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 (四)
2006-05-16
        首先,双方交换是否是不对等的。从整个影片的分量比来看,即使不对等,也是文治给予得多,而且后者给予他的始终是一种回馈和报答,正像前面那位大学生观众所说的,文治的关心和帮助,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与尊敬。如果说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个文化返助的故事,那么至少从观众的感觉上来说是不成功的。

        其次,代表正常人出席这次交换的文治是一个因嗓子息肉而成不了歌手的“准残疾人”,也是个“伪正常人”,正如王一川在对文化交换进行描述时,最后一句是:“……而文治帮助张彻和薛天南;薛天南等为文治拍摄MTV,使文治重新歌唱,像正常人那样”。

        最后,考察一下双方交换的具体内容,就不难发现掩盖在双方文化交换表象下的非聋人文化霸权的实质。如果交换来交换去的东西都是正常人的文化与价值观,以及正常人对聋人的想象。那么这种交换本身就不存在。

        文治首先带给聋孩子们的是什么呢?是对有声世界的向往。这是第23场的课堂教学戏:

        八音盒从老师(文治)的手递给学生,八音盒从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他们在努力“听”着,小心翼翼的传着。文治问:你们谁能想象出音乐的样子?赵越:音乐就像一副山水的画,显得非常的美丽。刘艳:音乐的高低起伏就像流水一样非常优美,非常奇妙。薛天南:音乐是像花开的声音吗?…… 

        如果还不能看出这一行为的实质的话,那么当聋孩子们送他吉他后,他为报答他们所写的歌词是:

        ……(无法)让你听见最美的声音,那是我的遗憾,我的兄弟,我的手;让你看见最远的路,那是我的心愿,我的姐妹。……

文治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推而广之,以一副拯救聋人,给他们带去光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的姿态出现。正如胡克在影评中写到的:“不知是否作者本意,他(文治)被设计得高高在上,总是以教育残疾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健全人的优越感让人看了不舒服”25。而这个文治正是引导观众进入规定情境的人物,他代表着观众的认同,是观众自我投射的对象。因而这种优越感就在不知不觉中传给了观众,完成了观众的梦。其他的交换也如出一辙,文治因嗓子息肉而灰心丧气,摔坏了吉他,聋孩子们给他买来新吉他,这时的旁白字幕是:“吉他犹如圣物/穿越一双双聋人的手/在一个风雨将至的清晨”,与前面传递八音盒的场景相映成趣:都使用了来自头顶的大俯拍运动镜头,这个镜头视点被称为“上帝视点”,它与整部影片的文治主观叙事视点相联系,可以认为这个上帝就是文治或者文治是这个上帝的使者。文治接下来的报答是教她们跳舞,并在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然后是学生们当“听众”给这个准残疾人开音乐会,文治在那里向他们描述自己的歌手梦。而他帮助过的薛天南则替他拍MTV,圆他的歌手梦。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音乐和有声世界的图腾崇拜,哪有什么文化交换呢?也许在这里回过头来看看《聋》片? 械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