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半月谈
绿洲是指沙漠之中有水有草的地方。我国绿洲面积约为10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新疆有7万平方公里,甘肃河西走廊有18000平方公里。
绿洲是浩瀚无垠的西北大漠中的“绿岛”和“湿岛”,虽然面积仅占西北干旱区的4%,但哺育了干旱区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了干旱区98%以上的城镇。
西北绿洲不仅孕育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更是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基石、西北经济开发的前沿阵地和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长期从事西北干旱区资源综合开发和环境建设研究的兰州大学教授伍光和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在绿洲,保护绿洲比治理沙漠更重要。
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绿洲面临的总体形势是,绿洲的人口承载总量处于满负荷或高负荷运转的状态,人口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绿洲河流下游的流域面积不断缩减,甚至出现衰退和消亡的趋势。
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出现的问题最为典型。目前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已高达每平方公里52.4人,远远超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干旱区每平方公里7人,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22人的标准。石羊河进入下游民勤的地表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
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目前民勤的生态环境已陷入危机之中,湖泊干涸,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化矿化。
1950年以来,腾格里沙漠南侵50公里至70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东移30公里至60公里,致使民勤地区7000多亩耕地被迫弃耕,80000亩耕地不同程度沙化。
由于抵御北部沙漠的能力下降,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民勤北部的两个山口已连成一体,在南部的间距只有5公里,两大沙漠完全合龙指日可待,对武威市乃至河西走廊构成直接威胁。群众担心,民勤会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危及绿洲生态的三个人为因素
盲目垦荒是绿洲生态的第一“杀手”。在绿洲内部,随着人口的增长,要解决吃饭问题,一些地方总想扩大耕地面积,将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纳入开荒范围,破坏了绿洲的生态屏障。
伍光和担忧地说,当前绿洲与荒漠交错带或缓冲带因开垦荒地而遭受破坏,造成绿洲与荒漠面对面接触,使敏感、脆弱的绿洲经受着荒漠化的威胁。
传统灌溉方式也是绿洲生态的一大“克星”。由于绿洲内耕地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而且造成绿洲内部土地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土地退化。
此外,绿洲上的平原水库虽然部分解决了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却改变了绿洲内部水资源的分布格局,减少了生态用水量,造成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专家指出,在人类大范围、长时间对绿洲施加影响的情况下,绿洲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对绿洲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绿洲的特征、演变规律,建立一整套监测与调控指标,密切注视绿洲变化动态,避免环境恶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绿洲开发利用活动的消极作用,杜绝人为荒漠化。
实现水、沙、人的协调
伍光和指出,绿洲的生态结构包括林、草、农作物的用地比例及不同成分的生态互补功能,根据不同绿洲的特征,探索建立一种最佳的生态优化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绿洲内部人口数量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无不挤占了生态用水。绿洲内更应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倡节水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绿洲农业应该是节水农业,除非万不得已,才考虑并实施远程引水。
绿洲内部不宜提倡大量植树,都搞成林木参天的景象,因为每一棵树都是一台抽水机,在消耗水资源。林带的配置应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树木和灌木,以此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
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提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必须统筹水、沙、人三大要素,推进“三个转变”:由过去的广种薄收、大水漫灌转变为以水定经济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产业布局;由过去的打井开荒、种粮为主转变为关井压田建温棚、大力发展果蔬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和生态效益,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记者 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