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湿地总面积亚洲第一 力争有效保护自然湿地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今天透露,我国湿地类型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湿地保护成绩斐然
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年内,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万公顷;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国际重要湿地36处,使1700多万公顷、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正在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
据了解,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我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
■力争有效保护自然湿地
贾治邦介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湿地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十分重大。
贾治邦透露,中国今后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到2030年,使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相关链接
湿地是“地球之肾”
据悉,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这个主题深刻反映了湿地和人类的紧密关系。
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专家介绍,湿地还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
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水资源,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又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优良的生存场所,也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地。
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自然湿地还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许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安然生存和繁衍。(记者 严冰)
相关阅读
拉鲁湿地 拉萨的“天然氧吧”[组图]
拉鲁湿地――拉萨的“天然氧吧” 拉鲁湿地一角(2月2日摄)。
拉萨拉鲁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角,区域平均海拔3645米,总面积6.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据专家计算,拉鲁湿地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拉萨人形象地称之为拉萨的“天然氧吧”。
多年来,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拉鲁湿地功不可没。 (新华社记者 觉 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