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妈爱泡吧
我妈常常把自己说成是家里最勤劳的一个,可我,还有对她略有所知的亲戚都认定她是一个购物狂,一个爱消费、爱享受的老年小资。
当然,老妈本人从来不同意这种说法。为了堵住家人的嘴,为了过足消费的瘾头,她今年虽然六十有八,却还在两家单位兼职,做着好几户人家的上门家教,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月收入动辄上万。为此,她深感骄傲。
床底下的“兵马俑”阵
我妈是“购物狂”的有力证据,是我家客厅里的沙发。五年来,我家的沙发已经换了五套,而且每一次,我妈总能拿出必换不可的理由来:这套沙发太窄,不方便睡午觉;那套沙发太宽,坐起来不舒服……有一段日子,她喜欢硬质的沙发,说是对脊椎有益;过了没多久,她又移情软绵绵的布艺沙发,说是有“腔调”,还特别舒服。
我爸要提出“保留”意见,我妈必在第一时间给予还击,用的说辞每次都差不多:沙发如果坐着不舒服,就会破坏她的心情,影响她的休息,进一步还会危害她的健康。为了最最最重要的健康和心情,这沙发是必须换掉的。
现如今,我和我爸对她的疯狂行径已经习以为常、睁只眼闭只眼,而我家那些亲戚更是感恩戴德:他们接纳了被我妈淘汰的沙发,那可全是用了不到一年,八九成新的货色啊。
除了沙发,家里的装饰品也是常换常新,以致我每次出差回来,我爸总是愁眉苦脸地问我:“你看看,家里有什么变化呀?”我则熟门熟路地指出:墙角的花瓶换了,墙上的挂钟也换了。
收集花瓶和钟表,是我妈另外两项嗜好。为此,她专门买了五只玻璃橱,用来陈列她的宝贝花瓶。但这只是她藏品的很小一部分,蹲下身子,撩起床单,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镇住:花瓶像兵马俑一般分列而立,黑暗的床底就像迷你的秦王墓。花瓶中有瓷质的、塑料的、金属的,无一例外都是我老妈喜欢的“高大体型”。老妈对收藏一窍不通,更没有任何古董常识,她总是挑货架上“模子”最大的花瓶买,至于价格,便宜的不过几十元,贵的也要几百元。这样一算,床底下的“含金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古稀“追风老人”
我妈痴迷于下饭馆,每周必去三四次。她并不贪吃——为了常葆年轻,她严格控制日常饮食,她只是贪恋饭店的气氛和服务生毕恭毕敬的服务。货比三家的工作,她在家里就已经完成——她是时尚刊物的忠实读者,为的是收集餐饮资讯。然后,她和我爸相约出门,照刊物提供的交通路线直奔饭店而去。酒足饭饱以后,夫妇俩还要对饭店的环境和菜式逐一评点,最后决定还要不要再度光顾。
最近,我妈又培养起新的兴趣:泡咖啡馆。这一次,她不再找我爸作伴,而是叫上了回沪探亲的亲戚。中午时分出门,先由我妈领路,去特色饭店饕餮,而后去市中心逛街,方便消化美食,最后就晃进了街边的咖啡馆。一屁股坐定,一杯咖啡,几碟点心,我妈的下午茶时分可以延续到夕阳西下。兴致好的时候,索性再点一道便餐,把晚饭也给解决了。
相比之下,我妈对出行方式的要求更苛刻:不但要快,还要便宜。今年以前,她外出做家教都是出租去出租来,如果赶上上下班高峰,难免要吃到堵车的苦头。一进家门,她就开始抱怨,嫌路况不好,怪出租司机技术“搭浆”。
今年春节过后,我妈每次进门都是笑嘻嘻的,一问,原来她改坐出租为坐摩托了。上午七点半,那辆摩托已经在楼下等她了,价钱是事先谈好的“包月费”,月底结清。我爸担心她一把年纪了,乘这“肉包铁”的东西不安全。我妈说:“担心点啥,方向盘虽然捏在人家手里,可我是付钱的人,怎么开还得听我的。出门走的路都是我给指的,一路上人少车少,速度也是我定的,我警告他,一旦超过了,我就炒他鱿鱼……”我妈说得眉飞色舞,听得我佩服不已:像这样年近古稀的“追风老人”,上海滩也就她一个吧。
时尚生活
五十岁的Hello Kitty
廿五岁的小君说她五十七岁的妈妈是“活宝”。按一般思路,单亲家庭中的妈妈该是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才对,可君妈(就是简称的小君妈妈)恰好相反,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辛苦和劳累这两个词。当年她和前夫还在南非务工,蹦迪的能耐可以让黑人兄弟俯首称臣;在她五十岁生日那天,还敢穿露脐装、牛仔裤上街,和小年轻争一争回头率。
