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
南昌:气候干旱引发水危机 用制度引水
这些天,江西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下起了雨,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前一段时间由于缺水而在民众心中引发的危机感,似乎正在随着雨水而付之东流,尽管天气预报说明年2、3月份可能雨水仍少有光顾。
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气象专家说,引发此次水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少雨,也就是说是大自然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大自然的作用力的确是不可抗的,大自然少降了雨就引起干旱,多下了雨就容易引发洪水,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环境专家提出了一个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是此次出现水危机的一个内因,认为人类的不当行为可以影响到大自然。从根源上讲,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归因于人类认识的误区、行为的偏差。
经济学家说,市场的失灵和政府某些职能部门调控的失灵,加上经济道德的沦丧引发了水危机。理由很简单,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的行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的利己性主宰着人自身的行为,行为目的十分明显。
既然都说人可以影响环境,那么探寻此次水危机的根源,自然而然应该放在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上。
"和尚不挑水"不是懒惰
先从简单的说起,此次南昌出现水危机,很多人开始呼吁大家节约用水,说南昌人节水的意识不够,记得有一句很美丽的话,"总要到失去时才觉得珍贵",这句话很通俗,很好理解,第一层意思是南昌出现水危机之前不缺水,大家不觉得珍贵,第二层意思是南昌的水价格上不贵,第三层意思是大家缺乏忧患意识。
呼吁大家节约用水自然不是第一次了。可是大家还是不愿意去节水,为什么?套用一下经济学上"外部负效应"的概念,就是说生产者或消费者浪费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承担全部的生产或消费成本。
南昌地下水开采较为严重,为什么大家去开采地下水?因为开采地下水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远没有达到实际成本。媒体的报道称,南昌兴昌房产公司从1984年就开始偷采地下水,供住宅小区里的居民使用,按每吨1元的价格收费,一直到2004年。
估计一下,兴昌公司20年来每年开采水量1万吨,20年来最少偷采水20万吨,给国家造成至少20万元的直接损失,还不包括间接损失。
企业大量开采地下水,则会造成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增加了企业自己的提水成本,也增加了别人的提水成本,甚至还会引起地面下沉。
但开采地下水的企业只承担他自己的提水成本,而不需要补偿他人由此增加的提水成本和对社会造成的环境损失,因而会鼓励他继续大量开采地下水。
南昌兴昌房产公司开采地下水用于商业活动,更是利润丰厚,而自己只需提供抽水设备及少数员工工资和电费。
换个角度,假如南昌兴昌房产公司不开采地下水,开始节水行为,这样一来地下水位就上升了,大家的提水成本就减少了,兴昌公司因为节水而给大家带来了间接的效益,但这些效益节水者往往无法回收,如果能回收,节水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大家可能都知道"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假如由其中一个和尚去挑水,这个和尚自然就为另外两个和尚创造了效益,而挑水回来的和尚又不能回收到自己创造的效益,你说还有挑水的积极性吗?
同样,假如单位上的一个水龙头坏了关不上,有一员工恰巧经过,如果他能够把关掉水龙头的效益全部收回来,相信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关上;如果收不回来,则关上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利益驱动下,惟有制度更能左右行为。
"羊吃光草"能够避免
大家都可以去开采地下水,只因为地下水是公共的,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一般没有好下场。 1968年,有个叫哈丁的人琢磨了一下公共草地的问题,哈丁认为公共草地永远长不好,最终只能是一场悲剧。
因为公共草地归集体所有,但人们在草地上放的是私人的羊,卖羊的收入归个人所得。毫无限制地在草地上放羊,必然造成草地退化,但草地退化带来的损失却是由全镇(纳税)人平均负担。
如果镇上的人口很多,平均下来每个人摊到的草地损失虽说没有多少,但养羊大把大把的收入却揣进了个人腰包,放羊越多,得的便宜就越大。有些人没住在草地边上,无法放羊,却同样承担这种损失。
哈丁认为,在这种体制下,每个人的想法是拼命地利用草地,放的羊越多越好,争取在草地彻底完蛋之前多捞一点。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公共草地怎能长好?
