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半月谈
这是玛多县的湖泊群(9月13日摄)。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玛多县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可干旱使得不少湖泊一度干涸。
近年来,由于黄河源头地区降水充沛加之水土保持措施得力,干涸的湖泊重新蓄水,湖畔也出现了多种野生动物的身影,黄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新华社记者 马 宁 摄)
斑头雁在玛多县的湖泊上空飞翔(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 宁 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源头干流流经的第一个县。玛多县境内曾经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湿地广布,尤其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达4077个,素有高原“千湖之县”的美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多年的干旱和长期以来的超载放牧等一系列人为因素,在黄河源区引发了一场从未有过的生态危机:天然草原加剧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涸萎缩,4000多个湖泊中半数以上干枯,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沦落为“生态难民”。
从2003年起,一场保卫和重塑“绿色生态屏障”的战役从这里打响。为了蓝天碧水和子孙后代,当地藏族牧民响应政府号召,拖儿带女地加入了大规模“生态移民”的行列。
一位藏族老人的伤心记录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姐妹湖”,之后便形成干流奔涌而下,一泻千里。两湖中间,有一座叫措哇尕则的山,被当地藏族人奉为“神山”,山顶上高高耸立着象征母亲河之源的“牛头碑”。站在山顶远望,扎陵湖和鄂陵湖如同两面巨大的蓝色宝镜,镶嵌在苍茫的群山之中。
年逾六旬的藏族老人索保就生活在措哇尕则山下海拔4300多米的草原上。索保自幼喜欢绘画,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山水牛羊、飞禽走兽,都能给他以激情和灵感。可是在索保心里,近几十年来草原的变化使他伤心又焦虑。
在索保老人家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幅记录当地山川万物变化的水彩画。从26岁起,细心的索保就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当地自然气候及河流湖泊和雪山草原的变化,几十年来从未中断。
索保老人的水彩画真实记录了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历程:上个世纪70年代,远山上白雪皑皑,河水四处流淌,牛羊在碧绿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觅食;80年代,绿绿的草原已变成黄褐色,一些地方的青草已经退去,露出光秃秃的黑土,雪线明显上升;90年代,大片大片的草原变得枯黄,裸露的大地上沙砾遍地,不少雪山没了雪,相当数量的小河已经干涸……
在索保年轻时的记忆里,“姐妹湖”周围的草原是全县最好的。“我小的时候,这里的牧草有半尺来高,牛羊吃得又肥又壮。可是现在,这么大的草原上却养不活家里的几十只牛羊了。没有了草原,我们怎么生活下去啊?”面对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索保显得情绪低落。
由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到2000年前后时,“千湖之县”已风光不再:半数以上的湖泊干涸见底,曾经水流不断的几十条大小河流有的成了季节河,有的则彻底消失了。
1998年~1999年,横贯县境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跨年度断流,且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即使在七八月草原最美的季节,映入眼帘的也是一片荒凉,裸露的河床和湖底随处可见,牛羊在半沙半草的山间、滩地上艰难地觅食,牧草看上去只是草原的一种点缀。
青草不再,碧水难寻。加之水土流失面积扩大,鼠害猖獗,越来越多的藏族牧民无法在草原上正常放牧,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赶着牛羊过起“流浪”生活,沦落成为大草原上从未有过的“生态难民”。
由于海拔很高,黄河源头常年积有冰雪(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 宁 摄)
“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母亲河源头地区传出的生态警报响彻环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加快治理,恢复生态,重塑母亲河源头绿色屏障的行动也从此拉开帷幕。
今年59岁的藏族牧民扎合津是索保的老乡,他们都是自小在“姐妹湖”畔长大的牧民。长期以来,扎合津一家和乡亲们一直在扎陵湖畔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
2004年,他和乡里的另外149户牧民响应政府号召,作为黄河源区第一批“生态移民”,自愿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草原,整体搬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果洛州州府大武镇,住进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新房里。
“我们是为了国家生态建设而搬迁的。”扎合津快人快语地说。如今,他和家人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砖瓦房里,家里还有了电视机。“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放牧,过不了十几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地了。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也是恢复草原生态的需要啊。”扎合津说。
扎合津说,政府号召牧民搬出草原,并出资为牧民建房,给生活补助,这项政策来得太及时了,要不然草原还会退化,牧民们就没办法生活了。“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保护家园是我们的义务,草原要是退化了、沙化了,我们何处安家?”扎合津的邻居巴旦说道。
与扎合津一道搬迁来的牧民们给自己的新家园起了个名字:“河源新村”,意即黄河源头牧民们新建的村子。他们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能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村党支部书记边多说,2003年,青海省实施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后,扎陵湖乡的牧民们成为首批搬迁对象。边多说:“现在,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已经成了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9月14日,一艘游艇在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尖扎段的清清碧水中行进。(新华社 侯德强 摄)
9月14日,一名游客在恍若仙境的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康杨段岸边行走。新华社图片
千湖美景有望再现
前不久,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在电话里兴奋地对记者说:“一年来,草原上已经干涸的湖泊中有60多个又有水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千湖之县必将美景再现啊!”
玛多县县长当周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在黄河源头实施的大规模退牧还草计划得到了当地牧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政府提供住房、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后,牧民群众开始自愿地从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地方迁移。
他说,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启动实施,黄河源头地区牧民群众迁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目前,玛多县境内已有近400户、1500多名牧民实现禁牧搬迁,310多万亩天然草原实现休牧。经调查摸底,现在还有至少600多户藏族牧民要求搬迁。
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大自然的性格,随着政府生态保护工程措施的不断加强,牧民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现在,保护生态已成为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的共识。人为破坏草原、水体生态的现象已基本没有了。借助科学化的治理措施,如果天气再帮点忙,再过几年或十几年,高原上水草丰美的景象一定会重现,千湖之县一定会恢复它原有的容颜!”当周充满信心地说。
编后:“江河湖泊行”栏目自开栏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栏目关注的是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湖泊,通过记者的实地调查,反映污染与治理的现状,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如果您有这方面的线索,请与编辑部王秀真、薛凯联系。(张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