花钱就是为了开心
小君最爱陪妈妈逛街,那个爽快啊,是其他任何一个女伴或者男伴无法带给她的。母女俩走到街上,通常是君妈先发出快乐的“呦呦”声,然后抓起女儿的手就冲进了路边的大商场。直奔女装部,母女俩分手“血拼”。如果君妈看中的款式有多种色彩可供选择,她可不会左比右比、犹豫不决,而是对着营业员大手一挥:“各种颜色各拿一件,我都要了。”她也不容女儿多挑剔,总是劝她:“先买下来,回去了好一件件慢慢穿。”
碰到“好心”的营业员,在开付款单前还会劝君妈:“你再想想,这么多都要吗?要不要退掉几个颜色?”君妈把眉一挑:“花钱就是为了开心,买衣服就是做女人的享受。我为什么要在享受的时候作出痛苦的抉择?!”
五十岁之前,君妈活得生龙活虎、活蹦乱跳。五十岁大寿那天,她还穿一身露脐背心、紧身牛仔出场,看得亲友门目瞪口呆。有人小声嘀咕:“不晓得她过了今天会不会收敛一点?”事实证明,君妈毫无收敛的意思,在生日派对上,她一口气扭了一个多小时的迪高,下场时,两颊绯红、气宇轩昂。
可老天和君妈开了个小玩笑。一个雨天,君妈不小心在路上滑倒,摔断了骨头,医生建议她今后要注意休息和保暖,露脐装就不要再穿了。君妈的心情一度陷入低谷。小君虽然人在大学食宿,可心里不免记挂着妈妈的安危。“好在,没过几天就雨过天晴了,我周末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妈妈穿着我的Hello Kitty,吓了一大跳。”君妈对女儿的诧异毫无知觉,她迎上来说,“侬看呀,我穿侬的衣裳倒也满合适的。我已经决定了,下趟侬穿啥我也穿啥。”
小君以前只听说过情侣装,可现在,她已经习惯和妈妈穿成双胞胎一样上街示人,美其名曰母女装。
“娘”口夺食
“妈妈除了抢我的衣服穿,还要抢我的冰激凌吃。”小君常在人前抱怨,可谁也没见过和女儿抢食的母亲,大家只当她是夸张,敷衍地笑两声就跑开了,搞得小君无比郁闷。小君痛定思痛悟出个道道:要让大家相信她的话,就必须把整桩事情原原本本说个清楚,一个细节都不漏掉。
“某某年的夏天,我和妈妈正好都在家里休息。吃完午饭,我们两个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了一会儿,我妈说要去拿冰激凌吃,还答应一定给我带一份。我一等就是一分多钟,怎么可能?从客厅到厨房才三两步路呀。我觉得蹊跷,也爬起来,轻手轻脚地进了厨房。你猜我看到什么了?我妈,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在冰箱前面吃冰激凌。
“我大叫一声‘妈妈偷吃冰激凌,’一下子扑过去想要‘娘’口夺食。妈妈身手不错,一边躲一边还能往嘴里塞冰激凌,嘟嘟哝哝地说:‘我看就剩最后一份了,我知道你很孝顺妈妈的,所以我就吃掉了。一会儿妈妈再给你买。’我还是不服气,硬要冲上去咬它一口。我妈就一个劲地躲我,我们俩从厨房跑到客厅再跑回厨房,你追我赶的。幸好没有外人进来,不然要吓到他们的。”
习惯是会遗传的
去年,小君出嫁了。要不是她竭力反对,君妈差点毛遂自荐当上了伴娘。
出阁前一天晚上,母女俩聊到深夜。君妈嘴上说着“女人一定要对自己好,要学会疼爱自己,不论什么年龄都要保持很好的心态,不然等有一天变老了,连自己都会嫌弃自己。”她的两只手还在抢小君怀里的零食。
婚后,小君的丈夫作了好多努力,才改掉了她晚上睡觉抱着毛毛熊的习惯。他本想找个机会向丈母娘表功的,没想到却被他发现了君妈床上的秘密。一次,君妈生病住院,新女婿陪小君看望她。君妈一直生着闷气,这个不要吃,那个不要碰。新女婿好心问她:“姆妈侬这里还缺啥东西?”小君却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我知道妈妈要什么了。”
小两口当夜赶到君妈家,小君进门就直奔妈妈的卧室而去,等再出来,手上已经捧了一大堆的长毛绒玩具。丈夫没好气地说:“原来这习惯也能遗传的。”小君白了他一眼:“我妈见不到它们就睡不着觉。”
回到病房后,小君将这些玩具摆放在君妈的床头。君妈的气一下就顺了,也不管照看着她的女儿女婿,呼呼地睡了过去。
感情生活
养儿不如养狗
最近,论坛上流行一句话,叫作“爱男人不如爱狗”。老妈以此出发,结合自身体验,总结出另一条定律:“养儿不如养狗”,理由如下:
一,小狗呼之即来,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儿子却社交繁忙;