"公共草地悲剧",大概是说大家都可以使用却不能管制别人使用,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如果不是公共物品呢?情况截然不一样。
一个人在家里看见自家的水龙头没关和在公共场所看见水龙头没关的反应会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仔细分析一下,很好理解,家里的水龙头流出的水是自己的,产权是自己的,而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流出的水不是自己的。
从根本上讲,"公共草地悲剧"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结果。大家一直把水资源看作是"公共物品",由于没有明晰的产权,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人类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江西省人大每年都搞一次"赣江环保行"活动,对污染赣江的行为进行检查。
为什么排污企业老是打赣江的主意,就是因为没有什么主体对赣江的水质环境拥有产权,就是因为没有法律与产权上的力量使排污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在排污中一旦躲过了监管,企业就将相关成本推向了社会。
其实,无论是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是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人们对此产生的后果不是不知道,只因水资源是"公共物品"。
如果我们把公共的变成私人的,相信大家也不会随意向水里排污了吧,当然不是私有化,而是说要明晰水资源的产权。
模糊条件下,惟有制度让权责利变得更清晰。
"狼吃掉羊"合情合理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缓解水危机是不现实的,因为水资源市场发育不健全,产权模糊,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及时介入。三个和尚没水喝,换个角度,就是无政府状态造成的,假如有一个住持用行政的方式来管理水的问题,即使效益回收的问题解决不了,三个和尚也不会存在没水喝的问题了。
在水这个问题上,政府的职责就是围绕保护水资源展开的。浪费了水就要罚,污染了水就要罚,破坏了水环境就要承担责任。有一则寓言说一只在上游喝水的狼想吃掉一只正在下游喝水的羊,找不到吃的理由,便借口说羊喝水时把河水给弄脏了,所以狼喝到的是脏水,故要吃掉羊。
羊说"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怎么会把上游水弄脏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狼至少有一点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就是知道保护环境,知道污染环境是不对的,不对就要受罚。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会弄脏上游的水,那么就是说可能会弄脏下游的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考虑,不管是弄脏上游还是下游的水都要受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羊如果承认自己喝水时弄脏了河水,那么在羊下游的其他动物喝到的可能是脏水,狼如果此时不把自己当成污水的"受害者"而是当成"执法者",那么吃掉羊应该更是合乎情理。
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政策与行为有时也会失灵,也就是说政府干预有时也会失败。这种失灵很可能是引发水危机的诱因。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出现水危机政府要担责。
政策的失灵表现在多个方面,谈得最多的是一个水价问题,如果水价政策不合理,无形中加大了浪费程度。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昌的水价偏低,导致大家不珍惜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政府的这些职能部门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出现失灵情况很简单,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各种博弈关系与博弈行为存在。对于江西此次出现水危机,实际上专家早就预测到了,江西省减灾委员会在今年1月份就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了这条信息。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早知道了会出现罕见冬旱,为何没有打出一场漂亮的准备仗。尽管结果无险,至少过程有惊。
南昌市政公用局胡焘局长也认为,当前南昌为了保护水资源尽了很多力,出台了多部法规规章,但因为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毋庸置疑,制度才是最好的执行力
"乌鸦填石取水"不聪明
此次水危机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紧张关系。
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看见一只杯子里装了半杯水,但乌鸦的嘴伸进去后还是吸不到水,于是这只乌鸦便衔来小石块放进水杯,水杯里的水就涨高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记得当时老师说乌鸦很聪明,现在看来这只乌鸦充其量是一个技术工,填石取水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观,缺乏战略思维。今天喝到了,明天到哪里喝呢?当然,乌鸦跟人不一样。
此次南昌为确保供水,采取了与这只乌鸦异曲同工的方法,即把取水口延至赣江深处。不过水利专家说万一南昌还不下雨,可以从别的地方引水,可以拦截赣江蓄水。意思是总有技术保障供水。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能简单地通过技术来改变吗?不能。道理很简单,目前南昌的日供水量是120万立方米,假设现在从外面引水过来刚好满足,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用水量也随之增大,洪城水业的预测说到2015年日需水量为261万立方米,141万立方米的缺口该又如何来解决?
另外,引其他地方的水治标不治本,少引一点还没关系,多引了那其他地方就缺水了。同样拦江蓄水也容易引发上游与下游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的结果就是用水竞争,最后导致水资源本身的枯竭和对整个社会都不利的结果。
相比之下,制度更能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记者王朝/文 记者周恒清/图)