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旱成为优势“出卖荒凉”也赚钱?
2008-01-07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当干旱成为优势“出卖荒凉”也赚钱?

    十多年前,具有西北干旱区普遍特点的宁夏银川市远郊一处名为镇北堡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在许多人眼里,这块土地几乎没有发展的希望。但著名作家张贤亮却巧出奇招,创办了著名的西部影城,通过“出卖荒凉”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近年来,面对西北气候趋于暖湿但干旱格局难改的情形,西北一些地方巧妙转变思路,将干旱作为一种发展优势,趋利避害,成功地发展干旱产业。诸多成功例证不禁令人恍然“觉醒”:原来干旱也可赚钱!

  干旱格局难改,西北产业出路何在?


甘肃定西一农户家太阳能热水器 (新华社 发)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气候变化最敏感的西北地区,近40年来出现明显变暖的总趋势,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是这一时段最暖时期。部分专家推断,西北气候正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

  虽然有专家对这一推断持谨慎态度,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西北干旱至少在800万年前就格局已定,未来西北干旱的基本面貌不会发生变化,而且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强度会明显加强。

  就在一些人为西北气候趋于暖湿、降雨增多感到欣喜时,也有一些人为干旱格局难改而感到失望、悲观,他们甚至认为西北经济发展多会徒劳,干旱“无奈论”思想隐现。

  西北干旱区发展之路何在?西北产业还有出路吗?诸多事例证明,干旱也是资源,充分利用干旱也能赚钱。

  把干旱当资源 荒凉也能赚钱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多年来,抗旱几乎成了许多地方不变的工作主题。但日前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了解到,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善用天时,积极探求生产和经营的新路子,干旱少雨这种劣势很可能就会变成西北一种难得的独特优势。

  ——宁夏银川:利用干旱“出卖荒凉”发展影视文化产业

  干旱导致西北许多地方遍地荒凉。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宁夏银川市镇北堡创办起西部影城,将西北干旱地区荒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展示给广大影视界和海内外游客,一方面利用镇北堡荒凉的环境和自己的知名度不断吸收摄制组来此拍戏,另一方面利用拍戏搭建的反映西北风土人情的景观吸引游客发展旅游。

 

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一角 (新华社 发)

 
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新华社 发)

    而今,这里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已经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2万人口的小城镇,建起大小酒店有6家,床位上千。当地老百姓靠做群众演员获得的工作日就超过5万个,日均每人50元。

  镇北堡最早是一个放羊人暂住的地方,干旱少雨、缺青少绿。张贤亮借助其名人效应,不断地将这里恢复为一个古代北方的小城镇,来自大都市的人们,坐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晃就到了镇北堡影城,来此一游就如同穿梭时空隧道,即可欣赏古代建筑,又可体味古代习俗。镇北堡把西部的干旱荒凉当成一种优势文化资源出售。之所以来访者趋之若鹜,就是来体味荒凉的。

    ——甘肃陇西:利用干旱发展药材仓储业

  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过去,在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眼里,干旱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而当地一些从事中药材仓储生意的客商看来,这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气候干旱,利于储藏,只要仓储设施通风条件好,存放的中药材就不会发霉生虫,而且存放成本很低。

 

甘肃陇西县文峰镇一中药材仓储基地 (新华社 发)


 

甘肃陇西县农民种植的药材 (新华社 发)



  中药材经销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市场价格低落时购进,价格上涨时再伺机售出,根据行情有进有出。正是依托干燥的天然仓储优势,地处陇海线上的文峰镇获得了“天然药仓”的美誉。过去3年间,全国几大药市的许多中药材经销商不惜千里迢迢,将他们收购的货物送到这里来储藏。

  据了解,目前这个镇共有上百家客商专事中药材仓储生意,现中药材储藏量已达50万吨,他们的主人是全国各地的700多名中药材经销商。存放的中药材有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的,也有来自四川、广东等东南地区的,还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越南等周边国家的。

  走进甘肃惠森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中药材储藏库房,只见一件件码放整齐的中药材堆积如山。公司董事长马中森介绍说,干旱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你善于利用,也能够造福一方。

    经销商在文峰每存放一件中药材,只需每月花费8毛钱,而南方潮湿多雨需要动用空调,每存放一件中药材每天的花费就得2元钱。现在我们公司存放着1万余吨中药材,相当于6.2万亩地的药材产量。

  中药材仓储业的繁荣不仅让仓储企业赚了钱,还促进了中药材生产。陇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前些年中药材市场大起大落,时常出现卖难的现象。

    随着仓储业迅速发展壮大,吸引大批中药材经销商前来收购储藏,结果不论价格高低,农民只要将药材种出来就能够卖出去,而且亩均纯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

  去年这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量4.5万吨,成为西北地区闻名的中药材产地。干旱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南方一些制药企业干脆把初始车间搬到了文峰镇,就近生产,原料既充足又便宜,而且免去了长途运输之苦,小小文峰镇成了中国中药材行业的“晴雨表”。

  ——宁夏中卫:发展压砂瓜产业 利用干旱“生金”

  与文峰镇发展中药材仓储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兴起的压砂瓜产业,同样利用干旱气候“生金”。

    环香山地区年均降雨量仅200多毫米,在长期与干旱斗争中,一些农民“发明”了压砂种西瓜的办法,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是,既可以有效保墒减轻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强和温差大的有利因素,种出皮脆、瓤沙、含糖高的优质西瓜,在抗争中实现了和谐。

 

宁夏中卫生产的压砂瓜 (新华社 发) 



  从2004年起,当地政府全力推广这项来自民间的农业实用农业技术,环香山地区的压砂地快速向四周扩张,短短4年间,就由最初的几千亩增至现在的70多万亩。

    据数计,去年这里种植压砂瓜近50万亩,瓜农户均增收1.7万元;今年种植压砂瓜72万亩,在遭遇特大干旱的不利条件下,西瓜亩产量仍然达1000公斤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瓜农户均增收1.2万元。

  为使这项从劣势中发掘出的特色产业更具稳定性,2005年宁夏投资建设节水补灌工程,调引黄河水供应给种瓜农民使用。

    补灌工程设计灌水方式为穴灌,在种植、保苗、结瓜、成熟期进行适时补灌,亩均最多灌溉4次,年用水仅30立方米左右。今年节水补灌的41万亩压砂瓜,每亩产量达1500多公斤,经测算保灌措施每亩地可增产西瓜600公斤,增效300多元。

   ——青海:利用干旱发展旅游产业 

  全球变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北地区干旱加剧,却延长了西北旅游的黄金时间,西宁、乌鲁木齐等一些西部城市避暑、消夏的功能更加明显,这些都是难得的优势。

  ——新疆:利用干旱发展清洁能源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   (新华社 发)



  新疆地域广阔,广大农牧民居住分散。近年来,当地政府引导广大农牧民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烧水,解决生活用电之苦。西北干旱地区风力大、光照强,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积极开展“风光行动计划”,打造我国清洁能源基地。

  用市场眼光审视大西北 干旱也是优势 

 

甘肃陇西县一药材仓储商在展示创建的药材网上交易网  (新华社 发)



  西北一些干部群众表示,用市场眼光审视大西北,干旱有时候的确是一种优势。西部地区要顺应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如果趋利避害加以充分利用,就会产生一些出奇不意的效果,进而培育起一系列强地富民的优势产业。

  许多专家则建议,国家在今后的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西北地区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干旱特点,优先将旅游、文化创意、信息、风能和太阳能等低耗水的新型产业布局在西北,以替代高耗水产业和传统的低产出产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