二,小狗可以被施加数以亿吨计的母爱,且愈爱愈欢,儿子却有反抗心理;
三,小狗无条件地接受任何抉择,儿子却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四,带小狗出去比带儿子出去更引人注目,可以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品位;
五,有坏到不孝顺父母的逆子,却没有不忠于主人的狗(发情期受到异性挑逗除外)……
在得出这一定律以后,老妈将对我的无限之爱迅速转移到一只腊肠狗身上:对我的“视察”频率从每周四次降低到每周两次,到后来,她主动找我谈话,说有了狗狗以后,她已经抽不出身来照料我了,希望我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祸兮福所倚,“狗儿”一次被亲戚带出去散步竟不幸惨遭车祸。兽医的诊断是,右股骨折,恐怕不能再走路了。老妈就像琼瑶剧里的女主角那样,拉着兽医的手干嚎起来:“求您,救救它吧,救救它吧。”兽医耸耸肩,表示无能为力。老妈一甩头,发狠说:“我一定会让它站起来的!”
从那天起,老妈俨然成了“狗儿”的理疗师,她上网查读资料,登门拜访兽医,还向骨科专家打听民间偏方……“在最困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叫我放弃,但是我没有,我不断对它说: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就不会放弃你!”她把从陈忠和《笑对人生》里看来的豪言壮语时时挂在嘴边。
在做了无数次的归纳整理后,老妈总结出一套热水按摩疗法:将水温控制在某一精确点,加入中草药若干剂,将小狗浸入其中,进行腿部的推拿按摩,每日四小时,雷打不动!半年后,奇迹发生了。有一天,老妈要外出办事,只能将“狗儿”寄放到朋友家中。就在她打算抽身离开的一刹那,“狗儿”竟然一跃下地,踉踉跄跄得跟了上来。这是无数次出现在老妈梦里的情节,她难忍狂喜的泪水,将“狗儿”紧紧搂在怀里……
留洋生活
Mother ……likes ……son-in- law
妈妈的兄弟姊妹多,小时候的生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可即便物质条件极端匮乏,妈妈仍然没有放弃吃夜宵的习惯,常常趁夜深溜进厨房,找她最爱吃的鸭脖子。怕家人发现后责怪,她总把吃剩的鸭骨塞进枕头下面……妈妈如今年过半百,苦中作乐的达观态度却依然不改。在距离家乡千万里的澳洲,妈妈尽情享受留洋生活的点滴精彩。
车库里高唱《我的祖国》
1992年我和妈妈移民澳洲的时候,生活比我们此前想象的差了许多。妈妈不会说英语,只能在家靠帮人裁衣服补贴生活,裁一件的收入只有一角澳币。怕影响我做功课,妈妈把工作台搬进了车库里。那地方是夏天热、冬天冷,采光条件也不好,妈妈从早坐到晚,眼睛也花了,肩膀和背部的老伤更是常常复发。
但枯燥的裁剪工作,却能带给妈妈无穷乐趣。年轻时,妈妈就会自己设计、自己裁剪缝纫。每次完成一件“作品”,她总要穿起来跑到小姊妹面前炫耀:“渲渲,你看呀,我做的新衣服好看吗?”边说还边转圈。在澳洲车库里苦干的时候,她时时引吭高歌,从《我爱你中国》一直唱到《我的祖国》,让路过门口的老外听得一愣一愣。
从小到大,我就没见过妈妈生气的样子。尽管因为我的淘气,她有时按捺不住会骂上两句,可片刻工夫,她又恢复了笑眯眯的模样——她嫌自己凶起来的样子像母老虎。到了澳洲,尽管妈妈换了许多工作(一会儿是裁剪工,一会儿是周末中文学校的老师,还做过一阵子体力活儿),收入也不尽如人意,可她在我面前永远是乐呵呵的样子,偶尔还会做个鬼脸逗逗我。
这几年,我们母女的生活大为改观。妈妈用多年辛苦赚来的钱买了一幢房子、两辆新车,还养了两只宠物狗。最近,她还参加了英语学习班,天天要向我汇报学习成果。我听来听去,怎么还是一口洋泾浜,拿过她的教材一看,怪不得,她果真在用上海话标注英语读音。
妈妈提议我们同居
大学二年级时,我认识了未婚夫Peter。虽然他人不错,对我也很好,可我内心一直犹豫着是否要接纳他,生怕自己会走上父母离异的老路。可妈妈反倒比我看得开:“人生是很短的,你不应该错过这段缘份,两个人扶着一起走才会比较稳当。”
