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收”差生“的学校 择差教育让孩子正确看待自我 (下)
2006-05-12
“商机”与“事业”之辩

  在九江,恰逢一位家长从千里之外将孩子送到庐山中心,“说实在的,我们为了找这样一个地方费了不少工夫,我们虽然管不了、管不好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总是怀着希望,希望能有人帮帮我们的孩子。”这位家长言辞恳切。

  由于正规的教育体系尚没有做这种专门的工作,这就给民营资本进入留出了市场。《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作者张立勤认为,大量此类机构的出现是民营资本向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渗透。

  既然是民营资本进入,经济收益的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小的争论点,很多人将质疑指向高收费上。记者就此问题对这类机构的收费做了一个小小调查,以庐山中心为例,新学员入训需要一次性交纳2000元的基本建校费,教育训练费每月2000元,第一次缴费需缴满半年,再加上代办被褥费300元、空调费全年240元、保险费40元,一共需要交纳14580元,这个收费基本代表了目前这类机构的收费水平,当然,有些机构还要求家长预留1000元医疗金供孩子生病时使用。

  “我们希望有剩余,但是其实我们的费用也很大,场地需要租,工作人员聘得也多,日常费用、野外行走都很耗钱。”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学员达到了四五十人,日子好过了些,但是前几年,只能招到二三十人,基本算是维持,积累经验。

  相对于商机的话题,这些机构负责人同时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谈起创办初衷,汤瑞华说他是受2003年做暑假夏令营的影响,当时家长在给孩子填问题一栏时,几乎填的都是和父母不能沟通、仇视父母、迷网、厌学、早恋、吸烟、打架这类问题。但是短短的夏令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感觉没有达到目标,很惆怅地离开了。“我当时觉得如果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当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而向阳华北营的刘晓冰原来是一名记者,她是在前往江苏淮安采访了徐向洋后萌发了搞“择差”的强烈念头。

  “我觉得我们做的是‘学生病医院’,我们是补大教育不足的。如果说正规教育是成批成批地大量培养人才,那么我们相比而言只能说是手工作坊,我们着重面对个体,一个一个矫正,工作必须细化,盯管抓查到位,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手,一直要抓到底。”刘晓冰说这个事情非常有挑战性,“面对这样一批棘手的孩子,其实我们很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自嘲是攀登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4月17日,当向阳华北营的队伍行进在路上的时候,有一位学员生病了,校长刘晓冰怕路上的诊所处理不好,忙着把孩子送回太原诊治,而顾问范学军一直走在前面,联系单位,找场地埋锅造饭,吃过午饭,他又继续向前,他希望最好能够找个学校,让孩子们晚上能够有几间教室,好好歇歇。他说,有时队伍行进在荒郊野外,找不到学校,没办法,只好搭帐篷。他对记者说,这种风餐露宿你可能适应不了,但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问题边缘化的少年确实需要管,需要教育。汤瑞华认为,必须要面对现实,遇到问题不要怕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他说希望这种行为能够得到认同与鼓励,毕竟这也是对国民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当然,跟社会、家庭、学校接轨怎么办,这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让孩子达到”拒腐防变“的境界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他说。

  记者手记不仅仅是关注

  “择差教育”很受关注,在向阳华北营西进的路上,该营就有一份每天要完成的“作业”,《河北青年报》每天都要跟踪他们的行程。

  关注,不仅仅来自媒体,专家对此亦然。孩子在第二、第三青春反抗期产生的问题的确需要认真思考,特殊需要应当给予满足,必须提炼一些合适的教育方法。毕竟,问题摆在那儿,回避不是办法。但是,专家同时认为整个教育的趋势是走向融合,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回到感化、德育的规律上来,应当尽量把他们放到普通的受教育环境中来。

  ……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有教无类,教育字典里应该没有“差生”,这早已成为一个共识。但是,对于那些后进生,那些在学校里没有学习的自信、不愿学习又很难约束自我的孩子,我们应当投以怎样的关注?毕竟,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理想。

  后进生的出现,让很多人把批评的目光放到教育上,其实此类问题的出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现象,完全把责任归于教育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它同样在拷问家庭和社会。与其争论不休,倒不如明确这样的认识:后进生群体的确存在,他们的成长问题非常需要关注,问题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择差教育”的实践表明,面对后进生问题,只要肯摸索、勤实践,大多数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对后进生的成长问题进行探索对学校、对家庭、对国家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少人把“择差教育”归为富人的游戏,好像只有富家的孩子才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其实,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一位单亲妈妈就坦言,她正被这类问题困扰,只是没有足够的钱把孩子送到这类机构,但是作为母亲,她非常希望孩子能变回到从前,一样地听话,一样地喜欢课堂……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其实很多相似的渴望隐藏在很难被感知的背后,而每一份渴望的背后都连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争议也许还将继续。但是,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去不断地探索。毕竟,确保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深思考的命题。

  长春有个“潜能生班”

  后进生的教育问题聚集了很多关注的目光,探索中,同样有学校的身影。

  2002年12月4日,虽然只有7个学生,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潜能生班还是开始了它的第一节课。这7个学生来自初三实验年级(学制四年)各班,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排在班级的最后。

  组建潜能生班的想法始于学校一次座谈会上,学校经过讨论认为,原来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教学的指向性不可能以成绩较差的学生为基点,学习差的学生很难得到格外关照。此前,该校在每个周末都会给这些学生补补课,但时间短,效果也不好。因此,大家想出了建立潜能生班的主意。

  这个班级成立的时候课堂纪律不好,有时老师上课的时候,他们坐后门的,一看老师回头写字,马上从后门溜出去;还有时,老师正讲着,有的学生就把校服铺在桌子底下躺在底下,看老师回头去写字,就把抽屉里的扑克拿出来,开始玩扑克。然后再研究研究上网,下节课开始逃学上网吧。

  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引来众多争议。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是家长,一些人怀疑学校想让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各班的升学率。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到了这个班会受到歧视,心理上有较大压力,一些家长甚至把电话打到省长办公室,要求政府出面制止。

  学校首先着力让“差”孩子拥有平等与自信、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这点学校首先从提供师资上做起,学校从全校聘用教学经验丰富、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教师任课,潜能生班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各学科的骨干。接着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切入。后来,该班人数增加到28人,初中毕业时,所有学生升入高中,尤其令学校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变化都非常大,责任感、荣誉感都很强。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施教不好的教师。”该校校长认为,他们进行的是潜能生的教育探索而不是“潜能生班”的探索,“让优秀学生自信不自负、让潜能生自强不自卑”是他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