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草场哪里去了?
2008-01-02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宁的草场哪里去了?

    东方是沙,西方是沙,南方是沙,北方是沙。

  每日黎明,出门看沙,黑夜来临,与沙同寝。

  ——席慕蓉

  席慕蓉的这首诗,是科尔沁沙地南部生态形势的生动写照。

  一场风雪过后,科尔沁沙地南部——辽宁省彰武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连绵几十里的流动沙丘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苍凉。相邻不到五百步远,就是新开垦的粮田,地里剩下一些玉米秸秆,稀稀疏疏地站立着。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块地产量只有两百来斤,不到主产区的五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不出两年,这块粮田就会变成新的沙丘。

  200年前,这里属满清王朝的“禁封”之地,长期的滋养呈现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然而,盲目开荒后,风沙干旱,土质瘠薄,植被稀疏,生态脆弱。

  草场退化、风沙肆虐不独见于这一个彰武县。在辽宁西部地区,由于沙漠化的肆虐,粮食大幅减产,百姓苦不堪言。当地盛传这样一些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每人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彰武县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的部分村屯,面对步步逼进的风沙,人们只能是无奈地选择被动的逃离。在已新划入科尔沁沙地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记者的吉普车都进不去,村中的许多人家已离去。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已经退化的草场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沙地附近已收割的农田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正在消失的草场

  辽宁位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的过渡带,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草业发展优势。但如今,这里的草地受到严重破坏,全省90%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

    草场面积日益减少,尤其是辽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带。盲目地开垦、放牧等一系列经济开发活动,还有土地政策问题造成农民对土地的重种轻养,土壤沙化年年加剧,仅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就高达50%以上。

  辽宁省彰武县地方志的编写人员介绍,百年前的彰武县,人烟稀少,土地广阔,虽没有大的森林,但到处是低矮的树木和草地。

    直到上世纪初,随着大批开拓者的迁移并大肆开垦农田,才使境内有了大面积的粮田。同时,当地的沙漠化也日甚一日。遇雨则涝,无雨则旱,已基本丧失了自然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辽宁省新闻发言人王海涛说,这里的土地只有薄薄的一层,有的地方一公尺半之下就是冻土层甚至白沙。如果不去碰触,这薄薄的一层土足以让青草存活。

  2001年开始,辽宁以辽西草原区为重点,坚持天然草地建设和退耕还林种草并举,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但自2005年以来,辽宁各地草业发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人工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彰武县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例证。

  2002年至2003年,彰武县农田种草1718公顷。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两家草业公司,“禾丰公司”和“天照金公司”,年加工牧草能力10万吨。

    2005年全县农田草场面积开始下降,目前仅有400多公顷。牧草资源减少,企业加工材料不足,设备长期闲置,两家公司相继转产。

    草场为何消失?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已经退化的草场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无论实施退耕还林还是退牧还草,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作为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国家给予还草的政策性补贴只有2年。

    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处处长刘大维认为,退耕还林的政策性补贴是5到8年,这样必然造成地方政府和农民倾向于还林而忽视还草。

  辽宁行政学院教授鄂玉江表示,国家出台粮食直补政策后,将各种补贴计算在内,辽宁粮农平均每亩可得到50元左右的补贴,同退耕还草两年后停止补贴相比,很有吸引力。所以从眼前利益考虑,一些农民会选择毁草种粮,不仅退耕还草出现反弹,天然草场也遭遇开荒种粮的厄运。

  “畜牧业的发展对草业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辽宁省黑山县副县长齐宝德说。据致公党辽宁省委调研组的调查显示,种植玉米、种植苜蓿、草畜结合的效益比为1:2.2:3.6。

  齐宝德说,养殖业与种草同步发展、农牧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牧草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有保证,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就高,草地保存较好;反之,很多毁草种粮的地区,正是片面强调种草,没有相应地发展养殖业,种养脱节,没有需求,要农民承担市场风险,才造成了牧草面积的持续下降。

    致公党辽宁省委调研组的调查显示,由于产业化程度低,草地分散,很多鲜草不能及时收割,无法出售,造成农民对种草失去信心。

    找回失去的草场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已经退化的草场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沙地附近已收割的农田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一些基层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退耕种草的土地,可以将使用期延长到50年,并可依法继承和转让;对利用荒山、荒坡或沙化土地建设生态草地的承包者,无偿拨划土地使用权,期限不少于50年。

  专家建议,促进草业发展,首先是解决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不平等的问题。对退耕还草的补助年限由目前的2年延长到与退耕还林一致的5到8年,并允许农民在不影响生态效果的前提下割草养畜。

  其次应解决种粮与种草政策不平等的问题,利用农田种草应享受与种粮同等的补贴;对统一规划的牧草种子基地,实行不低于粮食作物良种的政策性补贴;对购买牧草加工机械,实行与其他农业机械同样的政策性补贴。

  目前,国际畜牧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牧草供应严重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肖兴志表示,东北地区亟需提高牧草生产、加工的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建立健全产销链,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稳固模式,保护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减轻生态负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