毕业后,Peter向我求婚。妈妈知道后很高兴。她笑眯眯地把Peter叫到面前,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英语单词:“Mother……likes……son-in-law.(妈妈喜欢你这个女婿。)”几天后,她又把我叫到她房间里说悄悄话,一开口竟然是:“你和Peter要好,妈妈很开心,你现在就是他的人了。我想你们应该住在一起,这样你才能知道你和他是否合适。这是很重要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妈妈让我和Peter同居?妈妈也不管我的反应,接着说:“这是很正常的,想一想也没什么不好的,总比结了婚才发现对方的缺点,最后离婚的强。”
现在每到周末,妈妈就来我和Peter的家串门儿。看了一会儿DVD,她就坐不住了:“Hey,Peter……I……dance.(嘿,彼特,我跳舞给你看。)”也不等Peter反应,她已经自说自话地扭起来,嘴里还打着节拍,一副自得其乐的模样。
一百条真丝三角裤
妈妈还是她兄弟姊妹的开心果。我们第一次回国探亲,妈妈带给家人的礼物竟然是——一百条真丝三角裤。
那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期待的眼神看妈妈拆开行李、分发礼物。妈妈一下来了兴致,就像变魔术一样,从大包里拉出一条、一条又一条三角裤,在桌上垒起五颜六色的一大堆。轮到表妹上前领受礼物,她左闪右躲就是不肯伸手,妈妈却不由分说硬往她怀里塞了几条。事后,表妹一脸尴尬地对我说:“这不是我的尺码,我没这么胖吧。”
我也在私底下嗔怪妈妈,送什么不好,竟然送这么私人的东西?妈妈不服气了:“我觉得这些三角裤很好啊,可能中国还买不到呢。”这段母女对话后来被传到舅舅、舅妈那里,他们边笑边怪妈妈拎不清:“现在中国什么没有?澳洲有的我们有,澳洲没有的,我们也有。哈哈。你放心吧。”
这事现在成了外公家的经典段子,全家人聚会的时候,只要有人提起,必定能引起哄堂大笑。
娱乐生活
热衷“八卦”的编外“狗仔”
我妈很厉害,生下我们一对龙凤胎。旁人都羡慕煞,她感叹起来:“苦日脚还在后头哪!”这“苦”指的当然是辛苦:想她一人在我们姐弟俩的“夹击”下,还要发扬母性泛滥的优点,不受点劳累哪行。好在,我妈是自娱自乐的高手,我们这对龙凤胎既是她的负担,也是她的“白相倌”。
“投入”他看个牛头不对马嘴
我妈最主要的娱乐是看电视。只要她往电视机前头一坐,我等闲杂人员必须一律让道。如果有人不识相从老妈手里抢过了遥控器,那很遗憾,后果只有自负了:你或者是被饿一顿,因为老妈会静坐示威、拒绝开伙;或者是耳膜受伤,因为老妈会坐在身边煲电话粥,声浪一波更比一波高。
我妈眼睛不好,近视在一千度朝上。她看电视,一定要坐在离电视机不到一厘米的地方,脸几乎就要贴到屏幕上去了。其间,除了亲自上厕所,什么事儿都得我们姐弟俩代劳,端茶送水、捶背按摩,这些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不能接受的是,我妈看电视都“投入”到了那个程度,可怎么就越看越糊涂呢?比如她看连续剧,可以一集不拉地从头看到尾,连片尾的下集介绍都不愿放过。可一会儿你问她,剧中男女主角是什么关系,他们最后到底怎么样了,我妈的回答绝对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也是有了亲身体验才敢这么说的。有一次,我饶有兴趣地陪她看了半集连续剧,事后还主动和她讨论起剧中的人物关系。天啊,我妈竟能把一对情侣说成是兄妹,还摆出一副以强欺弱的模样,不给我一丝拨乱反正的机会。
“妈妈又不是看剧情喽,她只看帅哥和美女。”还是老姐了解我妈。据说,我妈常常招呼老姐陪看,一见剧中人穿了时髦行头登场,就比划着分析那衣服如何裁剪、特色何在,继而还嗔怪老姐:“你也学学人家的穿衣打扮呀!”
“八卦”里分不出谁先追了谁
不论剧情,只看服装,不重演技,只看扮靓,在这方面,我妈和香港狗仔队有得一拼。他们之间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喜欢说八卦。
我们母子三人是要定期召开“座谈会”的,谈的既不是天下大事,也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她和我爸的往事。当然,主要是老爸做过的种种“糗事”以及他们的恋爱经过。我妈绝对是说八卦的高手,她不会一开场就把猛料全部抖出,而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其间还不忘卖个关子,打下伏笔。“你爸当初可是死命地追我,最后………不说也罢。”她就喜欢在高潮处略去关键的若干字,挠得人肠子发痒。
