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生子女一代人变成母亲
2006-05-11

当他们还是妈妈的孩子时,却已经成了自己孩子的妈妈,当孩子在她们怀里大哭不止时,她们却常常需要跑回妈妈的怀里撒娇里。80年代生人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现在,这种不同正在被带进他们的婚姻,带给他门的下一代。

    
从“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文本的方式被提出,已有半个世纪,它让整整一代人在“孤独”中出生、成长,现在,当这一代人还在继续被称为“独生子女”的时候,经由他们,新一代的独生子女又呼乎之欲出了。

    承上启下的位置总会无比尴尬。而这尴尬的一代目前正面临着最尴尬的处境:当你还是妈妈的孩子时,你却已经成了孩子的妈妈。几乎是一夜之间,穿Miki T恤的女生,抱着穿更小的Miki T恤的宝宝们出门了,你能想象出他们的关系吗?

    超出想象之外的是,独生子女们正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成长为“独生父母”。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领取独生子女证书的家庭有8000多万个,其中,1979年第一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610万人以及比他们年长的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期。据此,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中国将至少达到上千万个,这意味着,到2035年,双方都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比例,北京将达70.54%,上海为72.88%。

从独生女到妈妈,Miki女生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变。

 

张瑾:不想结婚,但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张瑾,2 3岁,深圳某知名公司财务总监助理。)

    家在北方的张瑾,大学毕业后只身到了深圳。对于父母离异的她来说,抛下相依为命多年的母亲,一个人远离家乡,她是不得已的。南方的气候好,空气也好,她打算在将来有能力的时候接妈妈到深圳定居,她希望靠自己的努力给妈妈一个幸福的晚年。而当她告诉妈妈自己决定到深圳工作时,妈妈的理解让她欣喜若狂。妈妈是唯一支持她离开家的人。

    张瑾一直没时间考虑结婚的事,似乎年纪还小,婚姻大事还与她无关。有很多人追求她,但对她来说,那些都只是一个个小插曲。可能是从小家庭阴影过于根深蒂固了,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异性的排斥:“既然无法面对,就只好选择逃避了。”

    而当被问及有关生育问题时,她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特别希望能有个孩子,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可是对婚姻又很恐惧,所以我打算做个单身妈妈,自己生也好,还是去领养也好,都无所谓,我希望能经历带大孩子的过程。”朋友都跟她说,这样不太现实,中国的社会还不太能接受这个,一个人带孩子会特别辛苦,可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人能说服张瑾改变想法。

    对妈妈和未来的孩子,张瑾都怀着很深的爱,但表达方式却异于常人,在她的概念里,不是只有承欢膝下才是恪尽孝道,不是只有通过结婚生子才能表达母爱,“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理解,我做我想做的,表达我想表达的,收获我想要的,这就足够了。”

 

顾梦虹:只要妈妈在身边,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

(顾梦虹,24岁,河北省石家庄市某报社编辑。未婚,期待简单幸福的家庭生活。)

    有人用“小米粥"来形容顾梦虹的性格,也就是说她太清淡了,有时会淡得没有一点味道。

    顾梦虹从小的生活就很简单,父母都是知青,很朴实的老实人,老老实实地工作,老老实实地结婚生孩子,老老实实地把顾梦虹教育成了一个老老实实的孩子。所以,顾梦虹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同龄女孩子那么多麻烦,直到后来长大了,顾梦虹才知道,给别人那种印象,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欲望,即使有,也都很简单。

    在顾梦虹眼里,妈妈是那种最传统最普通的中国女人,她希望自己也像妈妈那样,尤其是当得到了一份还算优越的工作时,她对稳定和简单的期望就变得更加明确了。

    虽然还没有固定男友,但她早就给自己规划了以后的生活。找一个踏实有爱心的老公,生一个健康的宝宝,虽然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还要照顾老人肯定很辛苦,但她很坚定,说肯定肯定没问题,几乎一改”小米粥”的风格。

    至于如何“没问题",“我暂时还想不了那么多,但是当年妈妈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觉得只要有妈妈在身边,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李晖: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孩子

(李晖,26岁,北京某双语幼儿园英语老师。25岁结婚,有一个一岁的女儿。)

