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年大熊猫演化史诗
12年,100多位人物,
100多个真实故事
“蓝天,白云,丛林蓊郁。
溪流,瀑布,高山峡谷。
一颗粗壮的云杉树下,一只大熊猫幼崽正在往上爬。黑白分明的毛色,像白云和夜空的组合,在璀璨的秋阳里,游移闪烁,耀眼炫目。”
1996年的秋天,在四川省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方敏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大熊猫遥远,并对它一见钟情。至此,她与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到北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她踏上了长达12年之久的创作《熊猫史诗》的征途。
为了获得写作灵感,在12年里方敏22次深入四川、陕西等省的十几个大熊猫保护区,采访了100多位和大熊猫有关的人物,从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专家、保护区、公安、农民到猎杀熊猫者的家属。在谈到国际合作时,她找到了当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洽谈合作的中方首席谈判人王梦虎。书中有王梦虎十多年前的回忆,一张张当年谈判的照片,让当年的一幅幅画面犹如一部时过境迁的旧电影在眼前真实地放映,仿佛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个年代。
2001年,第一稿——20万字的《大演化》完成。有专家看了后说它像科普著作,文学性不够。这句话让方敏推翻了第一稿,重新采访,重新架构内容……一晃就是好几个春秋。2005年第四稿出来后,专家评价说,文学性是有了,但还不够好看。于是她继续改。2006年,重庆出版社看了第五稿说为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要将40万字缩减10万字。在经过几番锤炼后,这本书终于得以面世。
虚实、文学与科学并存
《熊猫史诗》一书中细致地记录了作者方敏在12年间深入十几个大熊猫保护区,与大熊猫遥远、庆庆、戴丽等大熊猫面对面的接触。本书讲述了大熊猫从发现到保护的整个过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穿插其中,更独家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大熊猫与人类之间生死相关的惊人内幕。
不同于以往有关大熊猫的著作,《熊猫史诗》既非研究性报告,也不是单纯的科普读物。方敏说,“这是一本真正写给大众看的熊猫书。”据了解,它是国内以及国际上第一部以文学形式讲述人类与熊猫关系史的多文体巨作,是一部集科普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特色作品。
《熊猫史诗》是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展开叙述,但书后却有模有样地附上了“参考书刊音像”。仔细读过此书后,不难发现,科学的影子在本书的行文中随处可见。譬如,叙述熊猫拇指的精巧结构时,严谨、精准的文字还配上了插图,在瞬间让熊猫的这一特点遗留在读者记忆中。本书所讲述的大熊猫物种300万年的演化史,在广度和深度上折射出了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和社会进化史的不同侧面。所以,丰赡的科学知识构成了本书的文化内核。这对作者方敏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要求:需要了解史前的地质、气候、动物、植物,还要知道大熊猫和人类的演化过程。
对于学中文出身的方敏而言,有关熊猫的科学专著好似“天书”。但她并没有因此让写作之事半途而废。有一年方敏到陕西省长青保护区考察时,遇上了全国第三次熊猫调查,并有专家学者讲授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知识,她像个学生般天天去听课,如饥似渴地丰富和修正知识。此外,她还反复地阅读搜罗到的有关大熊猫的资料、图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吸收、消化。这些知识在方敏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最终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文字,跳跃在文中……
3段熊猫奇缘 些许收获
如果说她和大熊猫遥远的第一段奇缘让她有了创作《熊猫史诗》的激情和冲动。和大熊猫的第二段奇缘,大熊猫庆庆的眼神帮助她走近了大熊猫的世界,让她写出了如此出彩的著作。
从1996年到2000年,啃过那些枯燥的科学著作后,方敏已经掌握有关大熊猫的知识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但是要把科学史实编成故事,还要让故事中的文学形象生动活泼,仅靠消化那些知识是不够的。直到2000年,她在秦岭佛坪保护区的三官庙保护站,碰到了大熊猫庆庆。庆庆是从野外抢救回来的大熊猫,18岁的它相当于50多岁的人类,饱经的沧桑都蕴含在它的眼神中。方敏天天和庆庆的眼神相对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懂了庆庆的同时也获得了灵感。“在我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庆庆的眼神无处不在。”方敏激动不已地说。和熊猫眼神相对也能获得灵感?方敏解释说,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只要和它们进行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交流、沟通、碰撞、理解,就能走进它们的世界,了解它们的感情,就能写出精彩。
她总结说:“12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怎样以平等之心,真诚之心,以尊重的态度去和大自然中有生命的个体进行交流、沟通、碰撞和理解。懂得了开阔视野和心胸,用一种积极的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也正是这种心态支持着我写完了这本书。”
来源: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