起初,我和老姐还跑去我爸那里了解被我妈省略的部分,结果却听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版本。“那个时候是我看你妈可怜才天天带着她,明明是她倒过来追求我的。女人要面子嘛,随便她怎么说喽……”我爸说得慢条斯理,一副不由人不信的模样。
八卦嘛,本来就有无穷的可能性和可变性,我和老姐达成共识:这夫妇俩都是臭屁大王,谁的话都不相信。无论谁追求谁,最后还不是一样结婚生子。
学狗仔队跟踪围堵
超过廿岁以后,我一直很同情老姐,因为老妈隔三岔五就要“押”着她相一回亲。老姐也是个有骨气的人,终于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恋爱对象,将老妈有待执行的一长串相亲安排全盘否定。
以为这样就逃过“魔爪”了?老姐还是太小瞧了我妈。每天深夜,当她悄悄挂上热线电话,回头一看,我妈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坐在那里了。她问:“你对象脸上长不长痤疮?”老姐回答:“问这么多干吗?这事儿还不能定呢。”我妈抽身而去,老姐长吁一声,以为逃过了“严刑逼供”。
事实证明,我和老姐都犯了轻敌的错误。我妈不但从狗仔队那里学到了八卦精神,还掌握了他们跟踪围堵的技巧。听听老姐是怎么说的吧:“那天,我和男友约好了逛街,才走了没几步,就被迎面走来的人拦住了。我一看,呀,是我妈,她怎么打听到我和男友约会的时间和地点的呢?我还没揭穿她,她倒先表演起来,装模作样地问我去哪儿怎么走?我支支吾吾才说了个大致方向,她说了声谢谢就走掉了。”
我妈对未来姐夫的评价是“不错,可以继续交往”,老姐听后才放下心来。可我就不能放心了,我妈一转身就“威胁”我:“你也不要开心得太早,选媳妇的时候我还会更严格。”
科技生活
网上飞来一个吻
张妈妈特别宠爱张波是有原因的:生他的时候用了剖腹产,操刀医生粗心大意,竟然把一团纱布拉在她的肚子里。为了儿子,连吃两刀,张妈妈是痛得愈深爱得愈重。直到张波娶了娘子,张妈妈这份爱更是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还用上了高科技的侦察手段。
结婚当然要买新房,张波本来看中了长宁区的楼盘,图它离自己的单位近。可住在闸北区的张妈妈怎么也不肯让儿子搬得那么远,强烈反对不起作用,那就软磨硬泡。面对妈妈泪光闪闪的双眼,张波终于屈服了。
张妈妈旗开得胜、乘胜追击,在自己附近狂搜新楼盘,不但亲临现场考察,事后还作出详细的书面分析。本着就近原则,她最后向儿子推荐的楼盘就是她家对面。
新房装修完毕,张波和新婚妻子搬了进去。刚开始,张妈妈每天都要向夫妇俩报到,帮助料理家务。时间长了,张波的脸越拉越长,终于下达了逐客令。张妈妈悻悻然往外走,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新点子了。
几天后,张妈妈从外头搬来一台高倍望远镜,架在朝北的小房间,镜头正对儿子公寓朝南方间的一排窗玻璃。张爸爸一看连连摇头:“你这是偷窥,是不道德的,怎么可以用在自己儿子身上。”张妈妈振振有词:“儿子是我生的,我又不要看他的隐私,我只要看到他平安到家就满足了。难道这样也不可以嘛?”张爸爸一时语塞,好像不让她“偷窥”就是不让发挥母爱一样。
从那以后,张妈妈吃了晚饭,就趴在望远镜前。儿子回来得早,她就睡得早;有时左等右等见不到儿子进门,自己又困得支撑不住了,张妈妈索性一个电话打过去:“小赤佬,侬介夜了还在外头不回家啊?”
因为有了“新式武器”,张妈妈对儿子在家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可惜好景不长。儿媳察觉到窗玻璃上异样的反光点,顺着光源看过去,那不是婆婆家的窗口吗?事情就此败露。
虽然“偷窥”受到阻挠,可张妈妈没有气馁,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品——QQ。她瞒着儿子买了电脑,装了宽带,还花钱读了上网强化班。当她递给儿子自己的QQ号码时,脸上带着不容商量的威严表情:“想要我放心,那就加我的QQ,以后每天都要和我聊天,知道吗?”