   
李晖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岁数不小了,结婚时,孩子就被提上了日程。


    他们希望生个女孩,结果就真生了个女孩。女儿出生之前他们这样替她打算,中国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了,据说中国未来将有3 O O O多万光棍娶不上媳妇。所以要是女孩,不愁找不到婆家;还有就是结婚时,男方付出的财力、精力等要比女方多,承担的责任也大,相比之下,女方就很轻松了;而且女孩是妈的“贴心小棉袄”,李晖说,尤其是自己出嫁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李晖没想过把孩子培养成“这个家”、“那个家”,只希望她身体健康、性格开朗,能够自食其力,而且每天生活得开开心心的,漂不漂亮都在其次。

    公婆刚退休,父母还没退休,孩子李晖一直坚持自己带,嘴上说是不想给老人添麻烦,其实是怕让老人给惯坏了。

    作为幼儿园老师,无论从自己,还是从小朋友身上,李晖都清楚地看到了独生子女普遍具有的缺点,比如性格孤僻、遇事缺乏主见等。

    为了不拖累他们,李晖的父母打算上养老院。可是她担心老人家在养老院会不开心,“妈妈很依赖我,一两天看不到就会想,可是因为刚生下孩子,又没办法把老人接到家里来一起住。"总之,这老人和孩子如何并存的问题现在是李晖夫妻两个最发愁的事情。

    而让她担心的还不只这些,“再过20年,等我们人到中年时,如果老人病了,孩子在上学,我们又逢失业什么的,那时,我们这一代人的沉重压力才彻底显现出来。多么可怕啊!"就因为这个,李晖说她一直都想再要一个孩子,就是希望等他们老了,两个孩子能互相帮助和依靠。

 

王琳:不想把孩子生下来受罪

(王琳,22岁,生活在成都,没有工作,20岁结婚,不打算要孩子。)

    自己还都是个孩子。王琳很接受这样的说法。所以她没想过要再弄个孩子出来,虽然很早就结了婚。结婚是出于对家庭等等的考虑,但是她说:“我虽然结了婚,可是不会像个家庭妇女那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天生爱玩的性格,加上应该爱玩的年龄,以及老公雄厚的财力支持,让王琳过了两年快乐的主妇

生活。

    虽然父母丈夫都希望能快些要个孩子,但都被王琳坚决拒绝了,她想方设法逃避这个问题,现在的借口据她说是已经用了两年,那就是“年龄太小”,不过可能很快就不好用了,以后用什么借口她还在拼命地想。

    “就是不想要孩子”,在王琳被希望能给一个合理的理由时,王琳没敢说出来,尤其不敢对妈妈说。事实上,王琳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得并不幸福,而这些不幸很多都是由于妈妈的多疑性格造成的,看着妈妈一天天憔悴下去,王琳很心疼,可她也很恨妈妈,个艮她为什么要生下自己,让她到这个世界上来受罪。所以,她不想生孩子,在她不确定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幸福的情况下,她不想把孩子生下来受罪。

    “开心一天算一天吧。”至少王琳觉得她现在的生活还算不错,虽然有很多隐患,但她顾不了那么多了,她只希望能尽情地享受现在拥有的一切,享受现在的快乐。

 

张妍:想像中国古代女人那样在家相夫教子

(张妍,25岁,在上海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24岁结婚,打算毕业后再要孩子。)

    读研一直是张妍最大的愿望,所以她一连考了3年,终于如愿以偿。

   
张妍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的家庭条件又很优越,爱情长跑10年,在考研通过之后,她终于牵着心爱的人的手走上红地毯,在那一瞬间,她成了大家眼里最美的新娘。

    张妍说她觉得好幸福,她人生的一大半愿望都已经实现了。她是这样形容她的两半愿望的:“我的前一半愿望是能够继续深造,读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后一半愿望则是能像中国古代的女人那样,在家里相夫教子。”这可能与妈妈从小对她的教育有关。张妍的妈妈自从嫁给她的爸爸,就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先是在家里带年幼的女儿,等女儿长大些后,就开始帮助丈夫打理刚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夫妻俩一起工作的地点总是在家里,而张妍妈妈扮演的角色总是点到为止的出谋划策者,从不横加干涉,她给丈夫留下了足够发挥的空间,并默默地照顾整个家庭,照顾着忙碌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妈妈给年幼的张妍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虽然妈妈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开始越来越唠叨,让她觉得还是爸爸的博学和幽默更可爱些,但从小到大母亲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了,如何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全都让张妍不由自主地就选择了传统的相夫教子。

    “我希望能有两到三个孩子,那样他们的成长才不会太孤单,等我们年纪大了,带给孩子的压力也不会太。我希望能自己把孩子带大,让他们自由成长,就像当初妈不去给那么多束缚我一样。”

(来源:新周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