  肇事率是指精神病人肇事程度达到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以上的总次数占精神病人总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肇事率要下降到0.2%以下,新开展的市(县)要下降到0.5%以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