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敬畏说”何以不成立(转)
2006-03-20

“人类不用敬畏大自然”,其本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但对于科学主义者而言,仍将人类中心主义奉为真理,并说道,“人不为人,又为谁?”按照这个逻辑,个人主义也是正确的,“我不为我,又为谁?”民族主义者也是正确的,“日本人不为日本人,又为谁?”小泉是日本人,他参拜靖国神社也是合理的。日本人为什么就不能参拜为日本而战死的军人呢?

为什么人类中心主义就是错误的呢?

对人而言,个人、国家、人类和生物圈是组成生物圈的四个层次。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私的,本人、祖国、人类和生物圈中,人最关心的是自己,其次是祖国,再次是人类,最后是生物圈。

但是,如果人人都为自己而损害国家,为国家而损害人类,为人类而损害生物圈的话,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光明的;这样的生物圈是未来堪忧的。部分只为部分而损害整体是可怕的,就好比是癌细胞贪婪地吸收人体的营养而增殖,它最终因人的死亡而死亡一样。

为了协调这种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伦理道德就产生了。伦理道德倡导的舍已为人的精神有效地阻止了人类过份自私带来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要倡导这种舍部分而为全体的精神呢?因为,没有部分整体还可以存活,而没有整体,部分将无法存活。正如我们常说的,“没国哪有家”,在日本侵占中国的抗战时期,生活在敌占区的中国人是深深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的。同样,没有人类又哪有国家呢?冷战时期,人们就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核大战最终没有爆发。同理,没有生物圈又哪儿有人类?佛教有句名言:“一滴水只有在大海中才能不干涸”,同样,一个人只有为国家、为人类甚至是整个生命世界而奋斗才会不朽。

部分为整体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我们的白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受到细菌入侵时,常常吞噬大量的细菌而死亡,为机体的健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同样,人类也应该为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而尽自已应尽的义务。没有生物圈,人类无法存活。

现在的科学技术已十分发达:我们能生产最复杂的CPU,但我们不能生产一粒粮食;我们可以进行最复杂的运算,但我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可以登上月球,但我们不能保持水土;我们可以远隔重洋进行信息交流,但我们不能人工栽培冬虫夏草……我们不仅是地球的产儿,也是地球的居民,现在是,以后还必将是。我们无法离开生物圈,如同脑细胞无法离开人体。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人类中心主义口口声声所说的“人要为人”,其实是害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不仅不是反人类,而且是对人类长远利益高度负责的大智慧,是“外其身而身存”。如同开明的君主减赋减税,不是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他的江山久长一样。

如果我们宣扬那种对大自然不敬畏的“大无畏”精神,宣扬那种“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对自然的态度,只会使人类更加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掠夺资源,最终的结果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绝灭、水源污染等等环境灾难,最终,使人类无可耕之田、无可饮之水、无可燃之油、无立锥之地。

如同物质上的,地心说、日心说是错误的一样,宇宙本无中心。在精神上,人类中心说也是错误的,生物圈没有中心。就连那最原始、最低等的细菌作为分解者在生物圈中都是不缺少的。何况植物和动物呢?所以,佛家讲“众生平等”,《庄子》中的“齐物论”也是论述的这一个道理。

因此,在伦理上,倡导一种牺牲部分为整体的思想。我们纪念抗日英雄,因为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同样赞扬日本和德国的反法西斯人士,因为当法西斯的极端民族主义危害整个人类的和平的时侯,他们牺牲了祖国利益而为了人类的利益。我们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因为他的“爱国之举”其实是“反人类”之举。

同样,为了所谓的人类的利益而损害生物圈的作法是我们所反对的。因此,“动物权益”仍需要维护,“大地伦理”和“生态伦理”在环境日益被破坏的今天,意义尤为深重。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其它生命和非生命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对生物圈中非人类成份的伤害,最终会简接的伤害我们自己。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大生命,人类如果算这个生命的大脑的话,你酗酒抽烟,损害肝肺,迟早有一天要算到你大脑的头上。

维护动物权益其实是维护人类的权益,爱护大自然其实是爱护人类自己,敬畏大自然其实是敬畏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