如今,张妈妈每天都在网上对儿子嘘寒问暖,隔个三五天,还会发个视频聊天请求。一旦张波同意接收,荧幕上马上跃出张妈妈的脸部特写,而后是一个绵长的飞吻。
新派姆妈“疯”得有理
上海青年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上海知音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王裕如
我个人不太同意新派姆妈和老派姆妈这样的分类法,母亲之间没有应该或不应该的可比性。即使做了母亲,女人也可以活得快乐并且自由,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无论姆妈的心情好或不好,她们都可以用逛街、购物等她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求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哪怕消费本身是出于情绪的宣泄,这也算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我对这类“物质姆妈”是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的,她们的“新潮”做法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逛街购物总好过孵在家里整日打麻将。
我见过一些四十上下的新派姆妈,她们玩得真“疯”啊。她们不一定都富裕,但在工作上坚持“四不”,即不看老板的脸色、不追求高薪、不坐班、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在生活中,坚持以开放心态,尽情享受生活。她们玩得轻松,活得惬意。
新派姆妈爱玩,但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负责任;相反地,她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丝毫不敢懈怠。她们不会像传统姆妈那样,一切为了孩子,完全放弃自己,她们在呵护孩子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懂得借助“外力”,扮演好母亲这个角色。比如,她们会借助现代教育机构,完成孩子的学龄前教育;她们会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化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她们会安排孩子参加各类社交活动,而不是把他们留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新派姆妈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看成是受国际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是进步和文明的表现。
“母亲节”已经过去,不知儿女们做了什么表示。我认为,对新派姆妈来讲,送她们文化消费类的礼物是最佳选择,比如电影票或音乐会的入场券。漂亮的衣服和手袋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为她们的时尚生活“添砖加瓦”。另外,为她们举办一场亲友聚会也很有创意,新派姆妈应该都是爱热闹,爱交友的。
有人可能还会选择传统做法,匆匆赶回家,塞给妈妈一点钱就算了事,美其名曰:“去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母亲节礼物所要传递的,应该是爱和感情,这绝不是符号化的金钱可以取代的。试想一下,一个母亲收到几张钞票和收到一份礼物的感觉,那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来源:上海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