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网易
2007年
1、淮河流域7月份降水量是历史第二高,整个淮河流域降水量在7月份仅仅比1954年偏少,导致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气象卫星监测到,分洪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
2、7月17日,重庆一些地区降水量打破气象记录,特别是沙坪坝达到266.6毫米,这也是11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天最多的降水。这场暴雨导致55人死亡。
3、济南7月18日发生大暴雨,34人在暴雨中丧生。一个小时降水量达到151毫米,是1958年有记录以来一个小时最大的降雨量。
4、至7月30日,浙江平均气温17.6℃,比常年同期高1.8℃,创1951年以来最高值。
5、截至8月1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2006年
1、超强台风“桑美”(SAOMAI)8月10日在浙江苍南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比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中心最大风力还强。
2、2006年6月至11月中旬,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590.3毫米,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小值。
重庆市、四川省7月中旬至8月下旬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其中重庆市≥38℃的高温日数达21天,创历史新高;22个区(县)最高气温破当地历史记录,綦江最高气温达44.5℃、万盛44.3℃、江津44.3℃。
3、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出现18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达5次,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多。4月9-11日北方出现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3个省(区、市)遭受影响,造成9人死亡。
4、6月上旬,福建省建瓯市城区被淹,近5000名考生无法按时参加高考,这是近半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延期。
5、2006年北方出现了14年以来最严重的酸雨,降水酸度显著增强,酸雨频率明显提高。
2005年
1、山东烟台、威海遭受暴雪袭击。12月份,山东烟台、威海两地连续三次遭受强降雪袭击,烟台市的降水量为1951年建站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威海市的降水量也为1959年以来历年同期的最大值。
2004年
1、台风“云娜”重创浙江。造成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183人,失踪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
2、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的秋旱。2004年入秋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
3、2003-2004年冬季为1961年以来第3个最暖的冬季。
2003年
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中下游遭遇了罕见的“华西秋雨”天气,渭河流域先后出现了6次洪峰,咸阳、临潼和华县站均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
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决口8处,56.25万人受灾,迁移人口29.22万人,受灾农田137.8万亩,倒塌房屋18.72万间。
2002年
淮河流域特大洪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持续降雨天气,王家坝分别于7月3日和11日两次开闸泄洪,这是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王家坝首次开闸泄洪。
2001年
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2000年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1999年
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8年
汛期长江流域降水量是仅次于1954年和1991年的第三个多雨年。
1997年
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